低渗透油藏渗吸机理研究进展.doc
《低渗透油藏渗吸机理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渗透油藏渗吸机理研究进展.doc(19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低渗透油藏渗吸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新探明的油藏近30.9%的储量都是低渗透油藏,由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基质渗透率低、裂缝分布复杂,常常会出现油井过早水淹导致开发效果差。而裂缝性油藏渗吸过程中受裂缝发育程度、毛管力大小、润湿性、初始含水饱和度、基质与裂缝渗透率之比等10多种因素影响。现在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物模方法,数模研究相对较少,现通过建立了典型的渗吸数值模型(岩心规模和近井规模)对多种因素进行了规律研究,为有效利用基质与裂缝渗吸作用对开发效果进行改善提供指导。通过研究完善,加深了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的认识,其中毛管力对渗吸至关重要,油水粘度比、基质与裂缝渗透率之比、注入速度、初始含水饱和度
2、、温度是渗吸的敏感因素,其余因素影响不明显关键词:低渗透; 渗吸过程; 影响因素; 对比分析目录第一章前言41.1概述 41.2渗吸作用 4第二章典型渗吸模型描述 52.1岩心规模基块模型 52.2考虑渗吸作用与不考虑对比 52.3岩心规模单裂缝模型 52.4近井规模双重介质模型 5第三章影响因素分析(以双重介质模型为例) 53.1油水粘度比的影响 63.2基质与裂缝渗透率之比的影响 63.3基质孔隙度的影响 63.4初始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73.5渗吸主导时注采压差的影响 73.6注入量的影响 83.7界面张力的影响83.8毛管力与润湿性的影响 83.9基质润湿性对渗吸效果的影响 93.10温
3、度的影响 93.11裂缝内驱替速度影响 9第四章 结论 11参考文献 12第一章 前言目前在新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就占到30.9%左右,其中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低渗透油藏一般都是有发育裂缝,裂缝提供了良好的流出通道,但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注入通道,导致一些水井的注入水很快窜入裂缝导致油井过早水淹,开发效果变差1。所以有效利用渗吸方法采油改善开发效果越来越有意义。李扬帆等2利用产量递减规律理论对渗吸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储层成藏机制和渗透率不同渗吸规律是不一样的。郭和坤等3通过从微观渗吸机理出发得出裂缝-孔隙性介质油藏控制底水上升对改善渗吸作用很大。此外,李士奎等4、华方奇等5、刘向君等6也
4、分别从实验角度、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低渗透油藏的产量替代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中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难度更大,自发渗吸在裂缝性油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渗吸的影响因素很多,在水湿裂缝性储层中,毛管力引起基质与裂缝之间的窜流,起到了水从裂缝渗入到基质并把其中原油置换出来的作用,且裂缝越发育,渗吸作用效果越好。因此,渗吸作用在亲水性裂缝性油藏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渗吸作用发挥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见水时间,提高采出程度,增加经济效益。其中掌握影响渗吸过程各个因素的作用程度和影响范围,对提高开发效果意义重大7-9。1渗吸作用渗吸过程其实是基质与裂缝油水、油气的交换。基质中的流体流向裂缝并通过井筒流出,
5、或者裂缝中直接注入驱替剂或者后期注入驱替剂窜入裂缝都可以发生裂缝中的注入流体进入基质把烃类替换出来。渗吸过程可以分为正向和反向渗吸过程,通常反向渗吸作用更加明显,对油水交换效率更高。同向流动为驱替剂与被驱替流体在同方向流动。当裂缝中压力与基质中压力相比比较高时容易产生同向流动。第二种是逆向流动,发生的条件为毛管力起到主要作用,水的驱动力比较弱,这时候发生逆向渗吸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使一般水驱油藏中难以驱替出来的那部分流体开始流动10-12。 渗吸量大小与形状因子、流体性质、裂缝发育、压差大小等有关。第二章典型渗吸模型描述模型参数选取胜利某低渗区块并参考基质与裂缝的差异性建立了典型的渗吸模拟参数群
6、。建立了3个模型为岩心规模方块模型、岩心规模单裂缝模型和近井规模双重介质模型。结合裂缝网格尺寸、裂缝孔隙度、裂缝渗透率可以模拟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规模下的基质与裂缝之间流体的交换。限于篇幅在本文中主要以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结果为分析对象。2.1岩心规模基块模型模型中用到的典型的相渗曲线和毛管力曲线,通过以上参数建立了4个面为油水交换面的典型数值模型,建立时总共考虑了4个面、5个面、6个面的情况,射孔位置不变,最后发现在毛管力比较强时不同油水渗吸面差异较小,对研究渗吸的其他影响因素影响不大,故以下结果都是基于4个面的模型来进行的。2.2考虑渗吸作用与不考虑对比同样的注入采出关系(都射孔在裂缝网络中),
7、主要考虑基质毛管力与裂缝毛管力差异的渗吸过程结果是不存在渗吸的采出程度低、暴性水淹时间早与强度强的,相反主要受毛管力梯度控制的油水交换可以延缓见水时间,提高采出程度,而且,其采收率提高值在30%左右。因此利用此现象为现场提供指导具有比较实际的经济价值。为了研究岩心中裂缝的动态渗吸特征,需将切割开的岩心重新装好,在装岩心之前,将岩心外表和两个单面用聚四氟乙烯胶条密封,使之不与流体接触。只露出岩心内裂缝两个侧面与水接触,注入水沿着裂缝从模型进口流动到出口。将加工了裂缝的岩心安装在岩心夹持器内,岩心模型进口安装管线与注入泵,岩心夹持器中部安装围压管线与围压泵,模型出口安装油水分离器同时计量油水两相流
8、体。2.3岩心规模单裂缝模型模型建立裂缝有效开度为0.01mm的裂缝,基准裂缝渗透率在5000mD,相渗流体岩石参数如表1所示,网格数DI=60,DJ=14,DK=14的网格系统,裂缝上形成一注一采系统。2.4近井规模双重介质模型建立双重介质模型(网格数DI=5,DJ=5,DK=8的模型,尺寸10m10m10m)通过改变毛管力对单一孔隙介质模型(网格数DI=20,DJ=20,DK=20的模型,尺寸10m10m10m)来进行拟合采出程度和含水率。建立了均匀网络状裂缝分布模型,参数也采用了相渗毛管力曲线。双重介质模型改变毛管力之后的拟合结果,一致性很好,双重介质模型可以代表精细网格模型渗吸过程。一
9、般在精细网格可以一定程度上模拟岩心实验的结果,故认为在精细网格模型中,渗吸规律是参考的标准,通过建立同等地质储量等规模的双重介质模型,改变毛管力大小,可以达到精细网格模型的结果,以便在实际应用中用较少的网格来模拟渗吸情况,具有很大意义。第三章 影响因素分析(以双重介质模型为例)3.1油水粘度比的影响研究自发渗吸时观察到渗吸采收率与油水黏度比平方成反比,油水黏度比对自发渗吸影响很。油水黏度比对渗吸效率影响很大,黏度比越小,渗吸效率越高;黏度比越大,渗吸效率越低。如油水黏度比为1,渗吸效率为32.2%;而油水黏度比为10时,渗吸效率仅为12.2%。 油水黏度比不仅影响渗吸效率,而且对渗吸速度影响很
10、大,油水黏度比越小,渗吸效率越高并且渗吸速度越快,如油水黏度比为1时,渗吸效率在较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就达到32.2%;而油水黏度比为10时,渗吸效率低而大。油水黏度比对动态渗吸效率影响的实验方法仍与驱替速度对渗吸效果影响的实验方法相同。岩心饱和不同黏度的模拟油,然后水力切割制造裂缝,由于驱替水的黏度固定不变,基质中模拟油的黏度不同,造成不同的油水黏度比。进行动态渗吸实验时,固定围压为15MPa,驱替速度恒定为6.0mL/h。且需要较大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才能达到12.2%。因此在低油水黏度比的低渗透油藏中,采用动态渗吸的方法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在水的粘度0.49cP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原油粘度范围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渗透 油藏 机理 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