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doc
《项目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doc(27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南亚之门项目目 录前 言31 土方、基础与桩基础工程41.1 土方工程41.1.1 局部软弱层挖除不够41.1.2 填方出现橡皮土41.1.3 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51.1.4 房心回填土下沉51.2 基础工程61.2.1 基坑(槽)泡水61.2.2 基土扰动61.2.3 基础位置、尺寸偏差大71.3桩基础工程81.3.1 桩接头破坏81.3.2 桩顶平面位置及基础开挖后桩身偏移过大81.3.3 沉桩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92 主体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102.1 模板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102.1.1轴线位移102.1.2 粱模板102.1.3 柱模板102.1.4 板
2、模板112.2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112.2.1 蜂窝112.2.2 露筋112.2.3 麻面112.2.4 孔洞122.2.5 缝隙及夹渣122.2.6 墙底部缺陷(烂脚)122.2.7 粱柱结点处(接头)断面尺寸偏差过大122.2.8 楼板表面平整度差122.2.9 轴线位移,螺孔、埋件位移122.2.10 混凝土表面不规则裂缝132.2.11 缺棱掉角132.2.12 钢筋保护层垫块脆裂132.2.13 塑性沉降裂缝132.2.14 塑性收缩裂缝132.2.15 温差应力产生的裂缝142.2.16 因配钢筋不当引起的开裂142.3 钢筋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142.3.1 钢筋
3、加工142.3.2 钢筋电渣压力焊142.4 砌筑工程152.4.1 砌体工程152.4.2 预留孔洞152.4.3 砌砖墙体裂缝152.4.4 砌块墙体裂缝162.5 外墙门窗质量的控制163 装修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73.1 抹灰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73.1.1 空鼓173.1.2 缝格不均匀173.2 窗台倒泛水向室内渗水173.3 门窗口部位渗水183.4 砌体女儿墙渗漏183.5 墙体裂缝渗漏183.6 抹灰面不平,阴阳角不垂直,不方正193.7 外墙面空鼓、裂缝194 楼地面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214.1 楼地面起砂214.2 地面空鼓215 屋面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22
4、5.1 屋面找坡不准,排水不畅225.2 找平层开裂225.3 卷材起鼓235.4 女儿墙开裂和渗漏235.5 细部构造渗漏235.6 转角、立面和卷材接缝处粘接不牢246 给排水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246.1 给水管道穿越楼板及墙体处处防渗漏技术处理措施246.1.1 产生部位246.1.2 形成原因246.1.3 预控手段246.2 给水管道穿过建筑物变形缝的技术措施257 成品保护措施258 与监理单位的配合269 竣工清理及移交准备工作27前 言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是一个长期的、涉及面广的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环节,质量通病重在预防,一旦产生质量通病,甚至酿成事故,即使尚可补救,但已造成损
5、失,留下缺憾,事后处理,实属无奈,亡羊补牢,终究不是上策。住宅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工程质量,消除各类质量通病,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功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提高工程质量已成为我们施工单位的重任。 我公司对于南亚之门北区项目工程质量通病在施工中事先采取周密的预防措施,做到未雨绸缭,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质量。271 土方、基础与桩基础工程1.1 土方工程1.1.1 局部软弱层挖除不够 通病现象: (1)基底松土或被扰动土层未清除净。 (2)局部加深处未形成台阶状。 (3)基底位置的土井和坑穴等未作适当处理。 产生原因: (1)地质勘察深度和精度不足。 (2)发现不
6、良土质、软弱层、土井等不作处理。基底土质未经有关方共同验收。 预防措施: (1)基槽(坑)在作垫层或基础前必须验槽。如发现槽、坑内有局部软弱层或孔穴,应挖除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填实,或通知设计单位确定处理办法。 (2)当松土坑较深,且大于槽宽或1.5m时,将松土坑挖至与槽底土质相同的标高,做1:2踏步与两端相接,每步高不大于500mm,长度不小于1m。如深度较大,用灰土或砂石分层回填夯实到槽、坑底标高,也可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并振捣密实。 (3)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等软硬不均的部位时,应根据建筑对:不均匀沉降的要求予以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1.1.2 填方
7、出现橡皮土 通病现象: 填土受夯打(碾压)后,基土发生颤动,受夯击(碾压)处下陷,四周鼓起,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人踩上去有一种颤动感觉。在人工填土地基内,成片出现这种橡皮土(又称弹簧土),将使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变形加大,地基长时间不能得到稳定。 产生原因: 在含水量很大的粘土、淤泥质土、腐殖土等原状土地基土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进行回填时,由于原状土被扰动,颗粒之间的毛细孔遭到破坏,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当施工时气温较高,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更加阻止了水分的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预防措施: (1)夯实填土时,应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土的
8、最优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作为土的施工控制含水量。工地简单检验,一般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为宜。 (2)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粘土、淤泥质土、腐殖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 (3)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走;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05m以下。1.1.3 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通病现象: 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将使填土场地、地基在荷载下变形量增大,承载力和稳定性降低,或导致不均匀下沉。 产生原因: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及淤泥、淤泥质土和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下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
9、压(夯)实遍数不够,或机械碾压行驶速度太快。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达不到影响深度要求,使密实度降低。 预防措施: (1)选择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回填。 (2)填土的密实度应根据工程性质来确定,一般用土的压实系数换算为干密度来控制。 (3)对有密实度要求的填方,应按所选用的土料、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量控制范围、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实,使达到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 (4)加强对土料、含水量、施工操作和回填土干密度的现场检验,按规定取样,严格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1.1.4 房心回填土下沉 通病现象: 房心回填土局部或大片下沉,造成地坪垫层面层空
10、鼓、开裂甚至塌陷破坏。产生原因: (1)填土土料含有大量有机杂质和大土块,有机质腐朽造成填土沉陷。 (2)填土未按规定厚度分层回填夯实,或底部松垣,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 预防措施: (1)选用较好土料回填,认真控制土的含水量在最优范围以内,严格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并抽样检验密实度使符合质量要求。 (2)回填土前,应对房心原自然软弱土层进行认真处理,将有机杂质清理干净。 (3)房心回填土深度较大(15m)时,在建筑物外墙基回填土时需采取防渗措施,或在建筑物外墙基外采取加抹一道水泥砂浆或刷一度沥青胶等防水措施,以防水大量渗入房心填土部位,引起下沉。 (4)对面积大而使用要求较高的房心填土,采取
11、先用机械将原自然土碾压密实,然后再进行回填。1.2 基础工程1.2.1 基坑(槽)泡水 通病现象: 基坑(槽)开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造成地基松软,承载力降低,地基下沉。 产生原因: (1)开挖基坑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末采取降排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预防措施: (1)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槽)内;挖土放坡时,坡顶和坡脚至排水沟均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0.51.0m。 (2)在潜水层内开挖基坑(槽)时,根据水位高度、潜水层厚度和涌水量,在潜水层标高最低点设置排水沟和
12、集水井,防止流入基坑。 (3)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开挖标高坡脚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并使开挖面、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始终保持一定差值,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不少于0.5m。当基坑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以及多层土中上部有透水性较强的土,或虽为同一种土,但上部地下水较旺时,应采取分层明沟排水法,在基坑边坡上再设12道明沟,分层排除地下水。基坑(槽)除明沟排水以外,亦可采用各种井点降水方法,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槽)最底标高以下再开挖。 (4)施工中保持连续降水,直至基坑(槽)回填完毕。1.2.2 基土扰动 通病现象: 基坑挖好后,地基土表层局部或大部分出现松动、浸泡等情况,原土结构遭到破坏,造成
13、承载力降低,基土下沉。 产生原因: (1)基坑挖好后,未及时浇筑垫层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施工机械及车辆、操作工人在基土上行走,造成扰动。 (2)地基被长时间暴晒、失水。 (3)冬期施工,地基表层受冻胀。 (4)基坑周围未做好排水降水措施,被雨水、地表水或地下水浸泡。 预防措施: (1)基坑挖好后,立即浇筑混凝土垫层保护地基。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时,应预留一层150200mm厚土层不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再挖至设计标高。 (2)机械开挖应由深而浅,基底应预留一层200300mm厚用人工清理找平,以避免超挖和基底土遭受扰动。 (3)基坑挖好后,避免在基土上行驶施工机械和车辆或大量堆放材料。必要时,应
14、铺路基箱或垫道木保护。 (4)基坑四周应做好排水降水措施,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坑回填土完毕。 (5)雨期施工时,基坑应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坑周围筑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浸泡地基。 (6)冬期施工时,如基坑不能立即浇筑垫层,应在表面进行适当覆盖保温,防止受冻。1.2.3 基础位置、尺寸偏差大 通病现象: (1)基础轴线或中心线偏离设计位置。 (2)混凝土基础等平面尺寸误差过大。 产生原因: (1)测量放线错误,常见的是看错图或读错尺,这类原因造成的基础位置的偏差值往往较大。 (2)控制基础尺寸和标高的标志点出现移动变形。 (3)横墙基础的轴线不是由标志板或控制桩测定,而
15、是由山墙一端排尺控制。因为基础的一般施工顺序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待砌横墙基础时,基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若采取隔墙吊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的偏差。 (4)混凝土基础模板尺寸偏差过大等原因,均可造成基础轴线或平面尺寸偏差过大。 预防措施: (1)在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标志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推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标志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桩(打入地面一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标志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为便于机械开挖基槽,标志板也可在基槽开挖后钉设。 (2)基础施工前,应先用钢尺校核放线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放线尺寸的允许偏差长度
16、L、宽度b的尺寸 (m)L(或b)3030L(b)6060L(b)90L(或b)90允许偏差(mm)5101520 (3)混凝土基础应在检查模板尺寸、位置无误后,方可浇筑。1.3桩基础工程1.3.1 桩接头破坏 通病现象: 接桩处经过锤击或静雅后,出现松脱开裂等现象。 产生原因: (1)连接处的表面没有清理干净,留有杂物、雨水等。 (2)焊接质量差,焊缝不连续、不饱满,焊缝薄弱处脱开。 (3)采用焊接或法兰螺栓连接时,连接铁件不平及法兰面不平,有较大间隙,造成焊接不牢或螺栓不紧。 预防措施: (1)接桩时,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 (2)采用焊接法接桩时,首先
17、将上下节桩对齐保持垂直,保证在同一轴线上。两节桩之间的空隙应用铁片填实,确保表面平整垂直,焊缝应连续饱满,满足设计要求。 (3)采用法兰螺栓接桩时,保持平整和垂直,拧紧螺母,锤击数次再重新拧紧。 (4)当接桩完毕后应锤击几下,再检查一遍,看有无开焊、螺栓松脱等现象,如有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补救后才能使用。如补焊,重新拧紧螺栓并用电焊焊死螺母或丝扣凿毛。1.3.2 桩顶平面位置及基础开挖后桩身偏移过大 通病现象: 在沉桩过程中,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或桩身上下升降。 产生原因: (1)成品桩本身质量、外观尺寸存在偏差。 (2)场地松软和不平使桩机发生倾斜。 (3)桩点施放偏差过大。 (4)控制桩产
18、生位移。 (5)沉桩顺序不当,土体被挤密,邻桩受挤偏位或桩体被土抬起。 (6)接桩时,相接的两节桩产生轴线偏移和轴线弯折。 (7)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使桩尖挤向一侧。 (8)未按土方开挖方案施工。 预防措施: (1)采用点井降水、砂井或盲沟等降水或排水措施。 (2)沉桩期间不得同时开挖基坑,需待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方可开挖,相隔时间应视具体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面积、桩的密集程度及孔隙压力消散情况来确定,一般宜二周左右。 (3)认真按设计图纸放好桩位,做好明显标志,并做好复查工作。施工时要按图核对桩位,发现丢失桩位或桩位标志,以及轴线桩标志不清时,应由有关人员查清补上。轴线桩标志
19、应按规范要求设置,并选择合理的行车路线。1.3.3 沉桩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 通病现象: 桩设计时是以贯入度和最终标高作为施工的最终控制。一般情况下,以一种控制标准为主,以另一种控制标难为参考。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个别工程设计人员要求双控,更增加了困难。 产生原因: (1)勘探点不够或勘探资料粗略,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尖标高有误,也有时因为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混凝土强度。 (2)勘探工作是以点带面,对局部硬夹层或软夹层的透镜体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尤其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还有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混凝土块等。
20、打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就很难达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 (3)以新近代砂层为持力层时,由于新近代砂层结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桩打入该层时,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求出贯入度。但群桩施工时,砂层越挤越密,最后就有沉不下去的现象。 (4)桩锤选择太小或太大,使桩沉不到或沉过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 (5)桩顶打碎或桩身打断,致使桩不能继续。打入。特别是柱基群桩,布桩过密互相挤实,选择施打顺序又不合理。 预防措施: (1)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作补勘;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及自重,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行车路线。 (2)防止桩顶打碎或桩身断裂。2 主体结构工
21、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2.1 模板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2.1.1轴线位移 通病现象: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轴线位置有偏移 预防措施: (1)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2)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3)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4)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5)混凝土浇筑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项目 质量 通病 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