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doc
《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doc(17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大学文学理论教程笔记第一章(略)第二章 第一节(重点)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都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 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人的生活活动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过程。认得生活活动是以“自由自觉” 为基本特性。“自由”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自觉”是说的人的活动室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2、。人都生活活动的上述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人的生活活动是人都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接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都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课题的认识与反应。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
3、的解说,产生了列宁的镜子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不但强调文艺反应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应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毛泽东源泉说,文学作品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比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认识,这是有根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基石。三、艺术生产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是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生产。第二种艺术生产是艺术创作。第三种资本发展是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属性
4、。本书是从第一种和第二种意义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因为这种理论强调文学艺术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能获得对文学艺术最终的解释,这样就为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奥秘寻找到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同时,面对目前的商品潮流涌动的现实,“艺术生产”论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意识
5、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到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它具有审美特性。但是,他没有直接提出“审美意识性该”概念,后来人们提出这个概念是对马克思文学思想飞跃发展。五、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交往的思想就被突出地提出来了。特别是在论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相互关系中,马克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理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
6、往的理想之域。第三章 (重点)一、人类活动的性质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必须首先满足吃、喝、住、穿等基本需要,然后才能从事科学、艺术等高级活动,也指明了人的存在具有动物性的一面。人的活动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学层面看,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劳动在改变外在自然界的同时,也改变了作为内在自然的人自身。从认识论层面看,也理应从生活活动出发来认识人的特性。马克思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铲平了人的精神生产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
7、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生产活动室人的生活活动的基础。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叶改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这就是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动物的感觉是指自然的生理禀赋。动物对事物的感觉的角度是单一的,而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化的;动物的感觉被自身和对象的特性束缚着,而人的感觉则可以突破这种束缚来进行自由创造,其中也就是包括了文学创造。人的感觉不但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
8、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诗意情感高度发展的产物。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字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说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而所谓“合规律性”,则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处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它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同时,人的感觉作为感性动物,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
9、主动、富于创造性的。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即使对象被改变的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通过“对象”来间接地审“自己”。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地展现出来,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显现出来,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三、文学活动的地位从各种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出发做进一步考察,还可以把精神活动分为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非意识
10、形态的精神活动,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它们与物质经济基础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为不同的经济基础服务,也不随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而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也称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中,政治、法律、道德等距离物质经济基础较近,可以直接为经济基础;而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所以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包含了若干要素,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相互作用的
11、整体关系。一、世界 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二、作者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情感,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情感,因而,文学活动也是作者的表现活动;作者同样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关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的表现文学思想却产生较晚。其真正产生应归因于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表现论与模仿论由三点突出的区别。首先,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第三,表现论不强调文
12、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文学的日常表现活动:个别的、不具有形式的。文学的表现活动:表现人普遍的情感,是形式化的表现。三、作品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形式价值,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机构和形式。英美新批评同样也强调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其代表人物兰塞姆还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
13、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议”“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四、读者 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有一个级别要素。第三节一、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有的人认为文学发展动力室社会风气的变化,
14、还有的人则认为文艺发展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文学作品类型按照时代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另外,还有学者以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如俄国文论家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对一百多个俄罗斯神话与民间故事甄别后发现,这些叙事作品无论如何变化都可以用31中功能中的某些功能来概括。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类型的体现:一种情
15、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但是,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唯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基础以外,还有作为上层建筑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他们甚至会对文学发展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16、第四章 第一、二节(重点)第一节 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文章和博学,正是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以上使用,即文学术语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美的“艺术”。可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察觉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从文
17、学的广泛的文化含义中分离。独立出来狭义文学观念。在中国,魏晋时期,在西方16到18世纪。 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指文学审美含义,文学与一般文化不同,有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审美含义在现在通行,是由多方面造成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第二, 文学与非文学区分: 文学的含义往往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尤其是会把通常的非文学移位成新的文学。其实,这一点正突出了文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中既吸取资源又回头施加影响。尤其是现代先锋作家,往往突破现有陈规陋习,从纷纭繁复的文化事项中寻求新文化得以生长的因子,这就可能使得文学的含义出现新的变数。某些先锋文学群体也可能以新的文学观去
18、向权威挑战,形成与现行规范不同的文字新“惯例”。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解读为文学、非经典阐释为经典。可见,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心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他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侵染、彼此渗透的情形,
19、这种情形表明,任何审美表现过程并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最终支配。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使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因含有某种功利意图。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这一点可以从文学作为作家和读者的社会话语活动、作为在先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两方面来看。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着深刻的社会功利性。第二,作为再现现实社
20、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话语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解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会有某种理性。形象这里是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赋予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审美形象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则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直觉是主体对于形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
21、,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只不过理性在这里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形象是文学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常常依赖另一种力量-理性的力量。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映和批评界态度等,这些并非不重要的环节,却是时常掺杂作者的理性过程的,是可以凭理性去把握的。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可以说,不仅在文学创作和阅读过程中,而且在艺术形象本身中,理性都在起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集中表现在
22、它使文学的艺术形象终究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3、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情感指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同时,也是形式的情感。认识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并不直接呈现于审美形态世界中,但无可否认,它是可以被归纳出来的。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性认识是间接的。第五章(略 从未出过题)第六章 第二、三节(重点)第二节文学创造的客体:1、客体即“自然”说 2、客体即“情感”说一、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大学 文艺学 当代文学 文学理论 概论 辅导班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