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管理”.ppt
《隧道施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施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管理”.ppt(96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管理”谈三个问题1、动态管理的基本概念2、实现动态管理的基本条件3、量测技术的几个问题 一、动态管理的概念 “动态管理”的概念,很早就已经出现了,过去我们在隧道施工中,也提“动态管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如获取信息手段发展的迟缓、信息传输系统的不完善以及隧道施工环境和管理体制的限制等等原因,并没有实现,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管理”。但最近一段时期,由于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各种获取信息手段和方法的迅速发展,给真正实现隧道的“动态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谈到动态管理,就必须了解和认识“动态”的概念和意义。所谓“动态”是指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力学状态
2、,在施工过程中,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动态管理就是要根据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设计和施工过程的管理。因此,了解和认识隧道开挖后围岩围岩和支护结构力学状态的变化,是实施动态管理的基础,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谈到设计和施工的动态管理。这是我要谈的第一个问题。n 既然,动态管理就是要根据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设计和施工过程的管理。n 那么,围岩和支护构件的动态是什么?,其动态又是如何变化的?大家知道,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其直接的表现,就是位移状态的变化。n 那么,应力状态是如何变化的?,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隧道开挖后的应力状态的变化隧道开挖后的应力状态的变化
3、 从工程结构的角度看,隧道开挖后的应力状态的变化与施工过程或者说是一定的力学过程,密切相关。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作如下表达。n 与之相适应的力学过程如下n简单地说,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力学状态的变化过程。隧道施工也就是一个应力释放与应力应力释放与应力控制的过程控制的过程。应力释放到什么程度?,是可以通过一定的人为的干涉手段(支护)加以控制的。因此,施工过程就是施工过程就是利用和控制围岩动利用和控制围岩动态变形(应力)的态变形(应力)的过程过程。认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n与应力状态相对应,隧道开挖后的位移动态可用下图表示。其中一个是二维的,一个是三维的。开挖后位移的二维显示开挖后位移的三维显示n 由图
4、可知,隧道开挖后隧道的变形可分为n 1、掌子面前方的先行位移;掌子面前方的先行位移;n 2、掌子面位移;掌子面位移;n 3、掌子面后方的位移、掌子面后方的位移三种。n 这三种位移是同时产生的,而且也是“动态”的。所谓动态管理实质上就是对这三种位移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的控制管理。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支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抑制这些位移的发展,也就是抑制由这些位移引起的围岩松弛。因此,对设计、施工来说就是要搞清楚这三种位移(变形)的产生条件和发展规律,并通过什么手段来控制其发展。掌子面前方的先行位移n 掌子面前方的位移,是随开挖与掌子面位移、掌子面后方位移,同时出现的,在实际量测中,这部分的位移过去是
5、量测不到的,大多数是通过掌子面后方位移的反分析求出的。n 此部分位移的量值和范围对采用什么样的控制措施至关重要。实际上如果控制掌子面前方的先行位移,就可以大大缓解掌子面位移和掌子面后方位移的发展。因此,意大利法,在确保大断面开挖的前提下,直接用长掌子面锚杆补强掌子面前方的围岩,取得了良好的控制围岩围岩的效果。掌子面位移n 掌子面位移如图所示,是指掌子面挤出位移。实际上能够控制掌子面前方的先行位移,同时也就控制了掌子面的挤出位移。n 掌子面前方先行位移和掌子面挤出位移,直接影响到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可惜的是,我们过去一直是以掌子面后方位移,来谈围岩的稳定性,这显然是不充分的。掌子面后方位移n 这是
6、我们目前位移量测的主要内容。在没有解决掌子面前方先行位移和掌子面挤出位移的量测技术的前提下,我们只能用量测掌子面后方位移的方法,来推测掌子面前方先行位移。或者是事先设定掌子面先行位移的量值,如设定为全位移的2030,求出全位移。n n 上述的分析,对地表面下沉也是同样。n 由于地表面下沉的量测,可以从地表面进行,因此就能够获得掌子面前方先行位移和掌子面后方位移的量测结果。n 在浅埋隧道中以及软弱破碎的围岩中,采用台阶法施工时,日本在新的“指南”中,增加了拱脚下沉的量测。我们在类似施工条件下,也发现拱脚下沉量测的重要性。因为拱脚下沉、拱顶下沉与地表面下沉三者是直接相关的,是判定隧道是否发生整体下
7、沉的重要数据。这也是隧道开挖后的一个重要的位移动态。n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位移量测主要针对掌子面后方的位移,从掌握隧道开挖后的位移动态来说,是不充分的,也是不完善的。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二、动态管理必须具备的条件二、动态管理必须具备的条件n实现动态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能够充分表现隧道开挖后围岩和支护构件动态的“动态数据”;其次是获得这些“数据”的可靠“方法”。这2个条件缺一不可。n这里所谓的数据,主要是反映围岩和支护构件的位移和应力、应变等数据。而获得这些数据的方法,就是观察、量测、试验和前方围岩的探查方法。n在具备“数据”和“方法”的前提条件下,就是如何处理数据,“整理数据”、
8、“分析数据”、“评价数据”,进而“利用数据”的问题,这就需要解决以下2个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动态管理”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必须解决的2个问题:设计、施工、决策一体化设计、施工、决策一体化,这是体制问题;管理技术的电子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电子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这是技术问题。从我们目前的管理体制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管理,可能是一句空话,也就是说与一些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从技术方面看,迅速地组织力量,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数字化的设计、施工、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当前隧道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例如,意大利在修建长Vaglia 隧道中,采用了ADECO-RS(An
9、alysis of Controlled Deformation in Rocks and Soils)系统进行隧道的设计和施工。该系统是一个控制岩土变形的系统,对该隧道的围岩从调查阶段的地质调查信息,来正确地掌握地质条件的变化,在设计阶段则根据地质条件的工程划分级别,给出基准,最后根据开挖时发生的应力、应变的特性给出适合地质条件的施工方法和支护结构。而其中的开挖后的应力、应变数据(情报)是通过观察、量测方法取得的。最近日本建设省对动态管理系统,给出的定义是:在工程建设的调查、设计、施工、维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以施工为重点,利用在各过程中获得的与施工有关的电子情报和从各种作业中获得的电子情报,
10、根据使用机械和电子仪器、量测仪器的组合加以连动控制或实现电子网络的一元化施工管理,以提高整个施工的生产性。这是一个立足于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建设工程生产管理系统。它监控了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全过程。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日本的一些会社,都在开发“动态管理”的应用系统。例如佐藤工业(株)开发的“SIT系统”,是一个 把洞内的量测数据、测量数据、机械和运输车辆的运行数据、通信数据等情报信号,用单一的通信线路进行传输,实现洞内施工的一元化管理。西松建设(株)也开发了“隧道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是由情报化施工、设计支援和质量管理、隧道形状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其中情报化系统是由TSP(弹性波探查)、DR
11、ISS(钻孔探查)、TDEM(电磁探查)三个掌子面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组合而成。设计支援系统则由过去的施工实绩和支护模式、辅助工法等构成。同样地,在TBM 的掘进管理中也开发了类似的系统。总之,欧洲、日本等国已纷纷开始隧道工程动态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研制,有的已开始产业化应用。对促进产业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风险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已经开发的系统看,一个能够收集传输信息、分析评价决策以及实施作业的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1)信息收集和通信子系统信息收集和通信子系统;2)信息整理、分析和评价子系统信息整理、分析和评价子系统;3)决策及实施子系统决策及实施子系统;这几个子系统,有
12、机地构成了一个用电子网络联系在一起的大系统。该系统的概念图示于图2。隧道工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收集、通信子系统分析、评价子系统决策、实施子系统施工管理系统信息收集项目声音图像量测数据文字图表控制数据信息范围固定时间移动体间固定移动体间隧道外部 目的信息化设计、施工、管理的监从目前已经开发的系统看,一个能够收集传输信息、分析评价决策以及实施作业的系统。系统输出文字图表决策(设计施工的效率化合理化)质量、进度、造价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框图a、信息收集、通信子系统 信息形式及内容:应包括隧道设计、施工文件、竣工文件及各种图表、超前地质预报、施工监控量测、掌子面地质素描、地下水及掌子面涌水量、施工管理
13、(质量、进度、材料消耗、成本核算等)、工程实验及试验、运营过程的病害监控及整治等信息。信息采集尽可能采用信息技术,如数码相机、自动采集等,以便能够及时可靠地、原样地传递到计算机中。信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声音、图像、数据、文字、图表等。应以最简洁、方便计算机处理的形式表示。b、分析、评价子系统 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做出评价的系统。重点在:超前地质预报信息的分析和评价;量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价;设计变更的分析和评价;施工管理数据的分析和评价;隧道病害监控数据的分析和评价等。c、决策、实施子系统 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并予以实施的系统。此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要采用专家系统
14、的方法编制。系统的实施部分应包括:设计反馈系统设计反馈系统和施工反馈系统施工反馈系统2部分。前者是把决策建议,反馈到设计中的系统。而后者则是根据决策建议,反馈到施工中实施的系统。因为有的需要设计后,才能实施的,有的可以直接反馈到施工中实施的。这2种情况应分别予以考虑。d、观察、量测信息数据库 上述子系统都与一个完善的观察、量测数据库直接相关。这是对观察、量测数据进行与相关因素统计分析的基础素材。因为这些素材,基本上反映了隧道开挖后的围岩与支护结构力学动态变化的规律,也是实现动态管理的基本条件。三、关于量测技术的几个问题1)量测对象及其与围岩动态的关系;2)掌子面观察的重要性3)位移量测中的注意
15、事项4)注意已施工区间的量测和数据管理;5)加强辅助工法中的量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6)加强量测数据的统计分析7)建立重要工程的长期观察和量测的必要性。一、量测对象及其与围岩动态的关系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以及隧道使用过程中,量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作业。这里所说的量测包括量测,也包括观察和试验。应该说,观察、量测、试验是一体的。由观察、量测和试验获得的定性的、定量的数据,可以互相补充、互相验证,因此,三者是缺一不可。其次观察、量测和试验的对象,也是一致的。观察、量测和试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有关围岩和支护稳定性的观察、量测 2、有关围岩物性的调查、试验 3、有关围岩和支护动态的量测 4、其它 表1
16、是日本2006年版山岭隧道技术规范要求的以围岩和支护为对象的主要观察、量测项目。分类观察、量测项目位置对象的事项结果的利用量测类型有关围岩和支护稳定性的观察、量测观察调查洞内开挖面的围岩及已施工区间的支护、衬砌、涌水状况开挖面稳定性的判断围岩级别的再评价位移状况和位移动态相关性的研究今后围岩、地下水状况的推定使用时的维修管理A洞外地表面状态开挖影响范围的研究周边围岩稳定性的研究A、B有关围岩物性的 调 查、试验围岩试件试验及原位置调查、试验洞内围岩试件试验:作为构成围岩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围岩级别的再评价变形特性、强度特性的研究掌子面前方的地质预测变形特性、强度特性的研究B洞内原位置调查、试验:
17、作为围岩的物性、工程性质围岩条件的详细确认围岩级别的再评价掌子面前方的地质预测变形特性、强度特性的研究B有关围岩和支护动态的观察和量测净空位移测定洞内 璧面间距离变化各测定的位移周边围岩稳定性的研究支护构件效果的研究衬砌浇筑时期的研究A拱顶下沉测定洞内 拱顶、侧壁的下沉拱顶周边围岩稳定性的研究A脚部下沉脚部下沉测测定定洞内洞内 支支护护脚部的下沉脚部的下沉脚部承脚部承载载力的研究力的研究A底鼓测定洞内 底鼓状况仰拱部围岩稳定性的研究B地中位移测定洞内 周边围岩的径向位移松弛区域的掌握锚杆长度的研究B洞外 周边围岩的地中下沉周边围岩的地中水平位移开挖前围岩动态的研究围岩的三维动态的掌握掌子面前方
18、及周边围岩稳定性的研究B地表面下沉测定 洞内 下沉滑坡开挖影响范围的研究掌子面前方围岩稳定性的研究滑坡状况的监视A、B有关支护功能的量测锚杆轴力测定洞内锚杆发生的轴力锚杆长度、根数、位置、锚固方法等的研究B喷混凝土应力测定洞内喷混凝土的应力作用荷载喷混凝土厚度、强度的研究喷混凝土与钢支撑荷载分担的研究B钢支撑应力测定洞内钢支撑的应力、内力钢支撑的规格、间距的研究喷混凝土与钢支撑荷载分担的研究B衬砌应力测定洞内衬砌混凝土的应力钢筋应力衬砌稳定性的研究衬砌浇筑时期、设计的研究衬砌动态的监视与管理B衬砌位移测定洞内璧面间距离变化个测定的位移衬砌稳定性的研究B其它周边结构物位移测定洞外结构物下沉结构物
19、倾斜爆破时的振动对结构物的影响B地下水位测定洞内洞外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地下水对策的研究复水状况的评价作用在衬砌上外水压的评价Bn日本道路协会2009年改订的“公路隧道观察、量测指南”,规定的主要观察、量测项目及其内容如下。其特点之一,是把掌子面前方围岩的探查,列于观察、量测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谓的地质超前预测和预报。因此日本从2009年开始,隧道观察、量测的内容就包括观察、量测、试验及围岩前方探查四部分内容。这一点,对我们应该有所启发。n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用这四方面的数据或情报,来管理施工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动态管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动态管理是不全面的量测项目量测目的量测类型洞内
20、观察调查掌子面自稳性、毛开挖工作面稳定性掌握岩质、断层破碎带、褶皱构造、变质带等的性质掌握喷混凝土等支护构件的变异状况对围岩分级的再评价A1原位置调查、试验洞内弹性波测定对围岩分级的再评价松弛区域地层的裂隙、变质程度掌握岩层的强度等B1钻孔调查掌握岩质、断层破碎带、褶皱构造、变质带、瓦斯等的性质采取围岩试验用试件利用钻孔的调查掌握地基承载力(标准贯入试验)、水压、渗透系数(涌水压试验)、变形系数(孔内水平加载试验)等岩层直剪试验掌握围岩的初期抗剪强度、残余强度及变形系数千斤顶试验掌握变形系数、地层反力系数点荷载试验点荷载强度注2)施密特锤试验施密特锤反弹值注2)针贯入度试验针贯入值围岩试件试验
21、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掌握单轴抗压强度、静弹性系数、静波松比B2超声波传播速度测定掌握P波速度、S波速度、动弹性系数、动波松比单位体积重量试验掌握单位体积重量、含水比吸水率试验掌握吸水率压裂拉伸试验掌握压裂拉伸强度蠕变试验掌握蠕变常数粒度分析试验土砂围岩的场合,作为判断掌子面稳定性的资料泥岩、温泉余土等场合,作为判断膨胀性的资料浸水崩解度试验软岩场合,作为判断对水的稳定性的资料三轴压缩试验掌握粘着力、内摩擦角及残余强度X线回析试验判定粘土矿物的种类(有无膨胀性粘土)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推定粘土矿物的含有量量测拱顶下沉测定监视隧道拱顶的绝对下沉量,了解断面的变形状态,判断隧道拱顶的稳定性A净空位移
22、测定根据位移值、位移速度、位移收敛状况、断面变形状态等判断隧道周边围岩的稳定性、支护结构的设计施工的妥当与否以及衬砌的施设时间A地表下沉测定在洞口段和埋深小的区间,测定隧道纵向的地表下沉,评价隧道开挖对地表面的影响和隧道的稳定性A3)洞内地中位移测定了解隧道周边的松弛区域和位移值,判断锚杆长度、设计施工妥当与否B锚杆轴力测定根据锚杆的应变,计算锚杆轴力,确认其效果,判断锚杆长度、直径是否合适喷混凝土应力测定根据作用在喷混凝土背后的土压、喷混凝土应力,确认其支护效果,判断是否增喷混凝土等B5)地表、地中的位移测定判断隧道开挖对地表的影响和防止下沉对策的效果。推定隧道周边的松弛区域B钢支撑应力测定
23、根据钢支撑应力,判断钢支撑的大小、间距是否合适。并推定作用在钢支撑上的土压大小、方向侧压系数衬砌应力测定确认二次衬砌的稳定性、双设隧道有无相互干扰底鼓测定判断仰拱的必要性和效果AE测定评价岩爆现象发生的危险度锚杆拉拔试验确认锚杆的锚固效果,根据拉拔承载力选定合适的锚杆锚固方式及锚杆类型注6)4前方探查洞内弹性波探查掌握掌子面前方的断层、破碎带等的位置和宽度钻孔检层法计算钻孔速度和钻孔能量,掌握围岩状况比较好地掌握断层、破碎带等的位置和宽度探孔简易地掌握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状况和地下水状况n从上表可以看出:进行动态管理离不开有关围岩、支护构件等的“数据”或“情报”。这些数据和情报主要是由观察、量测与
24、试验三方面获得的。也就是说,观察、量测与试验是一体的。其中,特别是有关围岩物性的试验,我们极为忽视。我们重视量测,但忽视观察与试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观察、量测项目的选定,应综合考虑以下条件选定:1、围岩条件及划分,如硬岩、软岩、土砂围岩、膨胀性围岩等;2、围岩的状况:如硬岩要考虑裂隙多少,也没有夹粘土,是否破碎等;3、围岩强度应力比:4、掌子面的稳定性;5、可能产生的土压性质等。下表列出各种围岩条件的观察、量测项目选定的基本要求。观察、量测项目的选定围岩条件及划分着重点观察、量测项目观察调查净空位移测定拱顶下沉测定脚脚部部下下沉沉测测定定底鼓测定围岩试件试验原位置调查试验地表面位移测定地
25、中位移测定锚杆轴力测定喷混凝土应力测定钢支撑应力测定衬砌应力测定硬岩裂隙少岩块掉落 裂隙多,但没有夹粘土岩块掉落松弛土压 裂隙多、破碎岩块掉落松弛土压、真土压掌子面稳定性 软岩围岩强度应力比大岩块掉落 围岩强度应力比小松弛土压真土压 围岩强度应力比显著小松弛土压真土压掌子面稳定性 土砂围岩松弛土压掌子面稳定性 膨胀性围岩松弛土压真土压 有关围岩强度应力比的概念n 围岩强度应力比评价地质(围岩)条件的重要指标n 隧道设计中如何评价隧道所处围岩条件,它对结构设计究竟具有什么影响是一个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采用的方法是用上述两个因素的比值,即:“围岩强度应力比围岩强度应力比”这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施工 实现 真正 意义 动态 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