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方案经专家论证.pdf
《基坑监测方案经专家论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方案经专家论证.pdf(42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苏地苏地 2019-WG-302019-WG-30号地块号地块基坑监测基坑监测方案方案编制人:编制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批准人:苏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苏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年年月月日日1目录目录1.监测技术方案监测技术方案.31 1.1 1工程概况工程概况.31 1.2 2岩土工程条件及周边环境概况岩土工程条件及周边环境概况.61 1.3 3监测目的监测目的.111 1.4 4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121.4.1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121.4.2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原则.131 1.5 5监测范围及内容监测范围及内容.141 1.
2、6 6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151.6.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151.6.2 围护桩顶沉降监测.161.6.3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工程桩水平位移监测.191.6.4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211.6.5 地下水位监测.241.6.6 周边管线竖向位移监测.271.6.7 立柱物沉降监测.281.6.8 支撑轴力监测.291.6.9 地表沉降监测.311.6.10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331.6.11 巡视.341 1.7 7监测技术要求监测技术要求.351.7.1 技术要求.351.7.2 监测频率.351.7.3 监测参考报警值.362监测仪器设备及
3、人员组织监测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372 2.1 1监测仪器设备监测仪器设备.372 2.2 2监测技术人员监测技术人员.383成果资料成果资料.393 3.1 1当日报表内容当日报表内容.393 3.2 2阶段性监测报告内容阶段性监测报告内容.393 3.3 3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内容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内容.394安全与文明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405应急方案应急方案.405 5.1 1应急启动应急启动.405 5.2 2应急措施应急措施.416特别补充特别补充.416 6.1 1工期进度保证措施工期进度保证措施.416 6.2 2质量保证措施质量保证措施.416 6.3 3测点损坏补救措施测
4、点损坏补救措施.427 附图附图.4221.监测技术方案监测技术方案1.11.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本工程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澄波路东、富元路南。本工程基周长约为 650m,总面积约 1.6 万 m2,根据基坑周边自然地面标高及地下室结构,地下一层部分基坑实际开挖深度 4.75m4.95m,地下两层部分基坑实际开挖深度 8.55m。本工程基坑地下一层采用钢板桩悬臂、钢板桩+斜抛撑、SMW工法桩悬臂、SMW工法桩+斜抛撑等支护形式,地下二层采用钻孔桩+抛撑、钻孔桩+水平砼支撑等支护形式,高低差位置采用PCMW工法桩悬臂支护形式。本基坑监测等级为二级1-1剖面32-2
5、剖面3-3剖面45-5剖面6-6剖面5一层与二层交接处1.21.2 岩土工程条件及周边环境概况岩土工程条件及周边环境概况1 1.2 2.1 1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第1 层素填土,灰灰黄色,以粘性土为主,含大量植物根茎及腐殖质,局部含较多碎石、砖块等建筑垃圾,层厚在 0.90m6.70m 之间,平均层厚约为 2.46m,土质松散、不均匀。据调查,填土一般区域原建筑物修建或拆除时期场地平整而成,堆土方式为机械推填,或由人类活动自然堆积而成,形成时间大于 10 年。第2 层浜底淤泥,灰黑色,含有机质及腐殖质,局部夹零星淤泥及泥炭质。层厚在 0.20m5.40m 之间,平均层厚约为
6、 1.98m,土质极为软弱,主要分布在场地内暗浜区域。第1 层粘土,灰黄褐黄色,含铁锰质结核,具灰色条纹。可塑硬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土质均匀。层顶标高在 1.88m-3.85m 之间,层厚在 1.00m6.20m 之间,平均厚度为 4.28m,场地内在第层较厚区域该层较薄或缺失。6第2 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含氧化铁斑点,局部夹粉土薄层。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土质尚均匀。层顶标高在-2.47m-6.29m 之间,层厚在 1.40m6.90m 之间,平均厚度为 3.99m,场地内分布稳定。第层砂质粉土夹粉砂,深灰色,含云母碎屑,局部以石英、长石等颗粒为主,局部夹薄层粘性土。很湿湿,中密状态,中等压
7、缩性,土质尚均匀。层顶标高在-6.25m-10.49m 之间,层厚在 0.60m9.40m 之间,平均厚度为 4.00m,场地内南侧该层局部缺失。第层粉质粘土夹粘质粉土,深灰色,含云母、有机质,局部夹较多薄层粉土。软塑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土质欠均匀。层顶标高在-8.31m-17.02m 之间,层厚在 2.20m16.60m 之间,平均厚度为 7.47m,场地内分布稳定。由于第层中局部夹粘质粉土,故分出第夹层。第夹层粘质粉土,深灰色,含云母碎屑,局部夹粘性土薄层。很湿湿,中密状态,中等压缩性,土质欠均匀。层顶标高在-11.72m-20.81m 之间,层厚在 1.10m8.20m 之间,平均厚度
8、为 3.82m,场地内局部分布。1 1.2 2.2 2地下水地下水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潜水及承压水。(1)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填土中,导水性及富水性较差,受大气降水入渗和部分侧向迳流补给,以地面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本次勘探期间测得钻孔内潜水初见水位埋深一般在0.70m2.00m 之间,稳定水位埋深一般在0.60m1.90m 之间,相应标高一般在1.35m1.53m 之间,平均标高为1.40m。(2)拟建场地浅部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浅部第层砂质粉土夹粉砂,补给来源为地下迳流补给,排泄方式以地下迳流及人工抽吸为主。本次勘探在拟建地下车库范围内针对第层布置2 个承压水水位观测孔(编号为S1、S2),
9、测得微承压水头埋深在自然地面以下分别约1.90m、2.30m,相应标高均约为0.65m。拟建场地深部承压水主要赋存于深部第1 层砂质粉土、第2 层粘质粉土夹粉质粘土、第 1 层砂质粉土夹粉砂中。承压含水层主要补给来源为浅部地下水的垂直入渗及地下水的侧向迳流,以地下水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深部承压水层位埋深较深,对本工程基础开挖无影响。1 1.2 2.3 3周边环境概况周边环境概况7(1)西侧拟建场地西侧为澄波路,拟建地库边线距用地红线最近约 5.1m。该侧有两排围挡,一排为广告牌围挡,位于道路边,另一排为砖墙,位于用地红线上。两排围挡之间为绿化带,绿化带内有一排电杆,为 10kV 富阳线,电
10、缆线高约 15m。电杆距离拟建地库边线约 7.0m。图 2 场地西侧澄波路及广告牌围挡图 3 场地西侧砖墙围挡及电杆(2)北侧8拟建场地北侧为富元路,拟建地库边线距用地红线约 8.5m。该侧有两排围挡,一排为广告牌围挡,位于道路边,另一排为砖墙围挡,位于红线内。两排围挡之间有一排电杆,为 35kV 富元线。电杆距离拟建地库边线约 5.3m。图 4 场地北侧富元路图 5 场地北侧两排围挡及电杆(3)西北角场地西北角为已建售楼处及示范区,售楼处距拟建地库边线约 12m。9图 6 场地西北角已建售楼处及示范区(4)东侧场地东侧拟建地库边线距用地红线约 5.1m,该侧围挡位于用地红线外侧,距离拟建地库
11、边线约 11.1m。该侧现状河道距离拟建地库边线最近约 22.2m。图 7 场地东侧现状10图 8 场地东侧河道(5)南侧场地南侧拟建地库边线距用地红线约 5.6m。红线外为规划道路,现状为北地块、南地块间施工道路,为两地块主要施工通道。图 9 场地南侧施工道路1.31.3 监测目的监测目的11通过监测可获得基坑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和沉降、支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等参数,并结合周边建筑物沉降情况进行基坑每周安全性分析,将其成果及时提供给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做到信息化施工,保证工程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减少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路面及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将施工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12、同时,积极配合业主进行与本工程有关的科研、监测、测试工作。通过对该工程监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监视分析工程施工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2)掌握支护体系的受力和变形状态,并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价;(3)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沉降等监测项目预先进行估算和研究,并对附近的地下管线等可能受到影响的程度作出评估和提出处理方案,确保它们在施工过程中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4)通过现场监测信息反馈和施工中的地质调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优化施工工艺,达到工程优质、安全施工、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13、,并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5)通过信息反馈进行安全预测及设计优化,在加强安全控制的同时减少投资,使工程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从更大程度上加强业主的风险控制。1.41.4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1.4.11.4.1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编制本监测技术方案的依据如下:(1)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1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工程测量规范(国家标准)(GB500262007);(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
14、0-2012);(6)业主提供相关图纸及资料。121.4.21.4.2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原则监测技术方案编制原则编制本监测技术方案依据如下原则:1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1)响应甲方要求,在施工监测基础上,将监测所设计的监测项目及施工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四维空间,监测项目的测试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验证;(2)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同时为了维护监测数据的权威性、有效性及可靠性,外观监测精度将高于施工监测精度;(3 3)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2 2、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1)采用比较完善的监
15、测手段和方法;(2)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3 3)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 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与设计相结合原则(1)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2)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3 3)依据设计计算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的报警值。4 4、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1)对结构体敏感区域,以及围护体、支撑结构中应力集中区域增加监测项目和测点,进行重点监测;(2)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
16、或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3 3)除重点监控部位增设测点外,其它区域以点带面为原则,均匀布设监测点。5 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与施工相结合原则(1)根据实际施工工艺流程,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2)结合施工工艺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及监测手段,尽量减少对施工的干扰和质量的影响;(3)根据施工工况、安全性态与进度情况,合理调整测试时间和测试频率。136 6、经济合理性原则、经济合理性原则(1)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2)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择优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或进口监测元件和仪器设备;(3)在确保全面、安全的
17、前提下,充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相关性,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监测成本;(4)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1.51.5 监测范围及内容监测范围及内容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工程按以下要求进行:1、以该工程基坑施工区域周围 2 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2、基坑周边 2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地面沉降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和周边环境受基坑影响变形趋势。故环基坑周围垂直基坑走向要布设若干组地表沉降监测点;3、设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
18、能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4、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5、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满足现场施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为保证市政管网的安全运营,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减小其受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中将加强进行周边管线及建筑物监测,以便有关部门及时汇总分析监测数据,进行预测,指导各项施工措施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施工。工程以基坑围护施工和开挖施工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应根据施工工况,适当加密监测频率。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本次监测设置如下内容:(一)基坑围
19、护结构体系监测1.桩顶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3.坑外水位监测4.支撑内力监测5.立柱沉降/隆起观测6.工程桩水平位移监测(二)周边环境监测1.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2.基坑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监测3.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1.61.6 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1.6.11.6.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监测控制网的布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围护边坡、桩顶的位移、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2、高程控制网: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
20、高程控制基准。本次监测的平面和高程控制使用同一个控制点。控制点计划布设 3 个,编号为 BM1BM3,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基准点埋设应考虑下列因素:a.基准点应布设在监测对象的沉降影响范围(包括埋深)以外,保证其坚固稳定;b.尽量远离道路、铁路、空压机房等,以防受到碾压和振动的影响;c.力求通视良好,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宜超过 l00m,以保证监测精度;d.避免将基准点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处。同时为防止土层冻胀的影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 0.5m。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进场后根据现场条件进
21、行布设。15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16图图 1 1 基准点埋设示意图基准点埋设示意图1.6.21.6.2 围护桩顶沉降监测围护桩顶沉降监测由于基坑开挖期间要进行大量土方卸载,造成坑内外水土压力平衡体系被打破,围护桩将在水土压力作用下产生位移,所以桩顶、坡顶沉降监测是对基坑的安全保护是必不可少的监测内容。1 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桩顶、坡顶沉降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天宝 DINI03 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图 2 Trimble DINI03 电子水准仪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二等垂
22、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详见表 1。表 1 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 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15 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3n毫米(n 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毫米(n 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30 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0.5 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1.5 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5 米监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详见表 2。表 2 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17n2站序号项目限差1监测点与相邻基准
23、点高差中误差1.0 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30 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6n毫米(n 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8n毫米(n 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50 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2.0 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3 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3 米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根据使用仪器美国天宝 DINI03 电子水准仪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 0.3mm,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一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 1k
24、m 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nS线S线100010站250各测站高程中误差为:mm偶0.3 0.04 mm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 5 站,即 n=5,其单向观测最高程中误差为:m最弱点(单向)m站0.042.230.09mm当采用往返观测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m最弱点(往返)m最弱点(单向)0.04 0.06 mm2可以看出,采用该仪器按本观测方案可以达到垂直变形监测要求。水准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
25、固定测站;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105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18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书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坑 监测 方案 专家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