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工程设计第七章特殊土地基.ppt
《地基基础工程设计第七章特殊土地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基础工程设计第七章特殊土地基.ppt(60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基基 础础 工工 程程第第 7 章章特特 殊殊 土土 地地 基基内容提要 膨胀土地基膨胀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岩溶与土洞岩溶与土洞红粘土地基红粘土地基其他特殊土介绍其他特殊土介绍7.1 膨胀土地基 膨胀土是一种非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高塑性粘性土,主要有亲水性矿物蒙脱石和伊利石组成,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干缩变形的特性。在天然状态下工程性质良好,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因而过去常被看作是一种较好的天然地基。国际上对膨胀土的定义不一,我国在国家标准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简称膨胀土规范)中,将膨胀土定义为:土中粘性成分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
2、失水收缩两种变形特性的粘性土。众所周知,一般粘性土也都有膨胀收缩特性,但其变形量较小,对工程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而膨胀土的膨胀-收缩的周期性变化特性非常显著,并常给工程带来极大的危害,因而将其从一般粘性土中区分出来,作为特殊土对待。7.1 膨胀土地基 国际上对膨胀土的定义不一,我国在国家标准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简称膨胀土规范)中,将膨胀土定义为:土中粘性成分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两种变形特性的粘性土。众所周知,一般粘性土也都有膨胀收缩特性,但其变形量较小,对工程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而膨胀土的膨胀-收缩的周期性变化特性非常显著,并常给工程带
3、来极大的危害,因而将其从一般粘性土中区分出来,作为特殊土对待。膨胀土这种显著的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特性,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危害,是大量的轻型房屋开裂倾斜,公路路基发生破坏,堤岸路堑发生滑坡。1973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曾进行统计报导,在美国由于膨胀土地基造成的损失,至少达23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膨胀土地区修建的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由于膨胀土胀缩性而导致破坏或损坏的有1000万m2。膨胀土带来的病害非常严重,已引起了国际上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高度重视。膨胀土的工程性质影响膨胀土胀缩特性的主要因素 膨胀土胀缩特性机理相当复杂,定性分析认为膨胀土的胀缩特性可归因于内在机制(矿物成分和含量、微观结构
4、等)和外界因素(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两个方面。主要工程特性指标 膨胀土的主要工程特性指标有自由膨胀率、膨胀率、线缩率和收缩系数和膨胀力。1)自由膨胀率自由膨胀率表示膨胀土在无结构力影响下和无压力作用下的膨胀特性,可反映土的矿物成分和含量,用于初步判定是否为膨胀土。是人工制备的烘干土在水中增大的体积与原有体积之比,按下式计算 (7-1)式中 土样在水中膨胀稳定后的体积,ml;土样的原有体积,ml。膨胀率膨胀率是指原状土样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处于侧限条件浸水膨胀后,土样增高的高度与原高度之比。按下式计算 (7-2)式中 侧限条件下土样浸水膨胀稳定后的高度,mm;土样的原始高度,mm。膨胀土地基评价进
5、行膨胀土场地的评价,应查明建筑场地内膨胀土的分布及地形地貌条件,根据工程地质特征及土的自由膨胀率等指标综合评价,必要时尚应进行土的矿物成份鉴定及其他试验。1膨胀土的判别我国目前采用综合的判别方法,也即根据现场的工程地质特征、土的自由膨胀率和建筑物的破坏特征三部分来综合判定,其中前两者是用来判别是否是膨胀土的主要依据,但又不是惟一因素。按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规定:具有下列工程地质特征的场地,且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土,应判定为膨胀土:1)裂隙发育,常有光滑面和擦痕,有的裂隙中充填着灰白、灰绿色粘土,在自然条件下呈坚硬或硬塑状态;2)多出露于二级或二级以上阶地,山前和
6、盆地边缘丘陵地带,地形平缓,无明显自然陡坎;3)常见浅层塑性滑坡、地裂,新开挖坑(槽)壁易发生坍塌等;4)建筑物裂缝随气候变化而张开和闭合。2膨胀土的膨胀潜势不同胀缩性能的膨胀土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明显不同。故判定为膨胀土后还要进一步确定膨胀土的胀缩性能,即胀缩强弱。较小的膨胀土,膨胀潜势较弱,建筑物损坏轻微;较大的膨胀土,膨胀潜势较强,建筑物损坏严重。按的大小划分土的膨胀潜势强弱,以判别土的胀缩性高低,见表7-1所示。自由膨胀率/%膨胀潜势40%65%弱65%90%中90%强自由膨胀率/%膨胀潜势65%弱90%中90%强膨胀土的胀缩等级 膨胀土地基评价,应根据地基的膨胀、收缩变形对低层砖混房屋
7、的影响程度进行。地基的胀缩等级可按表7-2分为三级。计算分级变形量时,膨胀率的压力取50kPa。地基分级变形量/mm级 别1535357070膨胀土的建筑场地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建筑场地可分为下列两类:1)平坦场地:地形坡度小于5;地形坡度大于5小于14,距坡肩水平距离大于10m的坡顶地带。2)坡地场地:地形坡度大于或等于5;地形坡度虽然小于5,但同一座建筑物范围内局部地形高差大于1m。膨胀土地基变形量计算膨胀土地基变形量可按下列三种情况分别计算:1当离地表1m处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等于或接近最小值时,或地面有覆盖且无蒸发可能时,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经常有水浸湿的地基,可按膨胀变形量计算;2当离
8、地表1m处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1.2倍塑限含水量时,或直接受高温作用的地基,可按收缩变形量计算;3其他情况下可按胀缩变形量计算。1地基土的膨胀变形量,应按下式计算:(a)(b)(c)图图7-3 地基土地基土变变形形计计算示意算示意图图膨胀土地基的承载力可按下列规定确定:1现场浸水载荷试验方法确定对荷载较大的建筑物或没有建筑经验的地区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较精确可靠的地基承载力数值。通过实验绘制各级荷载下的变形和压力曲线即曲线,确定土的破坏荷载,取破坏荷载的一半为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值。在特殊情况下,可按地基设计要求的变形值在曲线上选取所对应的荷载作为地基土承载力的基本值。2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
9、算采用饱和三轴不排水快剪试验确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并利用公式来计算地基承载力设计值。3经验法某些地区已有大量的试验资料,制定了承载力表,可供一般工程采用。如无资料,可按表7-4来确定。膨胀土地区的工程措施1场址选择选择具有排水畅通或易于进行排水处理的地形条件;避开地裂、冲沟发育和可能发生浅层滑坡等地段;坡度小于14并有可能采用分级低档土墙治理的地段;地形条件比较简单,土质比较均匀,胀缩性较弱的地段;尽量避开地下溶沟、溶槽发育、地下水变化剧烈的地段。2总平面设计同一建筑物地基土的分级变形量之差不宜大于35mm;竖向设计宜保持自然地形避免大挖大填;挖方和填方地基上的砖混结构房屋应考虑挖填部分土中水
10、分变化所造成的危害;应考虑场地内排水系统的管道渗水或排水不畅对建筑物升降变形的影响;对变形有严格要求的建筑物应布置在膨胀土埋藏较深,胀缩等级较低或地形较平坦的地段。膨胀土地区的工程措施3防排水、防滑动场地内的排洪沟、截水沟和雨水明沟,其沟底均应采取防水处理,以防渗漏。排洪沟、截水沟的沟边土坡,应设支挡,防止坍滑。地下排水管道接口部位应采取措施防止渗漏,管道距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净距不得小于3m。建筑场地平整后的坡度,在建筑物周围2.5m的范围内,不宜小于2%。4场地绿化场地内的绿化,应根据气候条件、膨胀土等级,结合当地经验采取下列相应的措施:在建筑物周围散水以外的空地,宜多种植草皮和绿篱;在距
11、离建筑物4m以内可选用低矮,耐修剪和蒸腾量小的果树,花树或松、柏等针叶树;在湿度系数小于0.75或孔隙比大于0.9的膨胀土地区,种植桉树、木麻黄、滇杨等速生树种,应设置灰土隔离沟,沟与建筑物距离不应小于5m。5基础埋深确定基础埋深应综合考虑下列条件:场地类型;膨胀土地基胀缩等级;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型式和构造;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在地震区的高层建筑物基础埋深应经地基稳定性验算后确定。7.2 湿陷性黄土地基黄土的特征与分布 湿陷性黄土是黄土的一种,凡天然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
12、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两种。黄土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的称自重湿陷性黄土;若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不发生湿陷,而需在自重和外荷共同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特性,对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使建筑物大幅度沉降、坼裂、倾斜甚至严重影响其安全和正常使用。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约占我国黄土分布总面积的60%左右,约为40万km2,大部分在黄土中游地区,北起长城附近,南达秦岭,西自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即北纬34-41度,东经102-114度之间。按工程地质特征和湿陷性强弱程
13、度,可将湿陷性黄土划分为7个分区。黄土湿陷机理与影响因素1黄土的湿陷机理黄土的湿陷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地质、物理、化学过程,其湿陷机理国内外存在各种不同假说,如溶盐假说、毛管假说、胶体不足假说、欠压密理论和结构学假说等。但至今尚未获得能够充分解释所有湿陷现象和本质的统一理论。1)欠压密理论黄土是在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风成黄土在沉积过程中,表面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在干燥少雨的条件下,大气降水浸湿带的厚度常少于蒸发影响带的厚度,由于蒸发量大,水分减少,盐类析出,胶体凝结产生了加固内聚力。虽然上覆土层压力增大,但不足以克服土中形成的加固内聚力,因而成为欠压密状态。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堆积的欠压密土
14、层越来越厚,一旦水浸入较深,加固内聚力消失,就产生湿陷。当降水量少,干旱期长时,欠压密程度大,而且欠压密土层也较厚;反之,黄土欠压密程度就弱,形成的欠压密土层也较薄。欠压密理论易于解释我国黄土为什么西北部湿陷性强,东南部弱这一规律。欠压密理论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机理和作用,而是把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笼统地归结为欠压密状态,避开了某些争论不休而暂时不能作出结论的假说。事实上,黄土高孔隙度的产生不是简单的物理压密不足过程形成的,它与黄土形成过程中的风化成土作用以及盐类淋溶、凝聚作用分不开,后者将改变土的表面活性,影响土的液限和塑限。因此,黄土欠压密状态的形成不仅与物理压密过程有关,也受到风化成土过程中胶
15、体化学变化的影响。黄土湿陷机理与影响因素2)结构学说这一学说通过对黄土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从土中骨架颗粒形态,接触关系,排列方式,胶结物种类与赋存状态,胶结类型等结构特征,来阐明湿陷现象的产生以及湿陷强弱程度差别的原因。该学说认为,黄土湿陷的根本原因是其特殊的粒状架空结构体系所造成。该结构体系由粒集和碎屑组成的骨架颗粒相互连接形成,含有大量架空孔隙。颗粒间的连接强度是在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形成的,来源于上覆土重的压密,少量的水在粒间接触处形成毛管压力,粒间电分子引力,粒间摩擦及少量胶凝物质的固化粘聚等。该结构体系在水和外荷载作用下,必然导致连接强度降低,连接点破坏,致使整个结构体系失去稳定。3)溶
16、盐假说黄土中存在大量的可溶盐,当黄土的含水量较少时,易溶盐处于微晶体状态,附着在颗粒表面,起着一定的胶结作用。这种胶结作用是黄土加固内聚力的一部分,受水浸湿后,易溶盐溶解,这部分强度就丧失了,因而产生湿陷。我国湿陷性黄土中的易溶盐含量都较少,不是组成加固内聚力的主要部分,难溶盐含量虽高,但其溶解很缓慢,因此,较多的观点认为易溶盐的溶解不是产生湿陷的主要原因。黄土湿陷机理与影响因素4)毛管假说Terzaghi指出当潮湿砂土内的不连续水分积聚在颗粒接触点时,相邻颗粒孔隙中水和空气交界处的表面张力,使土粒拉在一起。水浸入土中后,表面张力消失,于是砂土溃散。有的学者曾用这种观点来解释黄土的湿陷,以后遭
17、到反对。J.G.Dudley认为毛细压力是黄土中形成细粉粒粘结和絮凝粘粒粘结的重要因素。黄土中的毛细作用是存在的,但将其作为湿陷的主要原因值得商榷。常宝琦曾用风干的扰动土样制成试件,虽然破坏了毛细管通道,消除了弯液面作用,仍然有很大的湿陷性。5)胶体不足假说认为黄土的湿陷与矿物成分和颗粒粒径有关。若黄土中小于0.05mm的颗粒超过10%且当伊利石和蒙脱石含量高时,黄土的湿陷微不足道。若黄土中小于0.05mm的颗粒不足10%或高岭石含量为主时,则黄土可能湿陷。但发现兰州西盆地北岸二级阶地上的黄土粘粒含量大于30%,却湿陷性强烈。因此,单从粘粒含量的多少来判断黄土的湿陷性强弱是不够的,还与粘粒的赋
18、存状态有关。6)水膜楔入假说低含水量黄土在细颗粒(主要是粘粒)表面上包裹着的结合水膜一般很薄,溶解在其中的阴、阳离子的静电引力较强,将表面带负电荷的粘粒连接起来,形成一定的凝聚强度。当水进入土中时,结合水膜变厚,像楔子一样将牢固连接的颗粒分开,使土粒表面产生膨胀,体积增大,引力减弱,凝聚强度降低,因而产生湿陷。水膜楔入说能较好地解释黄土在水一进入就会立即发生湿陷这一现象;但是,还不足以解释各种复杂的湿陷现象(如湿陷性的强弱、自重湿陷与非自重湿陷等)的产生。综上所述,黄土的湿陷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湿陷的原因和机理不是目前已提出的哪一个假说所能完全解释清楚的,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影响黄
19、土湿陷性的主要因素从解释黄土湿陷机理的观点来看,可将其湿陷因素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黄土受水侵湿和荷载作用是湿陷发生的外因,黄土的结构特征及物质成分是产生湿陷性的内在因素。1)物质成分黄土中胶结物的多寡和成分,以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于黄土的结构特点和湿陷性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胶结物含量大,可把骨架颗粒包围起来,则结构致密。粘粒含量多,并且均匀分布在骨架之间也起了胶结物的作用。这些情况都会使湿陷性降低并使力学性质得到改善。反之,粒径大于0.05mm的颗粒增多,胶结物多呈薄膜状分布,骨架颗粒多数彼此直接接触,则结构疏松,强度降低而湿陷性增强。我国黄土湿陷性存在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这与自
20、西北向东南方向砂粒含量减少而粘粒含量增多是一致的。此外,黄土中的盐类,如以较难溶解的碳酸钙为主而具有胶结作用时,湿陷性减弱,但石膏及易溶盐的含量愈大时,湿陷性增强。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因素2)黄土的物理性质黄土的湿陷性与其空隙比和含水量等土的物理性质有关。天然孔隙比愈大,或天然含水量愈小则湿陷性愈强。饱和度大于等于80%的黄土,称为饱和黄土,饱和黄土的湿陷性已退化。在天然含水量相同时,黄土的湿陷变形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3)水的浸湿由于管道(或水池)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渗漏或回水使地下水位上升等原因而引起。但受水浸湿只是湿陷发生所必需的外界条
21、件;而黄土的结构特征及其物质成分是产生湿陷性的内在原因。此外,黄土的湿陷性还与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在天然孔隙比和含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压力的增大,黄土的湿陷量增加,但当压力超过某一数值后,再增加压力,湿陷量反而减少。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湿陷性黄土也是由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其三相组成间重量和体积的比例关系,可以反映出一系列物理性质,这些性质常用以下一系列指标表示:颗粒组成,土粒比重,含水量,重度,孔隙比,饱和度等。黄土的湿陷性评价1湿陷性的判定黄土湿陷性在国内外都采用湿陷系数值来判定,可通过室内浸水压缩试验测定。把保持天然含水量和结构的黄土土样装入侧限压缩仪内,逐级加压,达到规定试验压力,土
22、样压缩稳定后,进行浸水,使含水量接近饱和,土样又迅速下沉,再次达到稳定,得到浸水后土样高度,由下式求得土的湿陷系数场地湿陷类型的划分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后,在其上覆土自重压力作用下,迅速发生比较强烈的湿陷,要求采取较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更有效的措施,保证桥涵等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对两种湿陷性黄土地基,所采取的设计和施工措施应有所区别。因此,必须正确划分场地的湿陷类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当地基的压缩变形、湿陷变形或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针对不同土质条件和建筑物的类别,在地基压缩层内或湿陷性土层内采取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应符合,对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
23、;对乙、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有,垫层法、夯实法、挤密法、桩基法等。1垫层法垫层法可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下处理土层的湿陷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土的承载力或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应按规范要求计算确定。控制垫层质量的压实系数应满足,当垫层厚度不大于3m时,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8;当垫层厚度大于3m时,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5。垫层的承载力设计值对土垫层不宜超过180kPa;对灰土垫层不宜超过250kPa。当有试验资料时,可按试验结果确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2夯实法当要求消除湿陷性的土层厚
24、度为3-6m时,宜采用强夯法;当要求消除湿陷性的土层厚度为1-2m时,宜采用重夯法。但在房屋密集的地区和有精密仪表设备的房屋附近,采用上述方法时应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振或隔振措施。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地基的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的平面尺寸,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宜小于3m。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在拟夯实的土层内,当土的含水量低于10%时,宜加水至塑限含水量;当土的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3%时,宜采取措施适当降低其含水量。对地基进行强夯施工,夯锤质量、落距、夯点布置、夯击遍数和夯击次数等参数应与试夯所确定的相同,施工中并应有专人监测和记录。夯击遍数
25、宜为2-3遍,第一遍夯点宜按正三角形布置,夯点中距可为锤底直径的1.5-2.2倍,其它各遍夯点宜满堂布置。土的含水量适中时,各遍夯点可采取连续夯击。最末一遍夯击后,宜以4-6m落距对表层松土夯实,也可将其压实或清除,夯面以上并宜设置一定厚度的灰土垫层。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3挤密法采用挤密法处理地基的宽度,当为局部处理时,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每边宜超出基础宽度的0.25倍,并不应小于0.5m;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每边宜超出基础宽度的0.75倍,并不应小于1m。当为整片处理时,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宜大于处理厚度的一半。成孔挤密可选用沉管、爆扩、冲击等方法。对含水量小于10%或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基基础 工程设计 第七 特殊 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