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的海上贸易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及其借鉴与反思.docx
《两宋时期的海上贸易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及其借鉴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宋时期的海上贸易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及其借鉴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明林雨13307100090两宋时期的海上贸易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及其成果的借鉴与问题的反思摘要:如今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世界重要的商品生产国和商品输出国,但是我国的文化事业相比而言还有些落后,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回顾历史,发现两宋时期的海上贸易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外来商人、外来宗教、贸易商品、技术输出和货币输出这四个方面加以探索并总结两宋时期的海上贸易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从而能够为我们今天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些许帮助。关键词:藩坊,宗教,陶瓷,指南针,火药,铜钱外流海上贸易历来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双向交
2、流的过程,通过海上贸易进行文化的交流以及实现本土文化的输出与传播也是我们目前想要实现的任务。恰好最近阅读了万历十五年和全球通史这两本书,对于书中建构的大历史观十分感兴趣,也想自己尝试一下。翻阅历史,发现两宋时期的经济环境与现在有些许相似,我尝试在了解、探索两宋时期的海上贸易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希望能够为今天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些许借鉴与反思。一、 中国的洋人街“藩坊”贸易活动的主体是人,宋代繁荣的海上贸易必然会吸引大量的外商来华,根据记载“住(藩)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 朱彧:萍洲可谈卷2,四库全书精品文存(卷十八),北京:团结出版社,1977年,第4
3、09页。“侨商冬季多归其国,其不归者亦多,谓之住唐。亦有五年十年不归,长居蕃坊者。”日桑原骘藏:蒲寿庚考,陈裕青译,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51页。这里的“住唐”指的就是外国商人居住在中国,而所谓的“藩坊”就是宋朝政府规定的外国商人在中国的居住区域。藩坊是个很有趣的存在,一方面,它有些类似近代的租界,海外藩商在藩坊内部可以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权。宋朝人朱彧记载:“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居住,置蕃长一人,勾管蕃坊公事,专切招诱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 朱彧:萍洲可谈卷2。所谓藩长,就是宋朝政府在藩商中挑选的藩坊管理人员,负责管理藩坊的公共事务并且协助市舶司招徕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宋代的藩坊基
4、本能够实现外国人的自我管理,宋朝政府也给予了藩长一定的司法审判权,对于藩坊内部藩商之间的纠纷,藩长可以按照本国的习惯法予以解决而不必交由官府审理;另一方面,藩坊似乎更像是国外的“唐人街”,自我管理绝不等同于可以损害主权。宋史中记载了1171年出任泉州知府的汪大猷反对藩商犯罪可以依据本国习惯法予以惩处的惯例,而坚持依照宋朝法律审判这件事,“故事,藩商与人争斗,非伤折罪,皆以牛赎。大猷曰:安有中国用岛夷俗乎?苟在吾境,当用吾法。” 宋史卷400,汪大猷传,中华书局,1977年。而且,史书中也有过记载,对于藩商和汉人之间的纠纷矛盾,也必须根据宋朝法律进行审理。我想,宋朝在保护外商合法权益并且尊重外商
5、的风俗习惯方面和保持我国主权完整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在当时也算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宋朝为了便于管理,也制定了禁止外商与中国人混杂居住的法律,“是化外人,法不当城居。” 朱熹:宋文公集卷98,朝奉大夫傅公行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法律,既限制了外商想要更广泛地进行贸易的目标,也阻碍了外商与汉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庆幸的是,这项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于是才有了“岁益久,定居城中,居室稍奢靡逾禁。使者方务招徕,以阜国计,且以其非吾国人,不之问。故其宏丽奇伟,益张而大,富盛甲一时。” 岳珂:桯史卷11,番禹海僚,中华书局,1981年。这样的繁华,才有了“雍熙间,(曾
6、)有僧啰护哪航海而至,自言天竺国人买隙地,建佛刹于泉之城南,今宝林院是也。” 赵汝适:诸藩志卷上,“天竺国”条,中华书局,1996年。这些历史建筑。宋代外商以“藩坊”为中心,积极向四周扩散,很好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那些与汉人混居的外商,更是成了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排头兵。最初,外商大多都会保持他们原有的风俗习惯,比如“广州的蕃客至今但不食猪肉”,“蕃坊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香而腥臭自若也” 黄纯艳:宋代来华外商述论,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第76页。等饮食风俗,广州蕃坊见蕃人赌象棋,并无车马之制,只以象牙犀角沉檀香数块于棋局上两两相移,亦自有节度胜败。” 同上。等娱乐
7、习俗,有些外商还会在家中栽种本国的花木,“制龙涎者无素馨花,多以茉莉代之,素馨唯蕃巷种者尤香,恐亦别有法耳。龙涎得以蕃巷花为正。” 同上。虽然表面看起来外商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很不相同,但是双方也在潜移默化中彼此影响着。茉莉、素馨这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花卉就是经由藩商传入我国的,槟郎、杨桃等很多水果也是外商引进的。而很多外商在中国久居之后,生活习惯便越来越接近汉人。最显著的一方面就是服饰,久居的外商“巾袍履笏如华人。” 朱彧:萍洲可谈卷2。而且宋代还有不少外商在中国世代居住,于是就有了宋史中所谓的“土生藩客”,他们尽管还是外国血统,但是从小就在中国长大,熟习中国文化,成年后通常也会从事海上贸易,
8、又成为了向外国传播中国文化的力量。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还发现,宋朝政府还曾为外商改变过国初的法律限制,允许外国人与汉人结婚。这种血缘上的直接融合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融。而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甚至有外商与皇室宗亲联姻,萍州可谈记载道“广州蕃坊刘姓人娶宗女” 朱彧:萍州可谈卷2。,泉州也有“贾胡莆姓求婚宗邸。”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55。在这种背景之下,向来传统保守的中国古代政府允许藩商子弟就学并且参加科举考试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外国人通过科举考试当上了宋朝的正式官员,根据史料记载,大食蕃商蒲寿庚官至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制置使,官居二品,同时领泉州市舶司三十年。 桑原骘藏:蒲寿庚考,第17
9、1页。可谓是宋代官职最高的外国人。直接允许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公平地授予他们官职,这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已经算是很大程度的开放了。而今天,正值上海自贸区蓬勃发展之际,我们也需要找到上文提到过的尊重外商和保护我国主权独立的平衡点。自贸区内部人员和产业的独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其内部采取不同的政策,适当程度的自我管理是可以的,但是必须有前提条件,不能损害到我国的主权独立和完整,也不能因为给予外商优惠和保护外国人权利而有损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民的权利。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鼓励自贸区的外商外资走出来,把自贸区看做中国和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利用这个枢纽提供的平台和通道积极向外扩展,实现中西经济文化双向的交流。
10、文化只有在充分接触碰撞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交流和借鉴,过多的地域上的限制反而会阻碍文化的发展,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也可以更加开放一些,引进的外国人才不 一定只能去企业进行科研,也可以进入政府部门。有时,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路,很多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二、 外来宗教在沿海城市的发展宋代是各种外来宗教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但这一次的发展既不同于隋唐时佛教等宗教经由陆路的东传,也不同于明清时期传教士自上而下的传教,而是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众多外商来华定居之后“无心插柳柳成荫”式的传播。正是因为这些外商来华主要是为了进行海上贸易,所以他们才能够得到宋朝政府的各种优
11、待措施。借以尊重藩商的风俗习惯等政策,这些外商竟然获得了比传教士和僧人更加自由的传教条件。再加上商人大多十分富有,为了能在异国他乡进行礼拜仪式,他们不惜花费重金在中国的城市修建清真寺等各色寺庙。以点带面,这些寺庙又成为了宗教在当地传播的大本营,中国的百姓在不知不觉间渐渐了解了这些外来宗教,进而有些人找到了新的宗教信仰。宋代沿海城市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主要得益于众多的阿拉伯商人定居中国。虽然穆斯林并没有主动传播伊斯兰教的意图,但是他们的移居必然导致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和世袭传播。 姜歆:论宋代在华穆斯林的法律地位兼论伊斯兰教在宋时的传播与发展,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7月第4期,
12、第86页。根据史料记载,北宋建造最早的清真寺是宁波清真寺,共有两处,一处是镇海清真寺,“县西十里,宋建隆三年(962年)建” 曹秉仁:雍正宁波府志卷33,“寺观”。;另一处是鄞县清真寺,“鄞邑之有回回堂。肇始于宋咸平间(9981003年),初建于东南隅狮子桥北。” 马瀛:民国鄞县通志政教志回教。而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城中活跃着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在另一个沿海港口城市广州,对清真寺和清真寺内部的装饰更是有着生动的记载:“獠(指阿拉伯人)性尚鬼而好洁,平居终日相与膜拜,祈福有堂焉,以祀名如中国之佛,而实无像设。称谓聱牙,亦莫能晓,竟不知何神也。堂中有碑,高袤数丈,上皆刻异书,如篆籀,是为像
13、主,拜者皆向之后有窣堵坡,高入云表,式度不比它塔,环以甓为大址。” 岳珂:桯史卷9,番禹海僚。这里的“祈福有堂”指的就是清真寺中的礼拜堂,而所谓“高入云表”的“窣堵坡”,就是礼拜堂中用来登高呼唤信徒作礼拜的塔。 李喜所 主编,陈尚胜 作: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375页。要说到宋代宗教最为兴盛的城市,那就非泉州莫属了。位于泉州东南的艾苏哈卜清真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而泉州凭借其优越的港口优势,吸引了众多外商,各种宗教在泉州交融发展,使得泉州有了“宗教博物馆”的美称。同时,其他很多宗教也随着各地的商人的流动再次传入中国或是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4、。例如,摩尼教随着波斯商人的脚步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并且在北宋时期广泛流传于淮西、江东、江西等地。 林文明:摩尼教的草庵遗迹,海交史研究1978年刊。泉州石刀山麓的摩尼寺,就是建于南宋初年,有出土文物记载:“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赵紫阳在石刀山之麓,筑龙泉书院。夜中常见院后有五彩光华,于是僧人吉祥,募资琢佛容建之,寺曰摩尼寺。” 西山杂志“草庵”条。(抄本今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1989年春,温州苍南县文物部门发现一块摩尼教碑。碑文中有“曰选真寺,为苏邻国之教者宅焉、盖彭氏之先所建也”等语,据考证此寺建于南宋后期。 周梦江:从苍南摩教的发现谈温州摩尼教,海交史研究1990年第2期。又如印
15、度教随着印度商人的步伐也在宋代传到中国。泉州有印度教的石刻,韩振华先生认为,泉州印度教石刻“其年代未能早于宋元之间以前(亦即13世纪以前)。”“非传自南洋,而是来自印度本土。” 韩振华:宋元时代传入泉州的外国宗教古迹,海交史研究1995年第1期。而景教在宋代也有一定程度的流传,韩振华先生说宋代“在泉州之景教徒为数应是不少,由于屡有发现景教墓碑后,可以知之。” 同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宋代宗教发展比较繁荣的城市同时也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和商业城市,大量流动的商人和长期定居中国的外商是促进宗教繁荣的重要力量。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些外商只是简单地在中国延续了他们原有的宗教信仰,延续了他们原有的风俗习
16、惯,却在更深层次上使得更多宗教进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其实,人才是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每一次人口的迁移都意味着一次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但是,在这里,我却想问,为什么外商来华能够使得宗教在中国广为流传,而我们的商人却不能够把中国的儒学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西亚、非洲、欧洲等地?也许其中一个解释是中国商人不善于也不喜欢进行超长距离的贸易。宋代的中国商人广泛活跃于日韩和东南亚等地,因而儒学在这些地方得以传播;但是西亚、欧洲到中国的贸易线路几乎被阿拉伯人垄断,所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几乎不见中国人的身影,儒学无法在西方传播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这可不可以算是历史给我们中国人上的一课呢?当我们今天
17、进行对外贸易,讲文化输出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再次忽视人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作用。我们应该借鉴儒学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的历史经验,让中国的优秀人才走出去,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到世界各国的国会演讲厅,到各个大学的报告厅去,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外国再次了解中国。让外国人从身边的中国朋友那里了解中国文化,让外国商人在和中国商人的贸易往来中彼此交流文化,让更多的中国文化名人以及他们身上蕴含的中国文化被世界所知晓。三、既是丝瓷之路,也是香药之路当我们强调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各种商品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伴随商品进口过程和外销过程的文化交流过程。两宋时期的海上
18、贸易航线尤其是中国与西亚、欧洲之间的的贸易航线又被称为是丝瓷之路和香药之路。顾名思义,中国的丝绸和陶瓷以及欧洲的香药是海上贸易的主要商品。在宋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最大宗的出口品。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43页。瓷器的出口范围十分广泛,首先是邻近中国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不过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因而瓷器对他们来说只是常见的日用品,使用价值远远高于观赏价值或是文化价值。而在距离中国较远的南亚、西亚和非洲地区,瓷器因为具有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双重优势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宋代的越窑瓷、华南白瓷、龙泉青瓷等“这类出土的陶瓷在中东无论哪个遗址都有发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期 海上 贸易 中西文化 交流 方面 作用 及其 借鉴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