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性铺面介绍.doc
《透水性铺面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水性铺面介绍.doc(19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國家經濟、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及生活品質提升促使遊憩、觀光業蓬勃興盛,造成原本富含生態系之集水區遭受都市化侵入,因此集水區內地面大量增加不透水的建築物和道路面積,減少林地面積,包含濱溪林地和濕地,變更地面逕流網路,使得水文、溪流結構隨之改變,終致集水區內動植物生長棲地和生物多樣性產生惡化。依Honer(2000)文中提及當集水區內總不透水面積達10%以上,則溪流之生態系開始遭受傷害,同文中亦敘及以道路較建築物所佔不透水面積大,因此於集水區內舖面是否透水對生態系之影響十分重大。美日等工業發達國家深受雨水無法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資源之危害,如地層下陷,增加地表逕流及排水系統負荷等,而著手研究既能涵養地下
2、水又能改善生態系之透水性舖面,同樣國內集水區之舖面不論是人行步道或車道或停車場大部分仍鋪設不透水舖面如圖1、2。若能採用透水性舖面則可達到維護生態之效果。圖1 內湖內溝溪之不透水舖面 原圖放大下載圖2 圖2武陵農場之不透水舖面 原圖放大下載集水區內欲提高舖面涵養地下水,應由兩方面著手,一是增加地表水滲透量,另一是增加綠地面積,前者可藉由透水性舖面來達成,後者可使用塊狀或鏤空地磚,以非連續拼接方式形成舖面如圖3,使地表土既可滲水又可接觸空氣和陽光,以利用植物生長。國內都會區許多人行道、公園、廣場或停車場均可見此舖面如圖4、5。透水性舖面於國內尚屬欲開發階段,而鄰國日本於1975年此項道路技術方受
3、日本政府重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發展,至2000年僅東京都即已舖設面積達2700萬m2,因此將以參酌日本之模式為主,進行透水性舖面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養護及工料分析之研析。圖3 透水性舖面 原圖放大下載圖4 植草磚 原圖放大下載圖5 連鎖磚 原圖放大下載1-1 透水性舖面定義使雨水通過人工鋪築多孔性舖面,直接滲入路基,而具有使水還原於地下之性能。歷來路面構築皆以不透水路面結構為設計主要考量,而將雨水以表面排水方式,導入邊溝及下水道,即使滲漏,亦以地下排水設施如滲透器、滲透壕溝處理,但近年來為將雨水還原地下及維護生態系發展而採用透水性路面,此類路面係利用滲透和表面蒸發的方式處理路面中雨水。另外,
4、為提高交通安全,改善雨天路面打滑現象(hydroplaning)而使用多孔性面層之排水性路面,其底層即將雨水自側面排水,此路面無法將雨水還原地下。本章所討論之路面著重於至今國內較少研發之透水性路面,此三種路面之概念如圖6所示。圖6 瀝青混凝土路面,此三種路面之概念如圖(資料來源:廖文水,1997)原圖放大下載1-2 透水性舖面適用範圍因雨水通過路面直接滲入路基,會使路基土含水量增大而變軟。但據日本東京市建設局追蹤調查發現,路基土並沒有因為其含水量增高而有變軟的傾向,主要係此種路面均鋪築於人行道停車場及交通較少之車道,因此目前透水性路面適用對象為人行道停車場及輕交通量車道,相當於國內五、六級路之
5、縣鄉專用道路及社區道路,集水區內之道路一般車流量不高,故採用透水性舖面,應可承受交通荷重,但依”透水性鋪裝”(山海堂,1999)此文獻敘述日本正發展及測試重交通量之透水性舖面車道。1-3 透水性舖面效益透水性路面因具有將雨水滲透至地下,因而不會導致土壤中缺氧等現象,這現象會給植物的地下生長狀態帶來不良影響。更進一步說,工業發達區域工業用水一部份由地下水供給,過度地利用地下水不但會引起地面下沈,還會招致城市、河流、湖泊的枯竭,甚而導致海水入侵。再者,隨著都市化產生的污水流出量的大增,不但增加下水道等排水設施的負擔,特別是採用合流制下水道的城市,於雨天時的污水流量比晴天時的單位時間最大污水量大,致
6、使超過了污水處理能力,而直接流放至公共水域,造成水質的污染,綜合上述透水性路面效益如下列各點: 植物生物等地下生態改善,維持生態系成長 減少地表逕流,降低都市河川洪患 減輕排水管負擔及減少路面排水設施 減少公共水域的污染及降低噪音 地下水涵養,有助水資源永續經營 降低熱島效應,減少能源損耗 增大抗滑性能、改善步行條件 減輕因日光漫反射造成的目眩 1-4 透水性舖面類別透水性舖面對生態、環境及洪旱災,甚至對集水區、都會區之永續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致使此種舖面愈來愈受重視,目前較常用者如下:1. 多孔性瀝青混凝土舖面:多孔性瀝青混凝土係具有高孔隙之排水性材料,其發展最早開始於歐洲,1970年代
7、中期在歐洲地區大量使用,日本則是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潘昌林,2000)。多孔性瀝青混凝土主要的原理乃利用級配調整使粗細骨材間的孔隙率提高至20%左右,以使降於舖面上的水可由大量的孔隙迅速滲透。多孔性瀝青混凝土為提高瀝青韌性與強度,增加瀝青薄膜的厚度,以確保瀝青混凝土的耐久性,常須添加改質劑、纖維或石灰。2. 無細骨材混凝土(No-fines concrete)舖面:無細骨混凝土一般被定義為由均勻級配之粗骨材、微量或無細骨材、且無足量水泥漿之混凝土材料。藉由配比設計與製程控制其特性以達合適強度、高透水性、無析離等工程需求,主要作為無須壓密之回填材料或水工結構物,抗壓強度約在200psi(1.
8、5Mpa)至2000psi(14Mpa)之間(鄭瑞濱、潘昌林,2001),藉由粗骨材表面的一般水泥漿體,使之骨材表面接觸互相固結而發揮強度,同時形成多孔隙的結構體,因此具有相當大的透水性。其滲透係數隨含砂量而不同,一般均大於1.010-3cm/sec(潘昌林,2000),無細骨材混凝土為增加透水性而犧牲強度,因此無法承受太大的載重,一般使用於載重較小的區域,如人行道或行人廣場等。3. 塊狀或鏤空舖面:以非連續性拼接塊狀舖面,在舖面與舖面間有很大的間隙可填入砂土,舖面下採用透水性底層如無細骨材混凝土、砂土層,而鏤空的路面,如植草磚,則直接提供植被生長的環境,使得人車行走在上面,而不至於造成植被壞
9、死。1-5 使用限制一般透水性舖面強度低於傳統瀝青或水泥舖面,因此適用於人行道、停車場、廣場及輕交通量車道,除此之外,為考量透水成效,避免孔隙阻塞,舖面若舖築於集水區內應避免設於滲透係數低之土層、裸露地有大量鬆散砂土區、坡地陡區,因底層須水平,方能發揮儲水功能及地下水位較高和地表逕流受污染嚴重地區。綜合上述,欲全面推動透水性舖面前,可依據集水區之地形、地質、土壤滲透係數、地下水位高低和利用狀況以及無法設置透水性舖面區域,決定設置透水性舖面之適用區、準適用區及不適用區,將此資訊建置成檔,以供各界之應用,如圖7。圖7 透水性舖面之適用區、準適用區及不適用區(鈴木茂,2002)原圖放大下載1-6 舖
10、面結構設計(1) 設計原則及程序透水性路面結構設計與一般路面相同均需考量強度之外,尚須考慮路面透水性材料組成,另外依據日本經驗的情況雨量強度在50mm/hr累積雨量大時,而使雨水從路面溢流而下,則可進行排水設施之設計。依據透水性路面之效益及適用範圍,其結構設計所主要考慮條件如下,而設計程序如圖8所示: 人行道路面:具有排水性及足以保證行人舒適性之厚度。 車道及其他路面:考慮路基土壤之CBR值滲透速度及降雨量,設計出既能承受交通荷重應有厚度又能透水功能。 圖8 設計程序流程圖(摘自:日本道路建設協會,1979)原圖放大下載(2) 舖面各層說明透水性舖面系在土路基上,從下向上依序為過濾層、基層及底
11、層構成。不採用一般路面之瀝青透層及黏層,以免阻礙雨水滲透,路面各層如圖9所示。其中過濾層在雨水向路基土滲透時,具有過濾的作用,且能防止路基土壤侵入底層或基層。路面橫斷面坡度之決定應考慮:? 路面厚度不足應付所推估雨量時,藉助該坡度排除路面的水;? 便與其他路面銜接;? 人行道則考慮用路行人之舒適性,因此建議人行道之橫斷坡度為13,而車道之橫斷坡度為23。圖9 透水性舖面示意圖 原圖放大下載(3) 設計因子透水性路面之結構設計因子包含路基土壤之設計CBR滲透係數、交通量及降雨量,分別說明如下: 路基土壤之設計CBRCBR為路基土壤或路面粒料之承載力與一種標準優良級配碎石承載力之百分比,即為求得路
12、基之設計CBR需要從路基採得土樣並進行CBR試驗,採樣方法及CBR試驗,可參考方恩緒等(1980)所著之公路工程。設計CBR可由下列式子(菊川 滋等,1995;潘昌林,2000)求得設計CBR=各地點的CBR平均值d2/(CBR最大值CBR最小值)表1 設計CBR的計算係數d2值表 交通量透水性路面因適用於人行道及輕交通量道路為主,因此路面結構設計以相當於縣鄉道之簡易式路面結構進行交通量分析,因此類道路設計壽命不及一般公路,以採用5年即可,依日本道路建設協會(1979)建議將5年後大型車每日單向交通量多寡而劃分為兩類如下:表2 交通量的劃分依據設計CBR和交通量分類則可依下式求得路面總厚度,並
13、作成表3以便應用其中,P為設計輪荷重,交通劃分為1,P=0.7噸,劃分為2,P=1.4噸。表3 設計CBR和路面總厚度的相互關係表 原表放大(摘自:日本道路建設協會,1979) 美國瀝青學會AI IS-181,設計低交通量路面考慮因素為路基土壤強度及交通量等兩種主要因素為主,將低交通量分為I-III級如表4,同時依路基土壤良劣與交通量等級建議各層厚度如表5。表4 AI IS-181交通量級別表 原表放大表5 瀝青混凝土與基底層級配料設計表 原表放大*碎石級料厚度最少要用150mm,超過150mm時,其餘厚度可用礫石級配料。*建議採用最少之鋪築厚度。表6 AIIS-181路基土壤分級表 原表放大
14、(摘自:吳學禮,1996) 2、施工後土質改善及土層厚度維護之BMP經由風化、生物分解等過程而自然形成之土壤層與其上之植被,提供相當重要之暴雨功能,例如入滲、自淨、水循環,以及補注等。而人類在土地開發利用時,往往將上述重要機制破壞殆盡而不自知。即便注意到表土之維護,往往也僅止於淺層植土或養植簡單的草皮。這樣的修復,不僅無法恢復天然土壤於植被原有所能提供的功能,反而因人工的刻意規劃地貌,必須施用大量除蟲劑、肥料等。更甚者,還可能招致人為的廢棄物、垃圾、寵物排泄物等污染。而人類於高度開發區所進行的種種活動,亦往往伴隨產生各類化學污染物。因此,如何與開發或施工後,有效改善土壤品質與植被狀況,以使提供
15、近似於原有的暴雨處理機制,應為有關單位所重視。應用條件與限制: 建立基本土質與厚度並不等同於天然土壤與原生植被之維護、保存。有效運用此種BMP,能改善暴雨逕流雨水直的現地管理。 土壤中的有機物質能從堆肥、分解木質物、生物性固體,或森林腐植質等處獲得。因此,施作此種BMP時所選用的材料,應以符合地表植被所需為原則,而非單純敷以過量的細土。 設計重點: 壤土保留:森林中腐爛的葉堆(或腐植質)以及天然表土應盡量保留下來。若因施工需求不得不移除這些壤土,則應設法將其移植至另一適當區域中。 土質:施工過程中,某些區塊雖然未被不透水舖面所覆蓋,但可能為配合水利設施、工程性的邊坡堆填等而有所改變,在此情況下
16、,應於施工結束後,確認下列事項: a) 保持或改善水分入滲率或土壤的吸水率,使其盡量接近原有之狀況,尤其在施工過程中腐植質與表土遭移除者,應儘速改善該地之含水能力與入滲功能。b) 表土組成中應能保持10的有機物(乾重),pH值則應維持在68之間或與被干擾前相近似(是其原為鹼性土或酸性土)。而表土層厚度增應至少維持在20公分以上(除非因植物根部之分佈而未達此標準)。表土層下方之次土層,則應維持至少10公分厚。 若從他處移進新表土,則其粗細應能達25濾過200號篩網。 新植土成分、組成應能達到原有植生之生長需求。 3、維護原生植被之BMP原生植被所能保存之面積越廣,越能減低開發行為對於暴雨逕流的負
17、面影響。因此,基於維護或加強現存林地之生長,或是保育溼地、水系廊道之目的,開發地中至少65的面積應用以進行此種BMP。應用條件與限制: 台灣屬多山地形,當沿海地區人口過度膨脹後,只得向丘陵地拓展。因此,於中、上游集水區中,大多數的開發行為,往往直接危及林地之存在或生長。尤其在山陡多災的情況下,對於不得不進行之開發工程,無論土地所有人、政府有關單位、規劃設計公司、施工單位等等,應都有責任與義務盡力保留各式植被,並應有這般體認。新生林地需耗費2030年時間,方有可能再次提供被干擾前所能發揮之水資源涵養功能,對於這樣長時間所耗費的無形的成本,不可不慎。 每0.4公頃的工程現地中,若能維持65以上的原
18、生植被,則能應用他種BMP,而無須逕流處理型或逕流控制類之BMP。 設計重點: 劃定為保存植生之用地,便應盡可能避免伐除其間之林地,並確實保留其間之溼地(或水、土交界間帶)、溪流廊道(或緩衝帶)。 保留區可畫設於獨立之大區塊中。 保留區盡可能位於開發用地之下坡處,以善用其中所蘊含之腐植質、原生表土、植被等組成,達到逕流濾過、入滲、水源涵養等功能。 保留區應清楚標示於開發工程用之地圖上,以避免施工過程中不必要之失誤。 4、較佳現地設計BMP基礎水理關係以及暴雨管理概念充分應用於現地設計過程中,其優點包括: 與自然地形更為契合 強化水文循環 更有效維持景致所能提供之愉悅性 較為經濟 事實上,許多設
19、計細節之改善,都能有助於以最少之干擾,從事最經濟的開發,並達到最理想之土地利用率,對於暴雨水質之控制,具有良好之效益。此種BMP之設計重點如下: 界定開發圈與保護區:敷地計畫的第一步應是界定開發圈。所謂界定開發圈,乃是透過劃定保護區、自然與人工構造物間之緩和區,以及依據其他當地法規規範所產生之敷地特徵後,自然剩餘得到之空間,即成為可開發圈。其中,必須保留、保護之敷地特徵包括目標植被、陡坡、侵蝕區、河濱帶,甚或溼地等。而透過這樣的思維方式,並有有效簡約開發圈、減低環境衝擊、降低施工成本、維護活的地貌特徵等優點。 減少不透水層與暴雨匯集系統之連結:不透水層與暴雨匯集系統之直接連結,是造成非點源污染
20、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透水性之傳統溝渠,亦是所謂直接連結型之不透水層之一。直接座落於暴雨匯集系統之中的停車場、道路、建築物等人工設施之表面,一經暴雨沖刷,便將所有污染物質直接帶入逕流之中。即使不座落其中,但因傳統水泥化之排水溝渠並不具有任何濾過、除污、入滲之功能,致使污染物質亦能直接排入水體中。因此,於規劃設計之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不透水層與逕流匯集系統間之介面設計。 提高可透性:即使在可開發圈中,亦應盡量使用透水性舖面建材,減少不透水層面積比。透水層面積比之提升,有賴於各式各樣的小策略,而這些小策略皆能從計畫中的任何一個細節反應出來。 避免過寬之道路:與其他設計相較之下,交通設施設計的良莠對於水
21、質有著極為顯著的影響。尤其計畫區中不透水層之面積,往往有6070來自於交通運輸設施,而且極為容易貫穿或接連暴雨逕流水文系統。因此,此種大面積、不透水性,又直接接連逕流匯集系統,外加上交通工具所排放之污染物,使得交通網絡成為住宅區中污染水質之頭號殺手。過去街道的設計標準,多半考量其之穩定性、連結效率、安全性等,少有兼顧環境保育之需求。近年來台灣鼓吹善用透水性舖面之輿情漸增,若能同時改變過去道路設計之思維,必能有效降低其對於水質之衝擊。 善用自然水文系統:一般工程規劃設計以及集水區土地開發過程,對於水文系統的觀感往往是負面多過於正面。因為水文系統常使人聯想到限制開發,為避開法規所規範之保護限制,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透水性 铺面 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