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需要的基坑支护新问题实践与思考.pdf
《基于工程需要的基坑支护新问题实践与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工程需要的基坑支护新问题实践与思考.pdf(59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基于工程需要的基坑支护若干新问题实践与思考二二年十一月一日康 景 文康 景 文2目 录 CONTENTSCONTENTS2荷载演变3 3超期服役4 4加深改造1引 言5 5复合边坡6 6抗震性能7 7展 望31引 言引 言 随着我国的基础建设进入全新的立体化开发与利用阶段,一些城市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也逐步趋于饱和,正向利用中层、拓展深部地下空间方向发展,基坑工程面临的问题必将是除规模和难度越来越大(几十万平方米、深几十米)和环境保护标准越来越高(几毫米甚至零变位)以及满足稳定和施工空间等常规功能要求外,还面临着环境日趋复杂(紧接、坡地、填土)、功能随着我国的基础建设进入全新的立体化开发与利用
2、阶段,一些城市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也逐步趋于饱和,正向利用中层、拓展深部地下空间方向发展,基坑工程面临的问题必将是除规模和难度越来越大(几十万平方米、深几十米)和环境保护标准越来越高(几毫米甚至零变位)以及满足稳定和施工空间等常规功能要求外,还面临着环境日趋复杂(紧接、坡地、填土)、功能日趋多元化(荷载演变、超期服役、加深改造、复合支日趋多元化(荷载演变、超期服役、加深改造、复合支护、抗震性能)等一些列新型问题的挑战。护、抗震性能)等一些列新型问题的挑战。1 形势1 形势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局部破坏引发的整体安全问题研究、基坑环境影响分析方法研究、
3、深大基坑支护技术研究、桩墙合一技术研究、预应力预制支护桩技术研究、微扰动施工技术研究、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等等,仍仅限于对基坑工程满足常规功能前提下的深化和提升(纵向),但面对复杂的工程环境和多样的功能需求,基坑虽然近年来我们在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局部破坏引发的整体安全问题研究、基坑环境影响分析方法研究、深大基坑支护技术研究、桩墙合一技术研究、预应力预制支护桩技术研究、微扰动施工技术研究、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等等,仍仅限于对基坑工程满足常规功能前提下的深化和提升(纵向),但面对复杂的工程环境和多样的功能需求,基坑工程面临着诸多新型问题,现行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受工程面临着
4、诸多新型问题,现行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受到质疑,需要对其进行扩展性研究(横向)。到质疑,需要对其进行扩展性研究(横向)。2 环境2 环境 借此次大会的机会,将近几年我们在基坑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如支护结构所受荷载性质和大小的变化(荷载演变)、超越设计工作年限使用(超期服役)、设计功能变化开挖深度加大(加深改造、临时改永久、区域扩展)、临时基坑与永久边坡联合(复合边坡)、动荷载支护结构性能设计(循环、车辆、抗震性能)等主要新型问题的共同深入研究,以期促进基坑支护技术可持续发展和应用。3 问题3 问题2荷载演变荷载演变 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1)基坑深度)基坑深度10.5m,悬臂钻孔灌注支护桩,长
5、,悬臂钻孔灌注支护桩,长13.5m,直径,直径1.0m,间距,间距2.4m2.6m。挖至挖至8m支护体支护体系局部垮塌,土体拉裂缝,大范系局部垮塌,土体拉裂缝,大范围变形超标。围变形超标。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场地为岷江水系场地为岷江水系III级阶地,地形有一定起伏,最大高差相差级阶地,地形有一定起伏,最大高差相差8.60m;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填土、黏土、强风化泥岩、泥岩,其中黏土具有弱膨胀性,膨胀土与基岩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填土、黏土、强风化泥岩、泥岩,其中黏土具有弱膨胀性,膨胀土与基岩界面发育贯穿性裂隙,裂隙倾向坑内,倾角界面发
6、育贯穿性裂隙,裂隙倾向坑内,倾角20o。膨胀土与基岩交界处裂隙滑面膨胀土与基岩交界处裂隙滑面 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2)项目场地钻孔掲露,场地范围内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项目场地钻孔掲露,场地范围内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淤泥、粉质粘土、粘土,下伏基岩砂岩、夹砾岩,岩层产状为缓倾向坡,岩石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淤泥、粉质粘土、粘土,下伏基岩砂岩、夹砾岩,岩层产状为缓倾向坡,岩石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上层滞水,上层滞水,呈透镜体状赋存于填土层中,无统一地下水位、水量变化大,且不稳定;基岩裂隙水为潜水,呈透镜体状赋存于填土层中,无统一地下水位、水量变
7、化大,且不稳定;基岩裂隙水为潜水,赋存于基岩裂隙破碎带,赋存于基岩裂隙破碎带,成带状、层状分布,一般水量较小,成带状、层状分布,一般水量较小,不排除局部基岩破碎,不排除局部基岩破碎,裂隙水富集的可能;裂隙水富集的可能;基坑深度基坑深度17m,原设计锚拉支护结构,桩径,原设计锚拉支护结构,桩径1.2m,间,间距距2.5m,四排锚索。侧斜累计桩身最大位移,四排锚索。侧斜累计桩身最大位移133.25mm。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据现场变形特征、补充钻孔及监测数据判断,基坑变形蠕滑体厚度约据现场变形特征、补充钻孔及监测数据判断,基坑变形蠕滑体厚度约15m,剪出口在第四排锚索下部约,剪出口在第四排锚索
8、下部约500mm,变形体长约,变形体长约70m、宽、宽270m-中型浅层岩质滑坡。中型浅层岩质滑坡。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边坡体位于断裂带附近,构造裂隙及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并沿径流通道自然排泄;工程活动形成临空面,导致岩体应力释放,形成沿岩层层面、软弱结构面蠕动潜势,岩体卸荷作用又形成坚向卸荷裂隙(钻孔揭露滑面呈沿基岩“切层”);支护桩顶位移累计最大处锚索应力未发生明显增大反而有减小,说明锚索对基坑边坡滑动未起到锚固作用 边坡体位于断裂带附近,构造裂隙及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并沿径流通道自然排泄;工程活动形成临空面,导致岩体应力释放,形成沿岩层层面、软弱结构面蠕
9、动潜势,岩体卸荷作用又形成坚向卸荷裂隙(钻孔揭露滑面呈沿基岩“切层”);支护桩顶位移累计最大处锚索应力未发生明显增大反而有减小,说明锚索对基坑边坡滑动未起到锚固作用-锚索位于滑体内-锚索位于滑体内,导致边坡滑动力完全由支护桩本身承,导致边坡滑动力完全由支护桩本身承载,导致支护桩桩身剪断破坏的发生。载,导致支护桩桩身剪断破坏的发生。增设后排支护桩、原桩下部锚索,形成双排桩结构!增设后排支护桩、原桩下部锚索,形成双排桩结构!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3)基坑深度平均)基坑深度平均22.50m,锚拉支护结构,桩径,锚拉支护结构,桩径1.0m,间距,间距2.43.0m(变形较大部位为(变形较大部位为
10、2.4m),桩长),桩长25.5m,嵌入基底,嵌入基底3.0m;五六道锚索,竖向间距;五六道锚索,竖向间距3.14.0m。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1 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 2 问题思考2 问题思考 (1)根据补充钻探对比原勘察情况,结合监测成果,反演岩土参数(试算-变形复合)并复核原设计差距,重新进行补强设计;(1)根据补充钻探对比原勘察情况,结合监测成果,反演岩土参数(试算-变形复合)并复核原设计差距,重新进行补强设计;-增设锚、桩或调整开挖方式等。-增设锚、桩或调整开挖方式等。(2)就目前勘察范围和深度通常不满足要求的环境下,对勘察报告
11、的使用不应仅限于强度参数、水平分布均质体而进行设计分析,应依据区域地质构造、岩性(特殊性)、裂隙发育程度等内容综合判断是否存在造成支护结构所(2)就目前勘察范围和深度通常不满足要求的环境下,对勘察报告的使用不应仅限于强度参数、水平分布均质体而进行设计分析,应依据区域地质构造、岩性(特殊性)、裂隙发育程度等内容综合判断是否存在造成支护结构所受荷载演变的可能性,并按不同的失稳及受力模式分别进受荷载演变的可能性,并按不同的失稳及受力模式分别进行对比,按最不利情况包络设计;行对比,按最不利情况包络设计;2 问题思考2 问题思考 (3)目前基坑支护结构所受荷载性质缺少与变形相关联的界定标准,岩土体不同的
12、失稳模式(支护结构变形形态)仍沿用现行基坑主动土压力模式进行补强方案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需要引入力与位移的关联制衡条件?(3)目前基坑支护结构所受荷载性质缺少与变形相关联的界定标准,岩土体不同的失稳模式(支护结构变形形态)仍沿用现行基坑主动土压力模式进行补强方案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需要引入力与位移的关联制衡条件?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剩余下滑力与变形的关系?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剩余下滑力与变形的关系?(4)按现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的结果所能具有的承担可能遇有的(4)按现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的结果所能具有的承担可能遇有的荷载演变过程中的主动土压力转变荷载演变过程中的主动
13、土压力转变为剩余下滑力风险能力的程度?为剩余下滑力风险能力的程度?3超 期 服 役超 期 服 役1 典型工程1 典型工程1 典型工程1 典型工程1 典型工程1 典型工程1 典型工程1 典型工程1 典型工程1 典型工程2 问题分析2 问题分析等级状 态处置持续使用1)基坑整体未发生明显变形,坑底没有隆起;2)坡顶周围未产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正常使用的裂缝或明显位移;3)支护结构具有正常的承载功能和使用功能,监测数据无异常,未发生变形或变形量在控制范围内;4)截排水设施运行良好,雨季坑底无明显积水,支护表面无渗水不 采 取措施 观察使用等级状 态处置持续使用1)基坑整体未发生明显变形,坑底没有隆起;
14、2)坡顶周围未产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正常使用的裂缝或明显位移;3)支护结构具有正常的承载功能和使用功能,监测数据无异常,未发生变形或变形量在控制范围内;4)截排水设施运行良好,雨季坑底无明显积水,支护表面无渗水不 采 取措施 观察使用 1)坡顶部有一定位移,但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坑底有轻微隆起;2)坡顶地表出现少量裂缝,经修补后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正常使用1)坡顶部有一定位移,但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坑底有轻微隆起;2)坡顶地表出现少量裂缝,经修补后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正常使用;3)结构表面出现少量开裂、混凝土脱落等,但不影响其正常运行;3)结构表面出现少量开裂、混凝土脱落等,但不影响其正常运行;4)截排水设
15、施正常运行,坑内有少量积水,支护表面有轻微渗水4)截排水设施正常运行,坑内有少量积水,支护表面有轻微渗水可 不 采取 措 施可 不 采取 措 施,但 须加 强 监,但 须加 强 监测 和 巡测 和 巡查查(1)基坑支护安全评定借用既有建筑地基可靠性鉴定标准)基坑支护安全评定借用既有建筑地基可靠性鉴定标准JGJ/T404-评级标准,并根据不同等级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评级标准,并根据不同等级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 问题思考 2 问题思考 等级状等级状 态处置局部加固态处置局部加固1)整体变形明显,超出控制值,底部出现较大程度的隆起和开裂;)整体变形明显,超出控制值,底部出现较大程度的隆起和
16、开裂;2)坡顶地表裂缝经过修补后仍不断出现新裂缝,对周边环境的使用造成明显影响;)坡顶地表裂缝经过修补后仍不断出现新裂缝,对周边环境的使用造成明显影响;3)支护结构构件出现明显变形破坏、锚索锈蚀,表面出现较大程度裂缝,支护结构抗力明显减弱,锚索预应力损失值不超过)支护结构构件出现明显变形破坏、锚索锈蚀,表面出现较大程度裂缝,支护结构抗力明显减弱,锚索预应力损失值不超过10%;4)截排水设施出现一定程度堵塞,排水功能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坑内有明显积水,边坡表面、支护结构表面渗水现象明显应采取措施,同时加强对基坑的监测整体加固)截排水设施出现一定程度堵塞,排水功能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坑内有明显积水,边
17、坡表面、支护结构表面渗水现象明显应采取措施,同时加强对基坑的监测整体加固1)整体变形较大,有明显失稳迹象,底部出现严重隆起和开裂;)整体变形较大,有明显失稳迹象,底部出现严重隆起和开裂;2)坡顶地表出现大量裂缝,周边环境已无法正常使用;)坡顶地表出现大量裂缝,周边环境已无法正常使用;3)支护结构构件出现严重的变形,表面出现大规模裂缝,支护结构抗力大幅下降,锚索预应力损失值超过)支护结构构件出现严重的变形,表面出现大规模裂缝,支护结构抗力大幅下降,锚索预应力损失值超过10%;4)截排水设施严重堵塞,排水功能失效,坑内积水现象严重)截排水设施严重堵塞,排水功能失效,坑内积水现象严重必须及时或立即采
18、取必须及时或立即采取 措施,必要时回措施,必要时回填填2 问题思考2 问题思考 (2)鉴定内容应聚焦在影响耐久性主要因素的检测:钢筋及钢材锈蚀、支护结构混凝土强度劣化(材料老化、腐蚀及结构性能劣化)、锚杆(锚索)性能劣化(腐蚀破坏、预应力损失、抗拔力)鉴定内容应聚焦在影响耐久性主要因素的检测:钢筋及钢材锈蚀、支护结构混凝土强度劣化(材料老化、腐蚀及结构性能劣化)、锚杆(锚索)性能劣化(腐蚀破坏、预应力损失、抗拔力-界面强度衰减)以及混凝土的碳化、氯离子侵蚀等;界面强度衰减)以及混凝土的碳化、氯离子侵蚀等;(3)如何界定既有支护结构的结构、构件的剩余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以及再利用程度?如何界定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工程 需要 基坑 支护 新问题 实践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