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erleaver译码器的设计与实现.doc
《inerleaver译码器的设计与实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nerleaver译码器的设计与实现.doc(7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目 录1 原理与系统设计2 模块设计21 时序控制模块3综合后的整体电路图4 源码与注释5 结论6 心得体会与建议参考文献11 原理与系统设计由于符号交织为块交织,所以必须需要大量的存储单元。在设计中我们采用两个长度为2048、数据宽度为1 位的单口RAM 进行读写,以保证解交织输出数据能连续不断的进行。当左RAM 区进行写操作时,右RAM区正进行读操作;反之也是如此。这样就保证了能连续不断地处理数据。图5 中的地址发生模块主要功能是产生读地址和写地址,读写地址分别送入到地址切换模块,在读写控制线的控制下,使得左RAM 区和右RAM区一个处于读数据状态时,另一个处于写数据状态。在符号交织过程中
2、,根据q 产生相应的排列函数H(q),输出就由H(q)顺序读出位置上的输入数据。解符号交织时,把读写对换过来即可。构造一个模1512的计数器,在每一个1512循环过程中,地址产生器顺序生成11位的地址H(q)。符号解交织时,以H(q)作为RAM的写地址,把输入数据按序写入RAM。计数器图1 2K模式中符号交织器地址产生模块原理图图2 解交织译码器总体模块设计满1512 时,产生一个左右RAM 切换信号,并通知时序控制模块开始按RAM中存储的地址开始读刚刚写入数据的左(右)RAM,再把数据顺序读出,这样就得到了与符号交织的输入相同的数据,从而实现了符号解交织。上述解交织模块中,地址发生和控制切换
3、是难点。为了简化设计,我们采用了一种简单易行,并且可靠的方法来实现读地址码的生成:查表法。如图2-4所示:图3 查表实现把地址码预先存到一块ROM 中,当ROM 的地址输入端输入0,1,2,3,1511顺序地址时,ROM 的数据输出端就产生出RAM 读取所需要的地址序列。这里我们采用一块长度为2048,数据宽度为11 位的ROM。至于读地址码的生成则用高级语言实现。用高级语言把地址码按照文件的格式输出到存储器的初始化文件rom.inf 并设置此ROM 的初始化文件为rom.inf 即可。而写地址的产生,只需构造一个模为1512 的计数器即可。当计数器满1512 时,产生一个左右RAM 切换信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inerleaver 译码器 设计 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