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汇总.doc
《中医外科学重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重点汇总.doc(27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中医外科学复习材料上篇 总论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1、中医外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诸多验之有效的内外治法。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2、疡医:最早出现的专职外科医生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4、黄帝内经:阐述痈疽疮疡的病因病机;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5、华佗:“外科鼻祖”,内服麻醉药最早发明者,最早用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6、葛洪肘后备急方: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7、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内容:痈疽的鉴别诊断与治疗载有内治、外
2、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8、唐孙思邈千金方: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完善“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等内治法则9、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第一个记载全身麻醉10、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11、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12、中医外科学的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代表为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主张外治法及外科手术“全生派”:代表为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 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
3、畏”“心得派”:代表为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病病因病机的 阐释,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术语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7、疽:疽者,阻也。指
4、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有头疽是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指多发生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8、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9、根脚:指肿疡之基地根部。一般多用于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地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10、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指按时有波动感。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
5、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最多见,故归属于肝门疾病类。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外口和内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有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表有腔脏器相
6、通。15、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临证中以痰取名的疾病,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疮痨性病变如流痰、子痰等;一类是囊肿性病变如痰包、痰核等。还有一些疾病虽不以痰命名,但其病因与痰有关,如气瘿、肉瘿等。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之结核病。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为岩。岩与癌相同。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中医外科以毒取名的疾病很多,如丹毒、时毒、无名中毒等。1
7、9、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就表示预后良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20、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就,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21、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22、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23、风、毒、痰特点:1)风:起病急,发展快。2)毒:多有传染性,病势发展快且重。3)痰:结核性疾病、囊肿性疾病。第三章
8、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内伤: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醉酒炙煿或辛辣刺激之品,可使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同时感受外邪则易发生痈、有头疽、疔疮等疾病。 外来伤害:凡跌扑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一切物理和化学因素都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郁火化热、热胜肉腐等,导致气血流注、水火烫伤、冻伤、外伤染毒等外伤科疾病。 劳伤虚损:主要是指过度劳力、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是正气亏损而发生疾病。 感受特殊之毒: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 痰饮
9、瘀血:痰饮淤血均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又能作用于某些器官导致新的病理变化。2、发病机理:邪正盛衰:外科疾病与其他疾病一样,自始至终都存在着正邪斗争的基本矛盾,它不但决定疾病证候“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特性,而且还直接影响着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经络阻塞: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条件之一。 脏腑失和: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外科疾病虽然大多数发于体表的皮肉脉筋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疮疡的产生。3、阴阳辩证:根
10、据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转归等各方面的相对性,可直接辨认其为阳证或阴证。阴阳辩证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辨别真假 消长与转化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
11、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4、部位辩证: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辩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中部包括胸、腹、腰、背,下部包括臀、前后阴、腿、胫、足。(1)辨肿块、结节(P20)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一)肿块: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内容物(二)结节(2)辨脓(一)成脓特点:疼痛:阳证脓疡局部组织疼痛剧烈。局部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老年体弱者应激力差,反应迟钝,痛感缓和;阴证脓疡则痛热
12、不甚而酸胀明显。肿胀: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肿胀较甚。温度:若为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硬度:肿块已软为脓已成。(二)确认成脓的方法(P24):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三)脓的性质:脓稠厚者,为元气充盛;淡薄者,为元气较弱。(四)脓的色泽:黄白质稠、色泽鲜明,血气充盛;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五)辨脓的部位深浅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锨红灼
13、热,轻按则痛且应指。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3)疼痛类别:卒痛:突然发作,病势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阵发痛:时重时轻,发作无常,忽痛忽止。多见于石淋等疾患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连续不断。常见于疮疡初起与成脓时或脱疽等(4)“热微则痒”:即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1、内治法三个总则:(一)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
14、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二)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三)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2、内治法: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等十一种。清热法:实热: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清气分热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血分热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生地、丹皮、芍药 虚热:养阴清热知柏地黄丸:熟地、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知母、黄柏 清骨蒸热清骨散:胡黄连、秦艽
15、、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银柴胡温通法:阳和汤:熟地、麻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内托法:透托:透脓托毒透脓散:山甲、黄芪、皂角刺、当归、川芎 补托:托里消毒饮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陈皮、茯苓、金银花、连翘、白芷、甘草3、外治法:(一)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等(二)手术疗法:切开法、烙火针法、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三)其他疗法:引流法、垫棉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等(看其他班级的材料这几个疗法的名解好像很重要,大家自己看看!)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是借着加压的力量,是疮疡的
16、脓液不致发生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下篇 各论第七章 疮疡1、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2、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 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并针对病因、病情运用清热解毒、和营行瘀、 行气、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治法,其中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法; 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 后期体质虚弱者,用补发以恢复正气,使疮疡早日愈合。3、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 初期宜箍毒消肿 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 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第一节 疖(定
17、义、特点)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特点:好发:暑季,小儿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第二节 疔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特点:好发:手足、颜面。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1.
18、颜面部疔疮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治法: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火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热毒蕴结证: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火热炽盛证: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有高热,头痛,烦渴, 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 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 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 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其他疗法:蟾蜍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犀黄丸(每次3g,每日两次);需要时可应用抗生素,并配合支持疗法。2手足部疔疮西医名称:甲沟炎、化
19、脓性指头炎等病因病机: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临床表现:蛇眼疔:甲边肿痛,23天即可成脓,部分可形成甲下成脓蛇头疔:发于手指末节,肿如蛇头状,7天可成脓,多伴恶寒、发热等托盘疔:发于手掌部,肿胀高突,疼痛剧烈,约2周成脓,常伴全身症状,易损筋伤骨 肚脐疔、足底疔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脓成后应尽早切开排脓;愈后须加强功能锻炼。内治 :清热解毒为主,发于下肢注重清热利湿 毒蕴结证:局部红肿热痛,麻痒相兼;伴畏寒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热盛肉腐症: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如鸡啄,肉腐成脓,溃后脓出肿痛消退;若溃后脓泄不畅,肿痛不
20、退,胬肉外突,甚者损筋蚀骨;舌质红,苔黄,脉数。清热透脓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 湿热下注证:足底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萆薢渗湿汤外治 初期: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溃脓期: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 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3红丝疔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内治:(1)火毒入络证 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2)火毒入营证 治法:凉血清营,解毒散结。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4烂疔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
21、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内治法(1)湿火炽盛证:治法: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加减。(2)毒人营血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5疫疔疫疗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因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故疫疔。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内治法:疫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药: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第三节 痈痈: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痈者“壅滞不行”之意,此以外痈为主。西医名称: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颈痈 腋痈 委中毒)、脐炎(脐痈)特点:发病迅速,局部红肿热痛为主。
22、 光软无头,多在69厘米。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多不发生内陷及损筋伤骨。病因病机:病因:外六淫、外伤染毒;内内蕴火热之毒病机:营卫不和,气血壅滞,经络阻隔辨证:1. 初期:皮肉间突然肿痛,光软无头,红肿热痛。轻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全身症状。2. 成脓期:7天左右化脓、中软、跳痛、应指。3. 溃后期:脓稠而黄白,肿消痛减,再调可愈。治疗:内治:初期清热解毒,中后期和营消肿。火毒凝滞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热盛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1)颈痈: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外科学 重点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