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doc
《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doc(33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摘 要: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性是都市社会学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政府政策干预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城乡结合部为主要研究场域,以各阶层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从英格尔斯富有洞察力的文章走向现代化入手,试图通过运用现代性与现代化、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和同心圆理论对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现状和动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民工子女的城市适应是附有条件的适应,他们的适应成为了一种被边缘化的适应。并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相关政策和被边缘化的适应这一问题,提出了三点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政策措施建议。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性;城乡结合部;附条件的适应
2、The Research of Adaptation of Immigrate Workers Children Living and Studying in UrbanAbstract:Based on the 2006 survey data of Sichuan and Fujian provinc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pecial adaptation for the children of immigrated laborer in the area which connected city and village. Focus on this ph
3、enomenon, we declared some conception such as special adaptation, urban adaptability, the immigrated laborers children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we used some sociology theories (Concentric Zone Model, modernity, self-identity) to analysis this phenomenon and to rise our original assumption. Keywo
4、rds: The immigrated laborers children ;Urban adaptability; The area of connect city and rural; Provisory adaptation目 录第1章 前 言1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11.2.1 以往研究的相关理论回顾11.2.2 以往研究回顾21.3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思路3第2章 研究方法及定性指标的概念阐述42.1 研究方法42.2 定性指标的概念阐释42.2.1 居住地42.2.2 对城市环境的适应程度52.2.3 学校生活情况的测量5第3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73.
5、1 数据描述73.1.1 调查对象的构成描述73.1.2 对象的年龄描述83.1.3 客观数据描述103.1.4 主观感受的数据分析123.2 数据分析13第4章 个案访谈资料整理与分析154.1 个案访谈资料整理154.1.1城里的留守姐妹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年龄越小的越容易适应154.1.2关心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性是全社会的责任政策的比较164.1.3与城里的孩子一同生活附条件的适应174.2 对个案现象的分析18第5章 基于总体分析上的总结205.1对于孩子们而言,城市生活在价值观上对他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205.1.1 不是过去而言的再社会化,而是从根本上对其进行的社会化205.1.2 排
6、外更多的是同一个团体的排外205.2 他们的适应是附有条件的完全适应215.2.1生活区域是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农村居民的特征215.2.2其适应的是城乡结合部的生活环境,而非城市中心区域的生活环境225.3 他们的成熟程度与年龄往往不成正比225.4 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主观期望的相互矛盾235.4.1 现象的阐述:他们认为自己是城里人,有同时觉得自己不完全是城里人还有农村人的特征235.4.2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23第6章 政策建议256.1政策概述256.2政策的建议256.2.1 通过大学生志愿团体帮助其适应256.2.2针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特点如流动性强等,制定相关政策加以妥
7、善处理256.2.3 因地制宜发展农民工子弟学校26结 论27致 谢28参考文献2929第1章 前 言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在这当中,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为他们的流动提供了新的契机。于是,他们开始背上厚厚的行囊,从遥远的农村来到城市。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他们看来同时也是富裕及充满机会的。城市的开放与农村的闭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正是这样一种反差不断刺激着农村人口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构成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一些问题也油然而生。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固有的传统意识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强烈碰撞所带来的矛盾;而另一
8、方面,在经济增长的后期,一些产业的疲软必然导致工作机会的缩减,因此,生存空间的日益狭小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使得城市原有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的立场日益尖锐。在这一系列的矛盾下,有效的社会整合成为了避免冲突升级的必要途径。这就不仅要求城市能够接纳这些农民工,更要使其自身能逐步融入城市社会的主流价值核心中。因此,关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调查被逐步提上了议程,同时也为这篇调研论文提供了现实基础。纵观这二十年来,农民工城市适应性问题的课题研究,成为了众多社会学学者追逐的焦点。而随着近年来,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模式的变化,由原来“单身外出”到现在的“举家迁徙”,对于农民工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随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变化。众
9、多的学者以及政府的官员在关注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之余,也开始加大了对农民工子女城市学习生活适应情况的调查。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1.2.1 以往研究的相关理论回顾现代城市的发展是造成城市中文化与行为不断更新与适应的过程,城市居民在这之中扮演最多的是个人现代化的角色。因此,在西方传统的社会学研究理论中,适应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现代化的过程。一个具有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不仅是从其工业化程度、都市化水平来看,还包括了城市发展的潜力以及城市建设的精神。西方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是这样对现代性进行阐释的:“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与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英安冬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
10、联书店,1998年,第25页。在这里,所谓的现代社会就包含了现代的价值观念与现代文明。 英安冬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15页。因此,在我们的这篇文章中,现代性的定义更接近于这种解释,它以较快的速度发生于现代城市社会,以高度的工业化与城市的都市化为特征,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与生活习性的改变。在英格尔斯走向现代化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将现代化定义为:高度工业化与高度的都市化。这两点,在我们今天的城市发展中一样是可以看到的。“与传统相对的现代化,给转型期的社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不仅融合了制度的革新,更多的是要求整个城市的文明与核
11、心价值观的融合。” 英格尔斯,走向现代化,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5-35页。这样一个正处在快速发展中的文明城市,它对来自农村的人们有着更多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则集中体现为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文明的再社会化。如同西方社会学理论描述的那样,农村人口在原有的社会化中所形成的主流价值与行为规范,在进入新的环境时必须重新学习新的价值规范。这就形成了再社会化,也就相应的出现了适应性问题。城市的结构也成为社会化进程的一个必备的条件。城市理论的创始人帕克在他的专著中对城市有着这样的一个论述:城市的高速发展将给城市的格局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这中间包含了固态城市区位的划分,也包含了动态群落的形成。
12、 美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版,“中译本序言”第2页在这里,动态群落指的是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受到城市客观因素的改变而自然的汇集到不同的城市区位中去,这种动态群落之间一般存在着较强的异质性,而群落内部则有着强大的同质性或是说同质化倾向。1.2.2 以往研究回顾中国青少年研究院于2006年12月开展了“北京市外来务工子女城市适应调查”。其调查认为在京务工子女城市适应程度在生活方面有所提高,但是在学习与心理上的适应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工子女课题研究组:“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性调查报告”,北京:中国青少年研究所,2006年版,第1-15页。大型农民工调查文集看看
13、他们全方位的展示了所调查对象的生活现状,但是由于选取的调查对象均为贫困家庭,忽视了农民工二十年奋斗所产生的分层情况,导致该书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片面性,过于强调了经济排斥对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周拥平等编著:看看他们:北京100个外来贫困农民家庭,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7页。1.3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思路适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以算作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适应性更是强化了它在时间这一维度上的特点。这样一个在西方被众多学者研究过的经典论题,到了中国,它却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中国特色”。中国的城乡关系,较之西方有着太多地不同,它不仅是地域文化下的产物,更多的是在政治影响力之下被
14、打下了政治的烙印。在现在发展中的中国,没有一个理论意义上完整的农村它有着自己的乡镇企业,以城市的模式对农村进行的管理。没有一个理论意义上完整的城市,它们有着太多处于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那里的居民以农村人口居多,还有的保留着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往的关于适应性的研究,很多的讨论都是关于是否适应上的讨论,甚少有人考虑到,适应,是一种附条件的适应,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进入城市的人,他们并没有完全的适应与完全的不适应,就如他们大多数生活的城市区域城乡结合部一样,这样的一种适应将其称为“边缘适应”是否更为恰当?对前人观点以及研究结论的总结,让我们发现了研究以及结论中存在的问题。农民工的大规模迁移历时
15、以久,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中,他们对城市的适应性是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举家迁移”模式的普遍化,他们对城市的适应是否已经给他们子女的适应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孩子,他们随着父母来到城市,在城市接受教育,他们之中甚至还有一些是在城市出生,仅仅是因为户籍在农村而被归于农民工子女。他们的适应性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他们在城市的发展中又是怎样定位自我的角色的?城市提供给他们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较之城里的孩子,他们是否应该更多地被关注?第2章 研究方法及定性指标的概念阐述2.1 研究方法基于这篇文章是一篇实证性的研究论文,为增强其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方便文章对于统计数据的引用,我首先
16、将研究的方法以及所涉及到的关于适应性强度的指标做一个概念性的阐述。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根据社会研究方法及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思路及要求,我们决定了使用问卷调查对就读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子女做一个总体的调查。并且在此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典型问卷填答者进行个案访谈。以个案访谈的高针对性平衡问卷调查的普遍性,以期二者能够有效地结合并且发现研究所要揭示的本质问题。2.2 定性指标的概念阐释所谓的适应性,在我看来是由一系列的指标与维度所构成的,它代表了一个时间的进程。因此,适应性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必须加以解释:适应性首先包含了一个前提,即场域转换的前提。它针对的是一个由原来的生活场域迁
17、移到另一个生活场域的群体。在这个新的场域中,对新场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接受融入度上进行的一个理论性描述。2.2.1 居住地居住地,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指居民在一个地方拥有住房,并且在此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的常住地,称为居住地。但是,在本文中,由于受到农民工自身条件的影响,它拥有其更为具体的含义,即指的是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之后所居住的地方。在这个指标中,我们着重考察的是农民工所居住的城市区位对他们融入城市的影响。根据伯杰斯的同心圆理论可以发现,在西方高度发达的城市中,城市的环形结构成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聚集地。中心圈层因为高度的工业化而导致了其对大多数居民吸引力的降低。因此,在这
18、个城市模型中,中心圈层往往成为了城市的商业圈,而居住其中的居民却往往是移民社区。这些社区具有脏乱差等特点,并且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但是在中国,城市的区位分布却正好相反。城市中心圈层拥有的是高档的住宅公寓,到了外层即城乡结合部,居住的多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家庭,他们的现代化程度与总体的城市发展水平并不能够成正比。这种无形的阻隔是否是阻碍其城市适应性的一个原因呢?因此,我们将居住地定为了适应性程度的测量指标之一。2.2.2 对城市环境的适应程度对城市的喜爱程度一般可以用于反映是否能够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点称为其能否从心理的角度适应城市的一个重要考察指标。城市的生活环境较之农村,有着较大的不同
19、。在对这一类问题的测量上,有助于我们了解农民工子女对于城市环境的主观感受。能否从心理上接受这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决定了其能否迅速的适应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能否克服因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对城市的“高度疏离感”,从而适应城市生活。因此,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置了一个哥特式量表来具体的对其适应程度进行测量,他们包括:(1)喜欢呆在城市;(2)觉得城市车辆太多,很恐怖;(3)觉得自己将来的生活会和周围城市里的孩子不一致等(此详见附录之调查问卷城市环境适应情况一栏)。2.2.3 学校生活情况的测量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最常与他人发生互动联系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他们要接触除了同样是来自
20、外乡的农民工子女以外,更多接触的是当地城市的小孩,并与之发生互动。通过研究这一系列因学习而产生的互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农民工子女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他们对在城市中学习的适应情况。同时,由于有很大的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生活的时候年龄还很小,因此就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对自己身份的认同问题。究竟他们认为自己是城里人,还是认为自己是农村人。在学校中,由于与他们发生互动的人在数量上很大,并且异质性较强,因而对这个问题的认定能够起到较好的解释作用。身份认同,是影响着他们是否能快速的融入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第3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3.1 数据描述这一部分主要是对统计数据的一个描述与分析
21、,其资料是来自于问卷调查所得到的289份有效问卷。通过对这一部分统计数据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将尝试性的对本课题的两个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即(1)农民工子女会随着进入城市的时间越长,适应性会逐步提高。(2)年龄越小,对城市的适应度也越高。3.1.1 调查对象的构成描述本文研究的是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的适应性情况,因此,对农民工子女这个概念必须有个明确的认识。在本文中,农民工子女是以其父母为农民工,其本身仍是农村户口的一类孩子。因此,在问卷调查伊始,我们便致力于区分拥有城市户口的孩子与农民工的子女,以便于以后的分类统计。在得出的数据中,经过统计,我们一共发现73.9%的被调查者符合我们对农民工子女的定义
22、。(表3-1)。为了能够进一步有效的说明这些被调查者符合我们定义的农民工子女的条件,我们还对所有被调查者中出生在农村与城市的数量做了一个统计,得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比例图。在这个条件之下,我们发现,被访者中有144人出生在农村,占总体比例中的50.9%。(表3-2)根据统计结论,我们可以认为这份问卷通过了大比数的验证,在被访者构成上与研究要求符合,具备了初步的可信性。表3-1 父亲的老家表3-2 被访者出生地频 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统计城市13447.347.747.7农村14450.951.298.9其他31.11.1100.0总和28199.3100.0 缺损值2.7 总计283
23、100.0 3.1.2 对象的年龄描述我们的调查选择的是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城市里的孩子,必须要遵守接受义务教育最高年龄的规定,而这些从外地来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是否能有效的遵守这一规定,能够帮助我们从侧面反映家长及孩子对城市生活标准的融入程度。因此,在问卷中,我们也将孩子年龄与其所就读的年级做了一个交互的分析,帮助我们从直观上来观察该现象。首先,我们将所有的孩子根据年龄的不同做了一个统计,以便观察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哪个年龄阶段。在统计结果出来之后,我们发现10岁及11岁学生的比重较大,分别占到总人数的28.9%与35.2%,11岁以上的年龄比例占到了21.1%。(如表3-3)其次,在
24、进一步的统计中,我们将学生的年龄与就读的年纪做了一个交互的统计。按照规定的6岁就读小学一年级推定,我们可以认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中应该以9岁的孩子居多。以此类推,五年级则是10岁,六年级则是11岁。在我们统计出来的表中(表3-4),我们可以看到,在四年级就读的孩子中,以9岁的孩子居多,占到了总数的70%,而仅有2.5%的学生被归到了11岁以上。以此法观察,小学五年级就读的人数中,6.2%的学生为9岁孩子,10岁与11岁的孩子分别占到了54.6%和35.4%,仅有3.8%的学生为11岁以上。这里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在这个统计的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六年级的学生比例11岁与11岁以上的比例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民工 子女 城市生活 适应性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