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大纲详解.doc
《《中国新闻史》大纲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史》大纲详解.doc(66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中国新闻史大纲展开第一章 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和演进第一节 古代新闻传播识记1.金石碑刻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或石刻文字。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领会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a) 金石碑刻;b) 写经修史。2.语言传播文字产生前,最活跃、方便、普遍,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形式;语言媒介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民意、形成舆论的作用。3.文字传播延伸了人类语言的输送渠道。文字可以保存和记录信息,不必口耳相传,利于文化延续以及新闻传播。手写新闻史文字传播的低级形式,印刷新闻史高级形式。理解与运用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语言传播到文字传播的发展阶段。传统的观点认为新闻
2、传播与人类的历史意义古老,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必然要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传播与新闻传播密不可分。第二节 邸报识记1、邸报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进奏院状、状、报、邸吏状、报状、朝报、邸钞)2、 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孙樵给当时所见“数十幅书”的一种称呼,非报名,说明唐开元年间就有政府公报性质的官报。3、 敦煌邸报现存最早的原始报纸,曾封存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唐:“进奏院状”,是进奏官根据朝廷发布的信息,采集、传发给地方长官的官报。宋:最早出现“邸报”这一名称。由唐时的“地方报”变成“中央报”设上都进奏院,建立完整邸报抄传制度,内容扩充,受众
3、更广,还有印刷邸报出现。元明清:元代重武轻文,资料较少。明无进奏院,但习惯称邸报,又称朝报、邸钞、除目、京报。直接由中央机关向全国各级行政机关传递,其抄、发、传播制度严格。分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抄写与印刷形式并存,有活字印刷邸报。清发行抄送方式与明接近,其官报仍称邸报,也有“邸抄”、“科抄”、“京抄”、“朝报”、“京报”等称呼。内容分三部分: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章疏。2.邸报的作用内容大致分为:皇帝的起居言行及谕旨;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臣僚的奏、疏;其他信息。自始至终都是封建王朝维护期专制统治的工具。但仍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主要提供政治方面的信息。邸报登载官方文件,因而在政治与学
4、术上具有一定价值。顾炎武强调邸报在修史方面的作用,认为邸报更接近于信史。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由于缺乏史料及对现存史料的看不不同,因而起源的看法不一。主要观点:一是自西汉即有邸报;最早出现于唐代。可以确定的是最晚不过唐代。唐代的进奏院状与“开元杂报”宋代“邸报”、“朝报”、“进奏院状报”元明清三代的“邸报”、“朝报”与明代活字印刷报纸。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名称多样但通称相同,从产生至消亡内容变化不大;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而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同时,它的内容带有新闻性,我们称
5、之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报纸之一。主要作用是维护封建统治,同时兼有传播信息的作用和作为研究史料的价值。第三节 民报识记1.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它比邸报更具有新闻时效性。2.京报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大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属于民间私自发行,比邸报更具新闻时效性,被政府查禁的非法的非官方报纸。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内容以新闻与时政为主,时效性较强,传播信息包含官方未公布或禁止公布的信息。分兼职和专职两类发行人,皆出于商业目的。小报更受欢迎,意义在于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6、,开始了民间办报的历史。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5w模式)不同:时效性较强;传播信息属于官方未公布或禁止公布的;发行目的不同;合法性不同;相同:内容都以新闻与时政为主;发行人部分相同;受众有相同之处。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明末政府允许民办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所载内容与官报相近。一定程度上成为商品形式的传播媒介,官绅可通过它了解朝廷动态,订阅京报成为一种时尚;列强收集京报作为情报,以此为制定侵华政策的依据。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主要内容是官报的内容,偶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发行范围很广,公开发行,读者群众多。呈现出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如传播信息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组织
7、化、信息共享公开化、传播对象大众化以及传播信息的目的具有商业性等。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不同:发行范围、受众、目的、发行主体、影响力不同相同:内容有相同之处第二章 近代报刊之始 第一节 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5日,由米怜主编出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2.蜜蜂华报 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1822年9月12日创办于澳门,葡萄牙文,周刊,是葡萄牙激进党的机关报。3.中国丛报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83年主编的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在华外报的出现和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军事、文化侵略密切相关,它是
8、列强侵华的产物,但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引导西方近代报刊制度、办报思想、办报方式进入中国的作用。始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清朝闭关锁国,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完成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力图打开中国的大门。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华活动的加强而发展起来的。殖民主义的文化渗透,传教;方便在华的外国人了解本国与中国的情况,并共同商讨对话策略。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 一、识记 1.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广州等地出版的六种中文报刊1815年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823年巴达维亚创刊的特选撮要每月统纪
9、传;1828年马六甲创刊的天下新闻;1833年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7年澳门出版的依泾杂说;1838年广州出版的各国消息。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郭士立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3.万国公报 1868年9月5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刊于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二、领会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内容特点,它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异同。 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1、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
10、识三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显示西方文明的优势。察世俗科学知识较少且偏重天文,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2、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从察世俗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西洋考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3、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4、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5、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2.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与西学介绍,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
11、 变法宣传: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内容虽有关于宗教宣传的,但并不占主要地位,而增设的论说立论范围广,并鼓吹变法革新和传播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维新便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甲午海战后,有关时政和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就明显增多。林乐知和李提摩太都写了不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强调变通之法。万的变法宣传在中国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此后中国维新之士都醉心于变法,全国兴起维新变法的思潮。从表面上看,万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志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实质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向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万所宣传的变法主张是建立在殖
12、民主义利益基础上的。他们希望中国走殖民地而非资本主义的道路。西学介绍: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每期都有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传播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万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也起了很大作用。3.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华的报刊活动有何变化? 鸦片战争后(184219世纪末):外人获得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激增,先后达170多种,逐渐形成了以香港、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络;传教士办报依然活跃,以中文报刊为主,且宗教内容退居其次,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取代传教士报刊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六十年
13、代后中文商业报刊崛起,申报、新闻报影响颇大;外文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字林西报。三、理解运用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怎样创刊的?它的宗旨和特点?借鉴与启示? 创刊: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米怜主编。1821年6月停刊。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内地。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其次为宣传伦理道德,再次为科学知识介绍。后两项内容不仅所占比例小,而且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从西学传播的角度来
14、看,尽管有关科学知识部分的内容非常少,却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科学知识较多涉及天文学。该刊登载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新闻即与天文知识有关。特点:察世俗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1、 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2、 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3、 在文章的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方法。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察世俗以贫苦者和工作者为宣传对象,因此文章短小和易懂十分重要。意义:1、 从当时
15、的社会影响来看,察世俗传教的作用不大。2、 马礼逊和米怜的办报目的虽然不是立足于新闻传播,但其关注受众的思想、运用大众传媒的能力,体现出他们已具有近现代大众传播的观念,所以察世俗虽然是宗教杂志,但以之为近代报刊之发轫,是当之无愧的。3、马、米二人在创办察世俗时不避艰难,不顾生死的执著精神,同样值得后世报人以为榜样。2.如何看待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 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3.对在华外报的评价。 1840年以前,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对中国采用了鸦片贸易和文化渗透两
16、种手段,后者主要是企图通过创办报刊、传播教义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一开始,办报就是传教士的基本宣传手段。1815年,第一批来中国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以华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封报刊也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是蜜蜂华报,该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于澳门,葡萄牙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中国境内的外文报刊在这一时期发展远超过中文报刊。其中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83年主编的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1840年鸦片战争是外报在中国发展的分界点。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进入半殖半封社会形态。海禁大开,大批
17、外国传教士、商人涌入中国本土。外报也由沿海向通商口岸扩张。这些报刊宗教色彩渐淡,并很快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在华报刊的主要力量。主要分为中文商业报刊和外文商业报刊两类。在华外报的出现和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文化侵略有密切的联系,它是列强侵华的产物,但同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引导西方近代报刊制度、办报思想、方式进入中国的作用。1、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为。(无论中文、外文报刊,无论宗教、商业报刊,其主办者无论传教士、商人、政客,从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在华利益服务的。)2、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播的科学文
18、化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3、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报刊观念方面: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国;()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设置方面分工明细;()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有线电报等。第三节 在华外商报刊 一、识记 1. 香港四家有影响的英文报纸中国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香港记录报(Hong Kong Register)、德臣报(The China Mail)、孖剌报(zima)(The Daily Pres
19、s)2.字林西报 1866年始,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至1951年3月31日止。是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3.京津泰晤士报 1894年3月于天津创办,一译天津时报。4.上海新报 1861年,上海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宗旨是为商业贸易服务。5.申报 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为上海历史最久、影响力最大的中文日报。6.新闻报 1893年2月17日创刊于上海,由中外商人合办。二、领会 1.申报创办宗旨,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 以营利为宗旨,政治上前期视变法为异端后转而支持变法。1、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申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不到上的三分之一。2、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航运消息
20、、商业信息、货价及一部分新闻。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申很快开设文艺栏目,受读者欢迎。3、上极少发表论说。申则每天一篇“言论”。而且都发在头版。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2.申报的改革。 新闻报极具威胁力的竞争,使申报感到了压力。1905年,申报在2月7日的论说栏上,提出了12项改革措施,大致有以下内容:更新宗旨;改良形式;革新设备与技术; 扩大信息来源;强化时事评论;增加新闻(包括国际、战事、政治、经济、地方新闻五个方面)。改革后,申报重新确立了在上海的地位。3.新闻报办报与经营特点。 初创阶段1893年
21、2月17日创刊于上海,有中外商人合办。这一阶段的新闻报没有特别明显的建树。但有些值得介绍的经营思路:一是每份报纸以低于申报的价格出售;二是将自己的发行及地方在苏锡常一带;三是利用一切方法获取广告。福开森时期的新闻报1899年11月4日,美商福开森接手新闻报。聘汪汉溪为总经理,运用企业化经营方式管理报社,并以申报为竞争对象。新确定自己的读者对象为工商界,提出“在商言商”、“经济独立”的办报口号,它密切注意商情的报道,努力适应商业需求,使得新闻报发行量不断上升。在上海报界成为极具特色的报纸,从而对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当时申逐渐实现了出版系列化、企业化,实力日渐雄厚时,新也明确提出报纸企业化的口号与
22、之对抗。同时,新率先开设“经济新闻”专栏,在商业界赢得了大量的订户。新闻报的企业化阶段新闻报是上海报界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自美国人福开森于1899年买下之后,就委托中国人汪汉溪经营。汪汉溪主持新闻报20余年,并使之成为申报的劲敌。令报纸独具特色的原因在于总经理汪汉溪的办报能力和实干精神。1、“轻政重商”是新闻报在办报宗旨上一个异于他报的首要特点。新闻报以代表工商界利益自居,非常注重商业经济新闻。它与1922年首辟“经济新闻”专栏,颇得商界青睐。当时申报以重视言论为特长,多以长篇来议论时局,新闻报则以多报道、少评论的方式处理时事新闻。汪汉溪也以此显示自身的特点。同时新闻报的短评通俗易懂,更受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新闻史 中国 新闻 大纲 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