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医学免疫学简答题答案.doc
《全部医学免疫学简答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部医学免疫学简答题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
2、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32适应性免疫的基本特征有:1.特异性,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性抗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2.多样性,机体可针对环境中多种多样的抗原,分别建立起不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3.记忆性,当异物抗原再次入侵时,可产生快而强的再次免疫应答效应;4.耐受性,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有保护性的免疫耐受;5.自限性,异物抗原激发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水平可以自我调控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60.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的主要特点受体TCR BCR 。MHC递呈 必需,不需。决定簇构型 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
3、。决定簇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 多为加工变性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等。61.抗原具备两种特性: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半抗原。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获得高效价的抗体?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核心。一般来讲,
4、抗原必须是异物,而且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但某些自身物质在一定情况下,免疫系统也可将其视为异物而发生免疫应答。抗原分子的理化性状:如大分子物质、复杂的化学性质和结构、具有一定的分子构象和物理状态等。用抗原免疫动物后,要想获得高效价的抗体,应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动物的遗传背景、年龄、健康状态、抗原的剂量、免疫的途径、次数等。必要时应加一定量的免疫佐剂。6.TD抗原与TI抗原特性比较。(1)T细胞辅助:需要/不需要;(2)抗体类型:IgG/IgM;(3)免疫应答的类型:体液,细胞/体液; (4)免疫记忆:有/无;(5)表位性质:T、B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6)化学性质:蛋白质
5、/多糖或脂多糖;(7)结构特点:结构复杂,半抗原-载体结构/结构简单,重复的半抗原结构;64.超抗原与常规抗原的区别在于: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端能与TCRV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类分子结合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83.试述Ig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Ig的基本结构是由四条对称的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单体包括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轻链。
6、重链间及重、轻链间有二硫键相连形成对称结构。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各条肽链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在Ig近N端轻链的1/2和重链的1/4或1/5范围内,其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称为超变区,除超变区之外的部位氨基酸组成及排列相对保守,通常称为骨架区。Ig近C端在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氨基酸组成在同一物种的同一类Ig中相对稳定,称恒定区。生物学活性:(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是由IgV区的氨基酸组成及空间构型所决定。(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
7、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调理作用:IgG、IgM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R、Fc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单核细胞的Fc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释放,导致靶细胞的溶解。IgE介导型超敏反应。人IgG的Fc段能非特异性与SPA结合。(4)选择性传递:人IgG能借助Fc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SIgA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5)具有免疫原性88.简述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 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1)VH
8、、VL:是Ig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功能区,该区也是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的存在部位。(2)CH、CL:具有Ig部位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3)IgG的CH2和IgM的CH3:与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有关。(4)CH3/CH4:具有与多种细胞FcR结合的功能,不同的Ig在结合不同的细胞时可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5)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氨酸,对蛋白酶敏感,不易形成螺旋,易申展弯曲,由此可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使补体结合点得以暴露。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IgG :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分布广,抗感染、中和毒素及调理作用。唯一能穿透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结合通过经典
9、途径激活补体。IgM 是五类Ig中分子量最大者,5倍于IgG又称巨球蛋白;是高效能的抗微生物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促吞噬以及凝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IgM是机体 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IgA :血清型IgA主要是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IgA具有抗菌、抗毒、抗病毒作用,对支原体和某些真菌可能也有作用。血清IgA具有多种抗体活 性,如同种血凝素,抗胰岛素,抗布氏菌,抗白喉毒素,抗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等。IgD: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成熟B细胞表面,为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它是B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极微,主
10、要是在某些过敏性体质人血清中查到,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86.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 由一个克隆B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cAb具有很多优点:(1)结构均一,一种McAb分子的重链、轻链及独特型结构完全相同,特异性强,避免血清学的交叉反应。(2)McAb效价高,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并可经杂交瘤传代大量制备。87.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与联系。 抗体指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Ig是化学结构的概念,包括了正常的抗体球蛋白和尚未证实抗体
11、活性但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是生物学功能的概念,所有的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Ig并非都是抗体活性。4试述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MBL激活途径的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2)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包括CR1CR5
12、、C3aR、C2aR、C4aR等。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 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激活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 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 ,即C5转化酶。 效应阶段: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
13、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不依赖于抗体,以革兰阴性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等为主要激活物,在B、D、P因子的参与下,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3-C5C9顺序发生级联酶促反应,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溶解破坏靶细胞。MBL途径:MBL与细菌表面甘露糖残基结合,再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1、2)。MASP与活化的C1q具有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 复合
14、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 ,即C5转化酶。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经典 旁路 MBL比较 激活物质 抗原-抗体复合物,肽聚糖.酵母多糖.脂多糖,凝聚的 IgA . IgG4,炎症期产生的蛋白与病原体的结合。参与的补体成分 C1 -C9,C3.C5-C9.B因子.D因子,C2-C9. 丝氨酸蛋白酶
15、.MBL。C3转化酶 C4b2b,C3bBb,C4b2b。C5转化酶 C4b2b3b,C3bnBb,C4b2b3b。生物学作用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后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10.补体的生物学作用。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1)溶解靶细胞:膜攻击复合物可溶解破坏细菌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2)调理作用:C3b、C4b、iC3b与细菌或其他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被具有相应受体的吞噬细胞识别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引起炎症反应:C3a、C5a具有趋化作用;能
16、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导炎症反应的发生;(4)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免疫复合物可借助C3b与红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结合,并通过血液运送至肝脏清除;(5)免疫调节作用。C3b参加捕捉,固定Ag到易被APC处理、提呈;C3b的裂解产物与B细胞表面CR2结合,参与B细胞的活化;C3b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到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11.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 、C4b、 iC3b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
17、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C3a C5a C567具有趋化作用细胞因子有哪些共同特性?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绝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1530kD)的蛋白或糖蛋白。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以双体或三聚体形式存在。天然的细胞因子由活化的细胞分泌。其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即细胞因子对靶细胞作用无抗原特异性,也不受MHC限制。大多数细胞因子都以较高的亲和力和其受体结合,因此,很微量(pM)的细胞因子
18、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细胞因子可被分为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介导天然免疫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凋亡刺激造血试述细胞因子是如何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调节淋巴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发挥效应。 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的活化受到淋巴因子的正负调节。如IFN-通过刺激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促进CD4+细胞的活化;TGF可抑制巨噬细胞的激活。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
19、有多种细胞因子可刺激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如IL-2和IL-4是T细胞的自分泌生长因子,也是B细胞的旁分泌生长因子;IL-4和IL-3协同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IL-5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的生长。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也有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IL-12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1细胞,IL-4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B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发生的类别转换,也是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实现的,如,IL-4刺激B细胞产生IgE;IFN-刺激B细胞产生IgG2a;TGF刺激B细胞产生IgA。 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免疫细胞对抗原性物质进行清除。IFN-激活单核巨噬细胞
20、杀灭微生物。IFN-和IL-2都可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IFN-促进CTL成熟。IL-2刺激CTL的增殖与分化并杀灭微生物,尤其是胞内寄生物。IL-4和IL-5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分化,使其能够杀灭蠕虫。 有些细胞因子如TGF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表现免疫抑制活性。它除可抑制巨噬细胞的激活外,还可抑制CTL的成熟。58简述HLA、类分子的分布、结构HLA类分子广泛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HLA类分子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B细胞等APC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类分子也可出现于体液中。HLA类分子由链和2m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糖蛋白分子,1和2结构域构成抗原结合槽,3结构域是T细胞表面C
21、D8分子识别的部位;HLA-类分子由链和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糖蛋白分子,1和1结构域构成抗原结合槽,2结构域是T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的部位;10. HLA-I、II类分子的分布及功能有哪些不同?1)HLA-I类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HLA-II类分子仅表达于某些细胞表面,如专职性APC(DC、M、B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等。HLAI、II类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表面,但也以可溶性状态存在于体液中,如血清、尿液、唾液、精液及乳汁。2)HLA-I类分子的功能主要是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进而激活CD8+CTL,其3结构域又能与CTL的辅助受体CD8分子结合,可增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部 医学 免疫学 答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