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doc
《法学专业--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专业--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doc(20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毕业论文题 目: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研究 所 在 系:经济与法律系 专 业:法学 学 号: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研究经济与法律系 法学专业 XX XX指导教师XX摘 要: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虽然近年来国家通过一些法律法规及政策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在现实中流动人口子女还是面临着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受教育过程不平等、受教育结果不平等等诸多困境。就其原因分析,既有法律保障的不足与政策限制,也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及自身相关。通过原因分析及借鉴国外对教育权益保护措施,从出台新法和完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改革户籍和学籍管理
2、制度及法律救济等角度提出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的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尽快完善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的保障。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 受教育权益 法律保障目录引言11.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理论阐述21.1我国公民受教育权21.2流动人口子女21.2.1流动人口的定义21.2.2本文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界定21.3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31.3.1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31.3.2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现实意义32.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现状分析4 2.1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的历史进步42.1.1法律政策演变42.1.2户籍松动与异地高考改革42.2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实现的困境
3、42.2.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42.2.2受教育过程不平等52.2.3受教育结果不平等63.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63.1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63.2法律规定与现实不配套63.2.1户籍制度的限制73.2.2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合理73.2.3教育投入的不足73.3法律救济渠道不畅,法律责任追究不明83.4流入地学校因素83.5流动人口子女家庭及自身因素94.美国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保护及对我国的借鉴94.1美国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保护94.2可借鉴的美国经验95.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思考95.1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的立法保障的完善105.1.1出台
4、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保护法105.1.2完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105.2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行政保障的完善105.2.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105.2.2改革教育投入体制及规范教育资金投入115.2.3加强对非公办学校的管理115.3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的完善115.3.1扩大行政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115.3.2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援助125.3.3确立民事诉讼赔偿制度125.3.4完善诉讼和非诉并行的法律救济制度12结语13参考文献14英文摘要1616引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子女受义务教育权问题就已经开始显现。随着农民工进城速度的加快,规模的扩大,这一问题
5、日益演变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逐步明确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并且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的问题。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开始于1998年前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有的学者侧重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平等权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生存权的研究;有的学者从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角度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内部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人口学角度对农民工子女管理、卫生保健等社会问题开展研究。这些研究在理论和
6、实践上对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进行了有益探索。1.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理论阐述1.1我国公民受教育权我国现行宪法第46条规定: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从此款规定来看,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一项基本义务,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作为家长的应尽义务。但是我国宪法对受教育权的规定是原则性的,要落实受教育权还需要具体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我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具体规定了受教育者享有的一系列权利,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其中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有
7、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这是我国受教育权内容的主要法律依据。从我国以上法律规范可以看出,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多重保护。个人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是受教育权的基本价值取向,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的义务主体,而国家是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最主要义务主体。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在世界各国法律规范中也都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规定。11.2流动人口子女1.2.1流动人口的定义流动人口是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对流动人口的概念学者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但是对流动人口的以下几个主
8、要特征已经达成共识:第一,从动机和目的看,流动人口的流动动机具有明确性,直接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提高生活水平;第二,从户籍性质上看,流动人口在流动期间应该是没有定居事件发生,其户籍所在地与现居地具有分离性;第三,从空间规定上看,流动人口具有空间位移行为,并且空间位移的最小范围应该是从农村或县城到城市的地域变动。21.2.2本文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界定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流动人口。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家庭化,即由原来的独身外出打工变为举家迁徙,于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我国流动人口以进城农民
9、工为主,本文所研究的流动人口子女即为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本文研究主要从流入地角度出发。本文研究的流动人口子女指进城务工农民工的所有未成年子女,不仅包括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包括处于高中阶段的农民工子女。1.3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1.3.1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平等是受教育权的基本价值,平等的接受教育是保障公民享有其他平等权利的基础。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主要是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平等至少应包含三个层次: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受教育过程的公平,受教育结果的公平。3第一,就受教育机会平等而言,流动人口子女和
10、城市户籍儿童应当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在入学途径上不受歧视;受教育机会权首先体现在入学升学机会平等权,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升学机会无论何种理由都不得被剥夺。第二,就受教育过程平等而言,流动人口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应该享有平等待遇,主要是指流动人口子女应当享有和城市户籍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包括校园设施、师资力量、政策保障等各种因素。此外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等原因搞差别对待。受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没有国家对社会资源和教育条件的配备,受教育权难以有效实现。第三,就受教育结果平等而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结果应当得到公
11、平的评价。此外,由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国家还应当依据其特点制定倾斜性的政策对其受教育权进行保护。1.3.2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正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摹求,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础,只有公平、公正实现教育公平,社会才能和谐。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一方面可以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社会竞争力,提高流动人口子女
12、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让流动人口子女不再是简单重复其父辈的劳作,而是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新一代和城市的新公民,让其真正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将学习到得信息、技术、资本带回农村也将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2.流动人女受口子教育权益现状分析2.1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的历史进步2.1.1法律政策演变1998 年,国家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对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进行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限制和区别对待。比如,他们在流入城地市是被“严格控制”的,他们在城市学校上学,只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借读,而
13、且要缴纳一定的“借读费”。2003 年教育部等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在转发这个文件时强调,“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需要,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4意见的出台,第一次把政策对象指向“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定义为重大的社会问题。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对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起到重要作用。从以上法律政策的演变中,既可以反映出政府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受义务教育权问题认识的深入和重视程度,也能体现出“两为主”政策的趋向理性化过程。2.1.2户籍松动与异地高
14、考改革国家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建构了城乡分割的户籍权益。这种与户籍性质挂靠在一起的分配性权益有很多,如医疗、养老、劳动保护、教育、就业等多项社会保障。从 2002 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政策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积极推进就业、户籍、教育、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改革。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目前已有一些省份公布异地高考方案,比如湖南异地高考实施办法规定,外省户籍随迁子女自高中一年级起在流入地普通高中就读取得学籍并参加了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毕
15、业生,可凭学籍证明和父母居住证报名参加湖南高考。江西省出台的规定是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江西省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的,可在江西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享受与本省户籍考生相同的招生录取政策,自2014年开始实行。这些异地高考方案给很多流动人口子女家庭带来了希望。2.2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实现的困境2.2.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我国原先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据儿童的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该规定为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学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公民的户籍地与所在地的不一致性,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时处于不平等地位,致使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
16、被剥夺了。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颁布,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如下规定: 流动儿童少年,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 组) 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从表面上看,这项规定似乎解决了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使其有了就学的场所,但规定中却凸显了一种教育的不平等,借读、附属教学班等虽使儿童受教育成为可能,但平等接受教育则成为奢侈的事,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成了绝大部分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拦路虎。5受公立学校的高额借读费以及其有限的吸纳能力的限制,使得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不得不进入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就读。这种流动人
17、口子女学校的校舍简陋,教学设备陈旧,办学规模偏小,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没有任何的监督和规范机制,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及教学应达到的标准都由学校自己决定。另外,还有一部分流动儿童辍学在家,无法享有他们本应享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随着国家取消借读费政策的出台,对公办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也产生巨大影响。有些公办学校不顾国家取消借读费的政策,依然对农民工子女收取高额借读费,或者将其以择校费、择优费等名义加在想要入学的农民工子女身上。有些学校虽然愿意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不收借读费,但往往设定各种限制性条件,提高入学门槛。如要求各种证件、在城市生活的年限、稳定的住所以及工作等等。有些学校则设立所谓的入学
18、择优考试,人为地制造不公平,导致很多农民工子女被拒之门外。2.2.2受教育过程不平等即使交得起高额的借读费,能够在公立中小学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往往被视做特殊学生,与当地人口子女无法实现同等待遇。 有一些学校把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不计入考评的对象。 教师对流动人口子女在教学和管理上往往采取轻视的态度。 对于纪律较好的流动人口子女由于不影响他人, 教师往往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对于纪律较差的流动人口子女, 教师常常采取歧视的态度。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致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6另外,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少流动人口子女因其社会背景、社会地位而被城市学生所排斥,和班
19、上同学无法正常交流。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不得不就读民工子弟学校,虽然民工子弟学校在一定时期保障了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这些学校中的大多数无论是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和管理上,还是在安全、卫生等方面,都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培养学生场所的要求。2.2.3受教育结果不平等首先表现在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的缺损以及师资力量的匮乏,而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因为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学校、老师或其他同学的不公平对待,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和效果。加上不少流动人口家庭本身对孩子教育不是很重视,教学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其次,教育结果体现于学生获得公正的评价权。7流动人口子女
20、因为受到学校、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歧视,无法获得公正的评价。再次,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流动人口子女只能辍学,不能像一般学生一样正常毕业或升学。当然受教育结果不平等也体现在毕业升学上,流动人口子女一般需要回到原籍参加中高考。3.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3.1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近年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但是由于教育立法起步较晚,我国尚缺少完善的教育法制体系,没有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从而导致各教育职能部门处理问题时责任分工不均,相互推脱现象严重。这些政策法规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在于这些法律法规多从宏观上指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方向,
21、而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的保障体的权责、义务缺乏详细明确的规定。8例如,占据重要地位的两为主政策,只是规定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流入地政府的为主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流出地政府是否应当负辅助性的责任?两地政府的责任内容及大小又该如何划分?政府违反相应义务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同时,只强调以公办学校为主,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申请公办学校就读的程序问题及公办学校如果拒绝接受时流动人口子女时应如何寻求救济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因此造成可操作性不强。93.2法律规定与现实政策不配套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但我国教育法律体系还存在与宪法原则不一致的地方,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高考资格学籍
22、和户籍双重标准的要求限制了流动人口子女参加高考的资格,剥夺了他们的受教育权;教育法律体系中规定了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由于在现实的行政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方式是以户籍所在地为入学的标准,因而出现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学难的问题。虽然新义务教育法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可以在居住地入学,但在实际操作中教育投入一般以学生额进行拨款,会遇到学校办学经费,流动人口集中地学校是否有能力容纳流动人口入学,学校规模等问题限制,导致学校拒绝这部分学生入学的问题。103.2.1户籍制度的限制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新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学专业 流动人口 子女 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