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M 新井设计.doc
《0.9M 新井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M 新井设计.doc(98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毕业设计 内 容 摘 要鹤壁四矿2#矿井隶属于鹤壁矿务局,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侧,其煤层赋存丰富,地质条件复杂,顶、底板稳定,且底板为坚硬的砂岩。另外,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煤的开采和外运带来许多方便。本矿井的设计以鹤壁四矿原有的地质资料、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地质勘探剖面图和地质综合柱状图为依据的。设计中所用到的数据、图表等都是严格按照地质资料和指导老师的规定进行的。依据原有的地质资料可知:矿区内可采煤层有二1煤、八煤二层,其煤层厚度分别为7.77m和2.26m;煤层的层间距为二1煤与八煤之间平均为140,其中二1煤层属特厚煤层,八煤属于中厚煤层;井田的走向长为5km,倾
2、斜长为3.5km;煤层的平均倾角为12;该矿井的井型设计为90万吨/年。根据以上基本条件,本矿井设计采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综采放顶煤进行开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综采机械化的优点,既适合技术先进,又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采煤方法为倾斜长壁采煤法;开拓方式采用立井暗斜井多水平开拓,立井采用箕斗提煤,副井采用罐笼提升材料和运送人员;矿井通风采用两翼对角抽出式,风机选用离心式风机排风。通过对各方案的技术分析和多方面的经济比较,可知,本设计的开拓方案和采煤方法不但在技术上是可靠的,而且经济上也是合理的,所以能够满足本矿井的开采的需要和要求。关键词:鹤壁四矿2#矿井;倾斜长壁;立井暗斜井开拓;综采;放顶。目
3、录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1 井田概况11.1.1交通位置11.1.2矿区规模及产量11.1.3地形地势21.1.4矿井概况21.2 地质特征21.2.1地质构造21.2.2 煤层及煤质61.2.3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性61.2.4水文地质71.2.5 其它有益矿产122 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42.1 井田境界142.2 井田储量142.2.1矿井工业储量142.3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52.3.1 矿井工作制度152.3.2矿井设计的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53井田开拓173.1 概 述173.2 井田开拓173.2.1 井口数目及位置的选择173.2.2 方案比较173.
4、3井筒特征243.3.1主立井井筒断面的确定243.3.2主暗斜井断面设计273.4 井底车场283.4.1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283.4.2空重车线长度的确定293.4.3要线路长度及其线路布置。303.4.4井底车场硐室。333.4.5井底车场主要巷道硐室的支护方式及材料343.5主要开拓巷道353.5.1采区巷道设计353.5.2锚杆支护364 采煤方法404.1 采煤方法的选择404.1.1煤层地质特征404.2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424.2.1采煤方法的确定424.2.2采高确定434.2.3 回采工艺流程444.2.3 装煤及运煤方式465.2.4 顶板管理474.3 采煤工艺设计50
5、4.3.1工作面作业形式504.3.2循环方式:504.3.3劳动级织和技术经济指标505 矿井通风及安全535.1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535.2 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565.2.1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575.3全矿通风阻力计算625.3.1 计算原则:635.3.2设计依据:635.4扇风机的选型:645.5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655.5.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655.5.2高沼矿井的预防措施655.5.3预防火灾665.5.4水害预防665.5.5自救器的配置665.5.6安全监测系统666 矿井运输、提升及排水676.1矿井运输676.1.1 大巷运输方式的选择676.1.2电机车的
6、选型696.2 矿井提升746.2.1 主井提升766.2.2副井提升816.3矿井排水856.3.1概述856.3.2 排水设备选型计算856.3.3管路的确定:876.3.4校验计算:877 技术经济指标897.1技术经济分析897.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89致谢911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况1.1.1交通位置鹤壁煤田位于河南省之北部,京广线以西的鹤壁市,太行山之东侧,南北长80余km,东西宽520km,面积约840km2。鹤壁四矿(2)井位于鹤壁矿区北部,鹤壁市区北12公里。地理位置(深部勘探区):东经1144700 ”1145029 ”,北纬355845 ”360115 ”。
7、鹤壁四矿(2)井交通便利,矿区储煤仓铁路专线东距京广线汤阴火车站22.5km,距二等列车编组站鹤壁北站1.8km,矿区内公路与豫北公路网相连,四通八达,见鹤壁四矿(2)井交通位置 图1-1 鹤壁四矿(2)井交通位置图 1.1.2矿区规模及产量鹤壁矿务局现有中,小型矿井八对,设计年生产能力420万吨,1986年产煤491.68万吨。1.1.3地形地势本区属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貌,相对高差5060m,海拔高程为178240m之间。区内有季节性小泉及小溪,此外还有杨吕寨、贾吕寨、赵家荒等小型水库。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315。年均降水量6216
8、73mm,雨季多集中于七、八月份。1.1.4矿井概况四矿(2)井始建于1958年3月,1960年11投产,1962年10月生产能力调整为45万吨的水采矿井,用一对立井开拓。第一水平标高51米,矿井核定年生产能力55万吨,1986年产煤65万吨,86年末职工3885人,全员效率0.97吨/工,是鹤壁矿务局经济效率较好的矿井,有进一步扩建增产的潜力。1.2 地质特征1.2.1地质构造(一)煤田和井田地质构造及其相互关系鹤壁煤田除西部山区基岩出露较好外,其余几乎全被第三、第四系地层所覆盖。根据地表及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及第四系。除上
9、述者外,尚有侵入岩及喷出岩出露。(二)地质年代、地层层序、沉积厚度及其岩石特征本井田位于鹤壁煤田之北部,据钻孔和井巷工程所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新第三系和第四系。其中太原组和山西组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现由老到新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由一套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组成,含珠角石化石,岩溶发育,富水性强,为本区主要含水层,厚度在380420m之间,平均厚度400m,为煤系地层之基底,矿区浅部出露甚广。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由灰及浅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鲕状铝土质泥岩及14层深灰色薄层
10、状石灰岩组成,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底部偶可见山西式肾状赤铁矿。石灰岩赋存于中上部,含蜓科化石,厚度不稳定。本组地层厚度14.0440.60m,平均厚约25m,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69层)、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及煤线组成。砂岩为灰灰黑色,中细粒钙质胶结,层理发育。灰岩层数较多,厚度变化不稳定,以C3L2,C3L8灰岩发育较好且稳定。C3L2灰岩厚4.67.5m,平均6m。C3L8灰岩厚4.56.1m,平均5m。灰岩中含石燕、长身贝及大量蜓科化石等。本组含煤层、煤线共14层,其中一11煤(八煤)
11、、一22煤(六煤)在本区内发育良好,厚度稳定,属可采煤层。本组为一套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厚约101.04167m,平均135m。以一11煤(八煤)下的浅灰色铝土质泥岩底作为与本溪组之分界,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1)由灰深灰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和煤线组成。砂岩层面富含白云母片,灰色,粗至中粒,局部具连续波状层理及斜层理,含煤24层,其中二1煤层厚度大且稳定,为本区的主采煤层。本组植物化石丰富,常见有羊齿、苛达、轮木等。本组厚为50122m,平均厚度为65m,以底部一层厚砂岩S9底板为本组的地层分界。本组与下伏地层石炭系上统呈整合接触。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2
12、)由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紫斑状泥岩所组成。泥岩多含铝土质,局部为鲕状结构。砂岩中细粒,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多为钙质胶结,黑、白及棕色云母片较为富集,所含化石多为带羊齿。本组厚50120m,平均65m。底部与山西组的地层界限为S13砂岩底板,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1)本组多为灰白、灰绿色中粗粒砂岩、砂质泥岩。砂岩中的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质泥岩多呈灰紫色,局部含铝土质并具鲕状结构。以浅灰色含白云母的S15层砂岩底板作为与下石盒子组之分界。本组厚度222480m,平均294m,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7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2)为一套暗紫色、紫红色
13、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所组成,厚度不均,0369m,与上伏第三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8新第三系(N)由黄色及杂色砂质粘土、砂岩、砾岩及泥质灰岩所组成,厚度为0303m,平均厚约102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9第四系(Q)以黄土为主,夹钙质结核,底部有厚0.35m左右的砾石。第四系地层厚度030m,平均1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三)煤系地层走向、倾斜、斜角及其变化规律鹤壁矿区位于新华夏系太行山隆起带南段东侧之斜坡带上。太行山褶皱带因燕山运动而升起,在其东侧形成了巨大的凹陷地带,本区位于此凹陷带的南端。从整体情况看,矿区煤层形态特征为一向东倾伏之单斜构造,煤层走向北东或近南北向,局部为北偏
14、西走向。煤层倾角变化在8至30多度,一般倾角为20左右。矿区范围内煤层自南而北,倾角变化由陡而缓图1-2 煤层综合柱状图(四)断层及褶皱1断层 表1-1 四矿(2)井主要断层特征一览表序号名称性质走 向倾 向倾角(度)落差(m)长度(m)14F105正断层NE30NW702513002红5正断层NE10NW507510026003红11正断层NE30NW701602褶皱四矿(2)井井田范围内中小型宽缓褶皱甚多,基本上可分为NE、NW两组,当两组褶皱跨接时,在其轴部相交部位经常形成一些小型盆地、穹隆以及鞍状构造。在向斜轴相交处往往形成小盆地;在背斜轴相交处往往形成小穹隆;在背斜与向斜相交处往往形
15、成鞍状构造。1.2.2 煤层及煤质本井田共含煤层及煤线1618层(太原组14层,山西组24层)。其中煤层有3层:二1煤(大煤),一11煤(八煤),一22煤(六煤),总厚度为11.01m,1.2.3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性 1、瓦斯 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6090m/分,相对涌出量为2446m/吨,-250水平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1.7m/吨.日,属高沼气矿井.表1-2 煤层特征表煤层煤层厚度(m)煤层间距(m)夹石围岩稳定性倾角()容重(t/m)备注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层数(层)总厚(m)顶板底板大煤3.210.267.7713214814040.6泥岩砂质泥岩稳定131.4可采八煤1.864.
16、442.26270.3石灰岩泥岩稳定141.41可采2、煤尘煤尘有爆炸危险,煤尘爆炸指数:14.9822.06%.3、自燃性煤层自然发火,自燃发火期为半年至一年。1.2.4水文地质(一)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区域内地表属于低缓剥蚀残丘地貌,四周高,中间低,受水面积大,但地表基岩仅零星出雾,沙丘广布,气候干旱少雨,区内既无深大断裂,也无较大的地表水系,地下水补给来源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二) 地表水西天河为区内唯一常年地表水流,流量4.43Ls66.8Ls,平均流量为16.59LS,含氧量5.5mg/L,水矿化度2.88g/L,水质差,其支河回民巷冲沟,斜穿本区西北部,上游狭窄,下游宽阔平缓,平
17、时无水,暴雨时有暂时性的地表水流。(三) 含水层井田内较稳定的含水层有8个。在这8个含水层中,第三系砾岩孔隙裂隙含水层仅在矿区内的部分沟谷顶部及斜坡上出露,受水面积小,含水量一般不大。石炭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和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缺乏补给来源,裂隙不甚发育,含水量不大。较重要的有第含水层(O2),第含水层(C3L2),第含水层(C3L8)现分述如下:表1-3 四矿(2)井井田含水层情况表含水层编 号含水层名称代号备注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层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C3L2煤顶板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八层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C3L8二
18、叠系下统山西组九层砂岩裂隙含水层S9二1煤老底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十层砂岩裂隙含水层S10二1煤老顶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第三系砾岩孔隙裂隙含水层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O2)本含水层由深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下部为白云质灰岩及泥灰岩所组成,层厚400m左右,为煤系地层之基底,岩溶裂隙发育。矿区西部广泛出露地表组成低山地形,沟谷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的补给和地下径流的聚集,是矿区的主要含水层。本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不仅在地表露头可以观测到,而且从井田内施工的钻孔中同样可得到证实。1968年施工的2号沉淀池水源孔,孔深482.7m,在O27进尺20m见一溶洞1.2m,最初涌水量
19、Qmax=200m3/h,6个月后稳定涌水量Q=80 m3/h,5年后涌水量Q=120 m3/h,目前正常涌水量Q=80 m3/h。1977年在-30水平施工的水源孔,孔深676.5m,终孔在O25,因溶洞所致(钻具空穿2.5m),最初涌水量Qmax=250m3/h,稳定后涌水量Q=160m3/h。槐树岭煤矿井筒延伸至C3L2时,由于断层的影响,使得C3L2和 O 2相接,涌水量达500 m3/h,经水质化验,证明所涌出的水含有该含水层的混合水。1988年在工人村施工的水源孔,孔深550.9m,终孔为O23,涌水量Qmax=35m3/h,正常涌水量Q=30m3/h。与本矿相邻的一矿,1971年
20、5月在南翼+54石门石炭系二层灰岩的放水试验中,由于放水块段的C3L2与F4断层上升盘中O2灰岩含水层相接触,故放水开始15分钟后发现与其相距1260m和1400m的71-2和13-2奥灰水文观测孔,其水位均发生明显下降,所有这些都说明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连通性好。 本含水层中的岩溶裂隙含水丰富,由于河谷深切,当其下切深度到达其岩溶发育带时,则本含水层中的水常以上升泉涌出。如矿区北部善应河谷的小南海泉群,南部淇河河谷的许家沟泉群等,泉水出露标高介于+121+137M之间,相当于当地现在的侵蚀基准面标高。 本含水层上距煤2955m,平均45m;距煤一般为3965m,平均55m。由于断层的影响,往
21、往缩短了本含水层与煤、煤之间的距离,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在矿压、水压等其它条件作用下,容易涌入矿井,从而使本含水层对开采煤和煤构成严重威胁。本含水层上距二1煤160m,一般在二1煤开采深度不大的情况下对其威胁较小,但当有较大的断层或其它因素存在,导致含水层与二1煤的层间距缩短时,应引起高度重视。本井田内,1956年127勘探队于梁18孔作抽水试验,结果表明,涌水量Q=0.0470.064L/s,平均0.055 L/s,单位涌水量q=0.0180.019 L/s.m,平均0.0187 L/s.m,渗透系数k=0.007m/昼夜,与整个矿区相比数值偏低。邻近一、九矿本含水层抽水试验较多,其结果为q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9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