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docx
《企业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 企业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数据中心作为承载企业业务的重要IT基础设施,承担着稳定运行和业务创新的重任。伴随着数据的集中,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及运维给信息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数据集中就意味着风险集中、响应集中、复杂度集中”,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因此,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需要着重关注如何尽量减小数据中心出现故障后对企业关键业务造成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要了解企业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类型以及该类型故障产生的影响。影响数据中心的故障主要分为如下几类:w 硬件故障w 软件故障w 链路故障w 电源/环境故障w 资源利用问题w 网络设计问题高可用数据中心网络设计思路:数据中心出
2、现的故障类型较多,风险也无法避免。那怎样才能做到当故障发生时对企业关键业务造成的影响最小呢?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数据中心的故障类型众多,但故障发生产生的后果却大同小异。即,导致数据中心中的设备、链路或server发生故障,无法对外提供正常服务。对于这些故障的缓解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冗余设计,可以通过对设备、链路、server提供备份,从而将故障对用户业务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但是否是一味的增加冗余设计就可以达到我们缓解故障影响的目的呢?有人可能会将网络可用性与冗余性等同起来。但事实上,冗余性只是整个可用性架构中的一个方面。一味的强调冗余性反而可能会降低可用性减小冗余所带来的优点,因为冗余性在带来好处
3、的同时也会引入一些缺点:w 网络复杂度增加w 网络支撑负担加重w 配置和管理难度增加因此,数据中心的高可用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我们在选用高可靠设备组件、提高网络的冗余性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网络构架及协议部署的优化,从而实现真正的高可用。设计一个高可用的数据中心网络,可参考类似OSI七层模型,在各个层面保证高可用,最终实现数据中心基础网络系统的高可用,如下图所示:1. 网络架构高可用设计从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企业业务的发展对数据中心的依赖将越来越强,数据中心将会成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原点”,企业所有新业务的开展都将在数据中心内进行部署,同时随着新的数据处理技术(如数据仓库、商业智能)
4、的应用,数据中心将会成为企业分析、评估和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和数据支撑。这些都会对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设计产生影响。如下图所示:传统的以局域网为基础、业务驱动不断扩展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思路将会越来越不适应企业业务的变更,在不断扩容、改造的过程中极易引入新的人为故障和设备故障,影响数据中心的可用性。以下是当前大多数企业用户的数据中心局域网络拓扑:在上述拓扑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局域网核心与数据中心核心交换设备共用,此核心承接了广域、局域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不同类型的流在这里纵横交汇,随着网络不断扩容,此设备上的配置将会越来越复杂,风险集中;2) 局域网和服务器区的安全策略集中
5、在核心部署,为实现安全分域管理,所有服务器的网关均设置在核心的防火墙上,核心防火墙极易受到攻击而瘫痪。一旦瘫痪将会导致所有服务器均无法对外提供服务,所有业务中断,风险大而且集中;3) 服务器基本处于无序的堆砌状态,网络层仅仅提供了提入互通的通道,没有进行系统的分区管理。在数据集中后服务器的数量会大量增加,安全及管理问题将会突显,无法满足业务的持续扩展。从严格意义上讲,上述的结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中心”架构,而且在传统的局域网基础之上,不断的扩展和修补形成的结果。这种架构可能在服务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大部分的业务系统部署要求。但随着业务系统的不断增多,服务器规模增加大一定数量(约20
6、0台)的情况下,网络配置将越来越复杂,最终导致网络运维管理员不敢去碰去动核心设备(交换机、防火墙)上的配置,信息部门的运维压力非常大。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在进行数据中心架构重新规划设计时,需要严格按照模块化、层次化原则进行,避免在后续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再进行大规模的整改,费时、费力且费钱。模块化模块化设计是指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应用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模块之间松耦合,力求在满足要求的基础上使网络稳定可靠、易于扩展、结构简单、易于维护。不同企业的应用系统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在网络层面,根据应用系统的重要性、流量特征和用户特征的不同,可
7、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区域,如下图所示:上述分区中有几点比较关键:1) 企业园区网核心与数据中心核心分离,各司其职。园区网核心主要承接纵向流量和用户的接入控制(DHCP、认证等);数据中心核心主要承接服务器间的流量(横向流量居多),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上部署尽可能少的策略和配置,保证其互连互通的高可靠、高性能,同时在扩展新的模块时力求达到核心设备配置的零更改,各模块之间互通的松耦合,避免某功能模块故障而影响其它功能模块,实现风险分散、灵活扩展;2) 分布式安全部署。与传统的防火墙集中在核心旁挂的方式不一样,在模块化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中,安全设备部署应下移到各功能模块的出口(汇聚层)位置,如上图中的红色网
8、格线所示。而不是旁挂部署在核心交换区,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分散风险,实现各模块间的松耦合。数据中心核心交换区就像是连接各城市的高速公路,建设时应充分保证其高可靠和高性能,而不部署红绿灯调度;3) Intranet服务器区是企业应用系统的关键分区,此分区可根据应用业务的关键性、实时性等特征的不同,可考虑再进行子分区的划分,一般而言可分为“关键业务区”、“通用业务区”、“财务应用区”几类,子分区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逻辑的。如果是逻辑的,可为每个子分区分配一个虚拟防火墙来部署安全策略。层次化数据中心层次化设计包括网络架构分层和应用系统分层两个方面,在当前网络及安全设备虚拟化能够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应用系
9、统分层可完全通过设备配置来实现逻辑分层,不影响网络的物理拓扑。对于网络架构层次化设计,三层架构还是二层架构可能是不少企业进行数据中心网络建设时面临的选择。传统网络核心、汇聚、接入各层的职责定义如下:w 核心层:主要负责的是数据的交换与路由,不负责处理;w 汇聚层:主要负责的是数据的处理,选择和过滤等操作;w 接入层:主要负责的是数据的接受与发送,负责端到端的链路建立释放从可靠性的角度来看,三层架构和二层架构均可以实现数据中心网络的高可用。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概念逐步炒热,二层扁平化网络架构更适合云计算网络模型,可以满足大规模服务器虚拟化集群、虚拟机灵活迁移的部署。对于二层和三层架构的选择,可参考以
10、下表格的对比:三层架构二层架构可靠性增加了一层网络设备,相对增加了故障点网络故障点相对较少安全性风关在汇聚层,安全策略部署在汇聚层,容易部署安全策略部署在接入层,相对比较分散,部署工作量大服务器接入数量服务器接入数量多服务器接入数量较少扩展性同一功能分区内服务器数量扩展多,可灵活实现物理分区内的子逻辑分区同一功能分区内服务器数量扩展受限运维管理设备和管理点较多设备少,管理点较少成本汇聚和接入设备可灵活选择配合,达到最佳的成本控制接入设备要求较高,选型受限适合场景服务器数量多,安全策略控制严格的场合服务器集群、虚拟机迁移应用较多,服务器搬迁移动频繁场合二层还是三层架构没有决对的优劣之分,企业用户
11、可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进行选择,也可以先二层,后续针对某些特定的功能分区采用三层组网。模块化、层次化的架构设计将数据中心网络风险进行了分散,将出现问题后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同时模块之间的松耦合可增强数据中心的扩展,简化网络运维,降低在扩展的过程中管理员的人为故障,保证数据中心的可用性。2. 设备层高可用设计设备可靠是系统可靠的最基本保证,对于数据中心核心交换区设备的可靠稳定更是重要,尽管可以通过架构、策略、配置等的调整和优化多种手段降低核心设备出问题的可能、降低出问题后的影响范围,但要解决最根本的设备本身软硬件故障,必须选用数据中心级的设备组网部署。关于数据中心级设备的定义,业界目前还没有类拟的标
12、准,但从目前主流网络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产品(如H3C S12500、Cisco N7000、JuniperEX8200等)可以看出,数据中心级交换机产品应具备以下特征:1) 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物理分离传统的园区网交换机(如H3C S75E、Cisco C65等)一般采用“Crossbar+共享缓存”的交换架构,引擎板即承担控制平面的工作,同时也承担数据转发平面的工作,跨槽位的流量转发报文需要经背板到引擎板的Crossbar芯片进行转发。这种架构限制了设备的可靠性和性能:w 可靠性限制:引擎需要承接数据转发平面的工作,因此在引擎出现主备倒换时必然会出现丢包。此外引擎11冗余,也使得
13、Crossbar交换网只能是11的冗余,冗余能力无法做的更高;w 性能限制:受制于业界当前Crossbar芯片的工艺以及引擎PCB板卡布线等制造工艺,将Crossbar交换网与CPU主控单元集中在一块引擎板上的结构,一般单块引擎的交换容量不可能做的太高(一般约1TB左右)。数据中心级交换机产品将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物理分离,采用CLOS多级交换架构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及性能,这类设备一般有独立的引擎板和交换网板,如下图所示:在交换架构上,数据中心级产品采用了CLOS多级交换架构,与传统的Crossbar+共享缓存交换架构相比,有如下优势:Crossbar+共享缓存CLOS多级交换结构1,单平
14、面交换;2,交换矩阵和控制统一,即引擎承担了交换和控制双重功能;1,多块交换网板共同完成流量交换2,控制和交换硬件分离转发能力受限于单个交换芯片的交换能力,目前最大到1TB就很难提升。多块交换网板同时分担业务流量,相当于N倍于单级交换的能力,可实现510TB交换容量可靠性引擎倒换会丢包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硬件物理分离,引擎切换时不影响转发,可实现零丢包冗余能力引擎11冗余,双引擎负载分担式无冗余引擎11冗余,交换网板N+1冗余2) 关键部件更强的冗余能力除了上述的引擎和交换网的冗余外,此类设备的电源一般均可以配置多块,实现N+M的冗余,保证电源的可靠性更高;另外风扇的冗余也由原来的风扇级冗余,提
15、高到了风扇框冗余,每个独立的风扇框内多个风扇冗余;3) 虚拟化能力数据中心的复杂度越来越高,需要管理的设备也越来越多,设备的虚拟化可将同一层面(核心、汇聚、接入)的多台设备虚拟化为一台,进行设备的横向整合,简化设备的配置和管理。4) 突发大流量的缓冲能力随着业务整合、资源共享、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及智能分析等业务的部署,将会使数据中心内部和业务服务器之间的横向流量越来越多。这种流量模型的变化会导致多服务器群向一个服务器群的流量、多个应用服务器向同一个数据库服务器的流量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对一的流量模型是一种典型的拥塞模型,如果网络设备的缓存能力不够,将会导致丢包重传,导致业务系统的响应时间变长或中
16、断。数据中心级设备对端口的缓存容量进行扩容,并采用了新一代的分布式缓存机制,将原有的出方向缓存移至入方向,在同样的端口缓存容量条件下,这种分布式的缓存机制可以更好的缓存多对一的拥塞模型,能够更好的吸收数据中心的突发大流量。如下图所示:5) 绿色节能数据中心是企业能耗的主要部门,同时高的能耗将会带来高的发热量,而这也是影响数据中心设备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选用低能耗设备降低发热量是提高可靠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设备本身的散热风道设计的合理与否?能否更好的配合机房的空调循环?也影响着数据中心的可靠性。为更好的配合机房冷热风道的布局,机柜中发热量较大的设备最后是前后散热的风道设计。但普通的横插槽设备一
17、般是左右散热的方式,因此应优先考虑采用竖插槽的设备,实现前后散热。如下图中的理想散热风道设计:3. 链路层(L2)高可用设计以太网是广播性质的网络,一旦链路成环路很容易导致广播风暴,耗尽网络链路及设备资源。然而在实际的数据中心网络部署中,在实现设备和链路冗余提高可靠性的同时,也带来了环路和复杂度的增加。对于传统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区接入汇聚交换网络,针对无环设计和有环设计有多种选择方案。如下图所示:拓扑优点缺点1倒U型不启用STP,好管理VLAN 可以跨汇聚层交换机,服务器部署灵活必须通过链路聚合保证高可用性汇聚交换机故障时,服务器无法感知,无法实现高可用接入2正U型不启用STP,好管理双acti
18、ve链路,接入交换机密度高不能使VLAN跨汇聚层,服务器部署不灵活接入交换机间链路故障,VRRP心跳报文无法传递,整机做VRRP主备切换,故障收敛时间长。3三角形链路冗余,路径冗余,故障收敛时间最短VLAN 可以跨汇聚层交换机,服务器部署灵活存在环路,需要启动STP协议4矩形双active链路,接入交换机密度高VLAN可以跨汇聚层交换机有一半的接入层流量要通过汇聚交换机之间的链路。当接入交换机上行链路故障时,所有流量将从一侧的交换机上行。收敛比变小,网络易拥塞,降低网络高可用性。存在环路,需要启动STP协议由上表可以看出,三角形组网提供了更高的接入可用性以及更灵活的服务器扩展能力,所以常见推荐
19、的组网采用第3种拓扑方式。需要指出,接入交换机直接双上行与汇聚层设备相连,冗余连接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最小的三角形环能够提供最快的收敛速度和最高的可用性。例如下图中右侧图组网拓扑在接入层交换机和汇聚层交换机之间采用全交叉冗余,是一种过度冗余组网,反而增加交换机的生成树计算的复杂性以及故障排错的复杂性,所以不建议按这种方式部署。虽然三角形组网已经成为数据中心接入设计的最佳实践,但从网络的拓扑设计、环路规避、冗余备份等角度考虑,设计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如VLAN的规划、生成树实例的拓扑阻塞、网关冗余选择,包括相应技术的参数选择、配置,故障切换的预期判断等,需要一套十分详细的流程,而在后期网络运行维护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 数据中心 可用 网络 系统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