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员工士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书.doc
《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员工士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员工士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书.doc(12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 范例: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姓 名 专 业 所在学院 年 级指导教师姓 名职 称 论文题目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员工士气研究一、本题的根据: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WTO五年宽限期的结束,五家外资银行法人银行的成立,外资银行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圈地跑马”,分支机构设立区域的选择瞄准中西部地区,中国银行业日益受到强烈冲击。对西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冲击更为强烈,这种影响更多的反映在对市场和客户的争夺上。而银行作为服务企业其客户的价值实现是靠员工实施的,即员工创造价值。Heskett等人(1996)把服务企业的利润率、客户忠诚度和企业的内部服务质量以及员工的满意度、
2、忠诚度和生产力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服务利润链。其内在逻辑是:企业的利润和增长基本上是由客户忠诚激发导致的,客户忠诚是客户满意度的一种直接结果,而客户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价值的影响;服务所提供的价值是由高满意、忠诚和有高昂士气的企业员工创造的。因此,银行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留住客户,保持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就要在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员工士气上下工夫。彼德.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说:客户不是在购买某一种“产品”,而是购买需求的满意度。要满足客户的需要一定要通过员工的劳动,无论是制造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员工满意度决定着提供服务的好坏。现代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员工是企
3、业最重要的资产”,从“以利益为中心”的激励机制扩展到“以人为本、高满意度”的双重管理。他们推论员工的动机与内在感受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行为与表现,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将管理的焦点放在“满意员工”上,即人群关系学派相信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越高,他们就自然会增加生产力(Fitzgerald,1996)。而激励组织成员,并提升成员工作士气更是今日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所共同关心的课题,今天许多有所作为的企业与人力资源管理者,除了考量员工满意的状况外,更重视的是工作满意所带来员工士气的提升状况,因为他们相信士气高昂的员工,除了具有高生产力外,更愿意投注心力、付出额外努力,以因应快速的环境变化、增加企业竞
4、争力,代表员工士气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很大。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工作满意度和员工士气激励的有关理论,着重探讨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对员工士气影响研究。二、理论综述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源于心理学,是员工对自己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属于态度性、主观性很强的概念,包括员工对于工作本身或因工作伴随而来的一些环境、条件等因素的一种情感性反应。(一) 工作满意的定义工作满意度的概念最早由Hoppock(1935)提出,他认为“工作满意是工作者心理和生理对环境因素的满意感觉,即工作者对工作情景的主观反应;工作满意的程度,可由征询工作者对工作感到满意的程度得知”
5、。 当时的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工作上的情感态度或取向。而后的研究者以此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不同的论述,一般可以分为下列三种:1、 综合性定义是将工作满意的概念作一般性的解释,而不涉及工作满意的维度、形成原因与过程。如Kallebarg(1977)定义工作满意为一个单一的概念(An Unitary Concept),工作者能够将其在不同工作构面上的满意与不满意予以平衡,形成集体满意。2、 期望差距的定义(Expection Discrepancy)Porter Lawler(1968)则将工作满意视为一个人从工作中实际获得的报酬与本身预期报酬的差距,差距越小,满意程度越高;反之,满意程度越底。3
6、、 参考架构说(Frame Of Reference)Smith,Kendall Hulin(1969)认为工作满意是工作者对其工作的感受、感觉、或情感性反应,亦即工作者在特定工作环境中,实际所获得的报酬与应得价值的差距,差距越小则满意程度越高,差距越大则满意程度越低。一个人根据其参考架构对于工作特征加以解释得到的结果,因此,某一个工作情景是否影响工作满意度,还涉及许多其他因素,如:工作好坏的比较、与他人的比较、个人能力以及过去的经验等。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工作满意的定义虽未一致,但仍有相同的部分,因此,本文将工作满意度定义为“员工对其工作所提供的相关因素的主观情绪态度”。(二) 工作满意理论研究
7、员工满意度是员工积极性状态的晴雨表,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不仅受员工个体因素和相关工作因素的影响,还受所在单位的总体经营状态和发展前景的影响。因此,关于员工满意度的具体指标成为该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工作满意涉及到员工主观认知的部分,因此,不同学者解释的主观认识不同而产生许多不同的工作满意理论,以下对工作满意理论分内容理论学派、过程理论学派、强化理论学派等三个依激励理论发展的学派及其他工作满意所构建的不同理论进行探讨。1、 内容理论(Content Theory)学派个人激励的内容理论注重在个人内在需求因素的探讨。主要有马斯洛Maslow(1954)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里兰Mcclellan
8、d(1961)的“三需求理论”、赫兹伯格Herzberg(1968)的“双因素理论”及奥德拂尔Alderfer(1969)的“ERG理论”。(1)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Maslow于1954年提出来的需要层次理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敬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包括食物、水、掩蔽所、性等身体需要;安全需求(safety needs):保障身心免受伤害;社会需求(love needs):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尊敬需求(esteem
9、 needs):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与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Maslow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各种需求的控制,低层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的投入产出比是递减的,当员工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组织仍以原来的激励方式来激励员工,效果会很小。但如果着眼于员工更高层次的需要进行激励,可以使组织绩效明显提高。按照这种理论,如果要想激励员工,首先需要了解员工目前的需要处于哪一个层次
10、水平,从而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 然而许多实证研究表明,需求的五种层次的阶梯关系是不存在的,因此需求层次理论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人的行为。(2)赫兹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Teo Factor Theory)Herzberg等人于1968年开始从工作行为分析研究工作满意与需求的关系,他们将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分为保健和激励二因素,称之为双因素理论,又称为激励机保健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工作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或此或彼、二择一的关系。某些工作情况,当其出现时,可以使人感到满意;但若不存在则并不会造成不满意,这种工作情况称为激励因素(Motivators),其大多数与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如:成就感、认同
11、感、工作内容本身与职责等,皆是属于心理成长需求的满意。相反的,某些工作情况,当其消失时,将会造成不满意,但若存在时,并不会导致满意,这种工作情况称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其大多数是与工作无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如:公司政策、行政措施、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等,皆是属于避免痛苦需求的满意。管理者若仅致力于去消除那些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则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而不能增进员工的满意感,所以,如果我们想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则必须将重点放在强调成就感、认同感及个人成长等,让员工内在能获得充分的满意。该研究的缺陷在于忽略了公司政策、行政措施、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等保健因素对人的激励作用。(3)
12、麦克里兰Mcclelland三需求理论(Three Need Theory)Mcclelland(1961)等人提出了三种内在的需求,分别是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权力需求(Need For Power)与亲和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是指超越别人,达成目标或创造成功的需求。一个成就需求高的人,会比一般人更想把事情做好。他们所追求的是可以独自承担责任且可以立刻得到绩效回馈的工作,并且当其在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机率各半时,他们会有最好的工作绩效,因为如此才最有机会感受到努力后的成就感与满意感。权
13、力需求(Need For Power)是指使他人改变行为,顺从自己的需求。高权力需求者喜欢控制和影响他人,偏好有竞争性和地位取向的场合,重视权势的获得甚于高效能的工作内容。亲和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是指追求友善,重视人际关系的需求。高亲和需求者追求友谊,喜欢合作的情况,较不喜欢竞争的场合,并且希望和别人有彼此高度互相了解的关系。Mcclelland于研究中发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上述三种需求,只是每个人对这三种需求的强烈程度不同,且这三种需求并无层级关系。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的这三种需要,以便提供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激励措施。例如成就动机高的个人更希望工作能够提供个人的
14、责任感、承担适度的风险以及及时得到工作情况的反馈。该研究与需要层次理论一样强调员工内部需要作为激励因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作为激励因素的重要性。(4)奥德拂尔Alderfer的ERG理论(ERG Theory)Alderfer(1969)将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加以修订,将需求层次归纳为三类,即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人际需求(relatedness needs)和成长需求(growth needs):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指维持生存的物质条件;人际需求(relatedness needs):指维持重要人际关系的需要;成长需求(gr
15、owth needs):指追求自我发展的欲望。Alderfer的ERG理论与Maslow的层级需求理论相近,但仍有些出入,Alderfer认为一个人能够同时追求两种以上需求之满意,这与马斯洛主张的低层需要满足是高层需要的先决条件有所不同。而且ERG理论蕴涵了“挫折退化”观点(frustration regression hypothesis),即当较高层级的需求不可得时,个人对寻求较低层级需求的满意的意愿会增加,且对人际及成长需求的强度也可能会随着满意水准的提高而增加。由此得知,Alderfer将这三种需求排列在连续的层面上,而非像MASLOW很僵硬的将它们置于上下阶层。此外,Alderfer
16、认为个人可能会因为背景与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先寻求人际需求的满意;然后再回过头去追寻生存需求的满意。2、 过程理论(Process Theory)过程理论主要在探讨个体行为如何被激发、引导、维持与停滞的过程。主要有拂罗姆Vroom(1964)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亚当斯Adams(1965)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洛克Locke(1968)的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1)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1964)1964年拂罗姆Vroom在其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工作激励的期望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努力工
17、作,是基于对工作绩效、报酬及成功的期望。这一理论涵盖三个变数,即期望(expectancy)、工具(Instruments)和价值(Valence)。所谓期望是指藉由努力而获得绩效的可能性,而所谓工具是指努力的结果(工作绩效)与报酬结果之间的相关性。Vroom认为个体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的价值。即,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励取决于员工认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期望达到预计的结果,以及员工判断自己的努力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否有意义。(2) 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Adams提出的公平理论,主要变数有二:投入与产出
18、。他认为,个体倾向于通过将自己所获得金钱及精神上的报酬产出,与所投入于工作的技能、时间及精力投入相比较,以及与他人的产出-投入比率(而不是用报酬的绝对水平)进行比较,来做出公平性的判断。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某人的产出/某人的投入)=(其他人的产出/其他人的投入) 根据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的观点,如果个体比较后的感受是报酬过度(即自己的产出-投入比偏高),那么他们会寻求恢复平衡。即,更加努力地工作,或者降低报酬的心理价值。如果个体比较后的感受是报酬不足,那么他们也会去寻求平衡,但采取的行动可能与报酬过度是相反的。因此,公平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的工作绩效和生产力的品质。
19、但是,公平理论过多地强调了某些激励因素的作用,比如薪酬、晋升等,而却忽视了其他激励因素的作用。(3) 洛克Locker的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Locker的目标设定理论的基本前提认为人类行为是由目标及企图心所组成,而一个特定且具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是激励力量的主要来源,尤其是设有完成期限或达成标准的工作,其激励作用更大;而较高目标且能达成者,又较低目标者能产生更高的绩效。这一理论认为目标设置对激励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强调员工参与目标设置的重要性。 目标设置作为一种激励工具,当其所有的主要因素都存在时,它将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些因素包括:目标的接纳性:有效目标不仅需要被
20、理解,而且需要被接受。目标具体性:目标应当尽量具体、清晰,并可以进行衡量。目标挑战性:目标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以确保员工能够通过目标的完成获得成就感,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绩效监控和反馈:及时地给予员工工作情况的反馈,使得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有清楚的认识。 目标设置理论在诸如员工参与管理等管理实践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一理论的适用性存在一定的限制,并不是任何工作都适合于员工参与目标设置。而且显而易见,这一理论更强调的是工作中的内源性激励因素,比如目标具体性、挑战性等等,而忽视了许多重要的外源性激励因素,比如工作报酬、晋升、公平问题等等。3、 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21、theory)Skinners(1971)提出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此理论忽略个体内心状态,只重视个体采取某种行为后会出现何种结果,强调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当人们做出某种行为后,若看到所希望的结果,这种结果就会成为控制行为的强化物,增加刚才的行为;若会导致负面的结果,则以后不易再出现。因此,结果为控制行为的强化物,会增加或降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机率,因此运用“操作制约”的原理,以引发、维持、或停止成员的行动,可改善组织绩效,达成组织目标。该理论也是应用很广的一种激励理论,但这一理论并不考虑人的内在心态,
22、而是注重行为及其结果,显然忽视了许多重要的激励因素,如公平感、人际关系、心理感受等等。(三) 工作满意度维度的研究早期的一些行为科学家如赫茲伯格(Herzberg)在对人的满意度因素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有名的双因素理论,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该研究也因为研究物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而受到许多质疑。其后,洛克(Locker)指出员工满意度构成因素包括工作本身、报酬等十个因素;阿莫德(Arnold)和菲德曼(Feldman)提出其构成因素包括上司、经济报酬等六个因素。这些研究为员工满意度维度的科学划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隨着各种不同角度的研究深入开展,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表述纷繁复杂。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部地区 国有 商业银行 员工 工作 满意 士气 研究 论文 开题 报告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