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艺术生历史补习计划.docx
《高考艺术生历史补习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艺术生历史补习计划.docx(77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辅导计划 又是一轮高三,教学工作就是高考备考工作。一轮轮的复习,一次次的测试,一次次的评讲,只为增长学生知识的厚度、强化学生能力的成长、成熟学生考试的心理,为了6月的厚积薄发。一、学情分析 所带学生为艺术生,一般艺考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对高考历史考纲内容及考点还不能比较好地把握,考卷答题不规范。因此,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成效,成为专题与总复习中的一大挑战;同时及时了解高考考试的要求,把握方向,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提高考生分数是第一要务。二、教学目标1高三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
2、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三、教学计划 1、时间安排: 2016年1-4月底(一轮复习 基础知识的掌握 结合考点记忆内容) 2016年5-5.20(二轮复习 专题复习 培养做题能力) 2016.5.20-6.6(结合试题 讲述考试方法和答题技巧) 2、复习思路:瞄准高考,结合考纲,转变课堂模式。 a、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的传统模式。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b、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的传统方法。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缺乏相应的材料教学,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材料分析理解能力。 c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的课堂模式。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考点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3、 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
4、固。四、教学进度安排周次完成章节及主要内容课时数备注1必修一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62第2、3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63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84第5、6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5第7、8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元化趋势66必修二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67第2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8第3、4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道路79第5、6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710第7、8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5、趋势611必修三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612第2、3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613第4、5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614第6、7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615第8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及回顾必修三616结合一套高考题回顾必修一、二6一轮复习结束 一个课时为一节课历时约四个半月(4月中旬)完成。17中国史复习:古代、近代与现代中国618世界史复习:古代、中世纪、近代与现代619国别史复习:美国、英国、日本、俄国、法国和德国620选修教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三20
6、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顺带提及剩下的四本选修教材6二轮复习结束 历时约一个月(5月中旬)212015、2014、2013、2012、2011年高考文综试题选择题讲解,归纳选择题答题技巧6222015、2014、2013、2012、2011年高考文综试题分析题讲解,总结主观题的答题策略623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同时做模拟题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6三轮复习结束 历时约三周附录 一轮复习考点古代中国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
7、制度演变而来的。【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内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是周王直接驻地;(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作用】积极:(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
8、不断扩大(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特点】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周王是“天下共主”; 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为什么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原因:权力大,独立性强;王室衰微;血源疏远;生产力发展等;【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瓦解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
9、力不断的增强二、宗法制【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目的】保证王权的稳定。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解释清楚些;其他为庶子。【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的特点);大、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作用】(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有特权的依据,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
10、系(宗法等级),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行政等级)(2)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属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也有利稳定)(3)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4)现实意义:宗法制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甚至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都会产生积极意义。但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
11、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础。(1)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为“表”,它“封邦建国”,形成了由众多诸侯国和王畿所组成的行政机构以及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君臣关系;(2)宗法制为“里”,它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3)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与宗法制的亲疏远近相吻合,西周建立了天子统辖诸侯诸侯统辖卿大夫卿大夫统率士及平民的封建等级政治结构三、礼乐制(西周“礼乐秩序”):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略讲)【礼的地位】西周文化的主构架;
12、【礼的作用】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礼的内容】“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辅从于礼;“礼”“乐”的作用:“礼”“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四、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2、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3、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
13、,谁也不得逾越,以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工具。4、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成熟;五、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2、宗法制把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局面;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4、礼乐制度建立起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上下和同。5、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始皇帝”的来历 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只
14、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刺”;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二、三公九卿制【基础】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内容】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关系】中央主要的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互相牵制,丞相地
15、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常设。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特点】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三、郡县制: 是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内容】所有官吏均由皇帝任命。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
16、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影响】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1)划分的基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2)产生的方式: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3)权力的大小:诸侯国拥有很
17、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如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其利益。法家思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无能为力的
18、局面为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命官吏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2)前提: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3)特征:(1)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4)本质: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5)矛盾:中央内部的皇权和相权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6)评价: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
19、,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影响: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7)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 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朝【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影响】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
20、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权力的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二、 刺史【创立者】汉武帝。【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点】位卑权重。三、三省六部制【概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代,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运行机制】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职权: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评
21、价】(1)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2) 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四、行省制度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建立和发展
22、】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还有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明清时期行省设置依然沿用。明代地方区划分三级: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清代主要实行省、道、府、县四级【行省的职能】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未得中央诏旨,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
23、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须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评价】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后世影响巨大: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创立内阁【内阁概念】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艺术 历史 补习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