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总结.docx
《药理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总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 药理学总结 第一章 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2、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一)口服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代谢:体内各
3、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药物消除半衰期( 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半衰期恒定;一次给药5个半衰期消除完毕;多次给药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
4、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
5、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变态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这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过程。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反
6、应两种情况。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最大效应(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药物的最大效应与效价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如果药理效应
7、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质反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其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从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特定位点:半数有效量(ED50):即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因为有效剂量与其致死剂量之间有重叠。为此,有人用1%致死量(LD1)与99%有效量(ED99)
8、的比值或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50)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所产生效应的不同,习惯上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拮抗药(阻断药)3类。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依其内在活性大小又可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具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a=1);后者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aNNM,故需要与阿托品合用)im有轻微疼痛;iv过快或剂量过大出现不良反应碘解磷定水溶液不稳定,久置释放出碘,只能iv对马拉硫磷、内吸磷、对硫磷效果好;对敌百虫、敌敌畏效果差;对乐果无效对刺激性的碘过敏
9、抗胆碱药药物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M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品类生物碱阿托品叔铵类:口服吸收迅速,广泛分布于全身;可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与M受体竞争性结合但不产生激动作用:1、 兴奋心脏(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快)2、 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皮肤潮红、温热3、 松弛胃肠、膀胱平滑肌(但对胆、肾、子宫作用弱)4、 抑制腺体分泌5、 扩瞳、升高眼压、调节麻痹(但对成人作用时间过长)6、 中枢兴奋:低剂兴奋,高剂抑制(1-2mg:轻度兴奋延脑、大脑;5mg:明显兴奋;10mg:出现明显中枢中毒症状)1缓慢型心律失常2感染性休克3胃肠绞痛、膀胱刺激症:尿频尿急;(胆、肾绞痛4需合用镇痛药
10、)5腺体分泌过多:麻醉前给药;严重盗汗和流涎症6虹膜睫状体炎;(儿童)检查眼底、验光配镜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解救1、 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心悸、皮肤潮红、体温升高、眩晕2、 大剂量:烦躁、谵妄、幻觉等中枢兴奋症状;严重可转入抑制,出现昏迷、呼吸麻痹致死禁忌:前列腺肥大、青光眼中毒:洗胃导泻、拟胆碱药静推、地西泮对抗中枢兴奋、敷冰降温、人工呼吸东莨菪碱叔铵类,且中枢(抑制)作用强1、 中枢抑制作用强;有镇静作用,尚有欣快作用2、 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强于阿托品3、 防晕止吐4、 中枢抗胆碱作用1、 麻醉前给药2、 “晕动症“、呕吐3、 帕金森病PD4、 中药麻醉(代替“洋金花”)同阿托品山莨菪碱不易透
11、过血脑屏障,中枢影响小1、血管解痉作用强:解除小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作较强2、其他抗胆碱作用稍弱;抑制唾液分泌、扩瞳作用弱感染性休克同阿托品合成代用品合成扩瞳药:后马托品、环喷托酯、托吡卡胺、尤卡托品扩瞳时间明显缩短,用于眼科检查季铵类解痉药: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 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分别用于气道、胃肠疾病叔铵类解痉药:贝那替泰(胃复康)有中枢作用,用于伴焦虑症的溃疡选择性M1受体阻滞药:哌仑西平、替伦西平泌酸(M1)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其他:苯海索、苯扎托品:阻断中枢M受体,治疗帕金森症PDNN受体阻滞药:美卡拉明: 降低血压、减少手术区出血、主动脉瘤手术,抗烟瘾NM受体阻断
12、药:肌松药琥珀胆碱Iv,起效快而短;被BChE水解;非竞争型&除极化型:结合NM-R使突触后膜持久除极化1、最初短暂的肌肉震颤 2、连续用药可“快速耐受” 3、抗胆碱酯酶药不能解救、反而加重4、无NN阻断作用5、与筒箭毒碱合用无效或相互拮抗1、 气管镜、食管镜等喉部短时操作(喉肌松弛作用强)2、 辅助麻醉 (但引起强烈窒息,禁用于清醒者)1、肌束颤动:肩胛、胸腹肌肉疼痛2、眼内压升高:瞳孔开大肌短暂收缩3、过量窒息4、血钾升高、心血管反应、恶性高热禁用:清醒者、青光眼(右旋)筒箭毒碱iv,长效;被AChE水解竞争型&非除极化型:竞争NM受体1、无肌肉震颤 2、连续用药有“相加作用”3、抗胆碱酯
13、酶药可解救4、有NN阻断作用、释放组胺作用(导致心率、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禁忌症:重症肌无力、严重休克、支气管哮喘拟肾上腺素药药物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NA/NE)去甲肾上腺素一般iv给药(口服、皮下、im因血管收缩而吸收差);性质不稳定:在碱性肠液中分解(12,对1受体作用弱)1、 收缩小血管(除了冠脉舒张)2、 弱兴奋心脏:对1作用较弱,由于血压升高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心率减慢3、 升高血压;脉压小剂升、大剂降4、 其他:大剂量升血糖;增加孕妇子宫收缩频率1、 升压药,用于嗜铬细胞瘤切除后、或药物中毒性低血压2、 早期神经源性休克3、 稀释后口服,用于上消化
14、道出血的局部止血1、局部缺血坏死(酚妥拉明解救)2、急性肾功能衰竭3、停药后的血压下降禁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心脏病、少尿、无尿、严重微循环障碍、孕妇间羟胺(NA的代用品)较稳定,可im、iv;作用弱而持久(直接兴奋受体;还可通过置换作用促使NA释放而间接兴奋受体) 肾血管收缩、少尿、心律失常等较少用于各种休克早期、或脊髓麻醉后的休克,低血压,房性心动过速不良反应弱,但易产生快速耐受性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机制同间羟胺,直接、间接激动1受体)肾血流量减少明显;瞳孔开大肌收缩(较阿托品弱)休克、低血压、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短效扩瞳(不升眼压、不调麻)羟甲唑啉、阿可乐定(激动外周突触后膜2
15、受体)羟甲唑啉滴鼻收缩鼻粘膜血管,治疗鼻塞、鼻炎; 阿可乐定降低眼内压,辅助治疗青光眼,防回升、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皮下、iv注射给药(血管收缩有限)不稳定、口服失效1、兴奋心脏2、收缩血管,2舒张血管(骨骼肌、肝脏、冠脉)3、大剂量升高血压,小剂量增大脉压4、-R舒张平滑肌(支气管、胃肠、子宫、膀胱逼尿肌舒张,引起尿潴留)5、显著促进代谢(、)1、强心药2、过敏性休克(1、改善心功能、冠脉舒张2、收缩小血管,降低通透性3、支气管舒张4、抑制组胺等过敏递质释放)3、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荨麻疹等过敏反应4、与局麻药配伍延缓吸收、鼻粘膜与齿龈的局部止血心悸、烦躁、头痛、血压升
16、高,有诱发脑出血的危险(肺、脑血管血管舒张、充血),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室纤颤禁忌: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甲亢多巴胺(DA)Iv滴注给药,口服失效;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无中枢作用1心脏兴奋:受体2血管:小剂量激动血管DA受体,肾脏、肠系膜、冠脉血管舒张;大剂量激动血管受体,血管收缩但舒张压影响不大,脉压增大1、 肾脏:小剂量缩血管、排钠利尿;大剂量少尿1各种休克,包括出血性休克2与利尿药合用于急性肾衰竭较轻。剂量过大或滴注过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和肾血管收缩引致肾功能下降麻黄碱性质稳定,口服有效;弱而持久直接激动1、2、1、2受体,还可促进NA释放而发挥间接作用1、兴奋
17、心脏,缓慢升压; 2、舒张支气管;3、兴奋中枢:不安、失眠1、 防止某些麻醉后低血压状态2、 预防支哮发作和轻症的治疗3、 既舒血管(缓解鼻塞)又缩血管(缓解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易产生快死耐受性中枢兴奋所致的不安、失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上腺素异丙肾口服无效,气雾剂吸入或iv或舌下给药吸收迅速对受体有很强激动作用,对1、2受体选择性低1、 兴奋心脏,收缩压上升2、 扩张血管,舒张压下降3、 舒张支气管、并减少组胺、但不缩血管4、 促进代谢1、 心脏骤停、房室传导阻滞2、 支气管哮喘3、 休克:低排高阻的感染性休克心悸、头晕、皮肤潮红;支哮病人已有缺氧现象若用量过大易产生心律失常,严重者室性
18、心动过速及室颤而死亡。禁忌:冠心病、心肌炎、甲亢多巴酚丁胺: 选择性激动1抗肾上腺素药药物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1、2受体阻滞药酚妥拉明(短效)口服利用度低,常作肌内或静脉注射竞争性阻断受体,短效1、 舒张血管、降血压(1.阻断 2.直接扩血管)2、 兴奋心脏(1.升压反射 2.阻断突触前膜2-R对NA释放的抑制 3.阻断K+通道作用)3、 M胆碱作用,胃肠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促组胺释放,胃酸增加,皮肤潮红1、“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雷诺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伤后遗症)2、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药物所致高血压3、静滴NA外漏的解救1、 体位性低血压2、 心动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学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