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doc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doc(13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第一章城市对外交通 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城市交通 指城市道路上的交通,主要分为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两大部分,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城市客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研究的重点。城市交通系统 是指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的。城市道路 (概念与作用)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城市道路联系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中心、城市的各种用地、对外交通设施),既是城市生产、生活的动脉,又是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同时还是安排绿化、排水及城
2、市其他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五涂制 是“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周王城规划的道路系统功能“骨架”功能。道路网具有组织城市用地的“骨架”功能道路分工。交通集散的方式有秩序的组织城市的交通,各类道路有不同的功能分工道路断面体现人车分流的思想。王城道路的横断面是历史上最早形成的车走中央、人走两旁的具有人车分离功能的断面。TOD模式1990年美国设计师Peter calthorpe针对美国城市郊区化无序发展的现象,提出“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倡导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TOD模式。TOD模式强调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共站点为中心的“点轴式”的完
3、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比较适于中心城市外围郊区有明显轴线发展的地方,不适于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城市组团)所需的合理规模的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一般城市的发展规律不相符的。城市发展是必然趋势(简答)城市发展是必然趋势。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交通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出行距离的不断加大。由于现代生活的不断加快和加快生产周转的需要,对提高交通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量的发展速度;现有的道路结构难以满足加快运行速度的要求,不改变传统的规划思想,不改变传统的
4、城市道路交通结构,就不可能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问题。规划思想的更新城市用地规划与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相结合的新思想方法。(二者的脱节产生交通困境静态功能关系与动态功能关系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他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和道路系统的调整,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目的:使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规划布局着手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城市布局结构的合理
5、性)规划思想、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布局形态、交通形态和道路交通系统的影响关系。布局合理包括处理好城市用地布局与道路系统的合理关系,按照不同的交通需要和不同性质交通的功能要求,合理地布置不同类型和功能的交通。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通分流思想。把不同功能要求的交通流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不同类型的交通在交通网络和道路网上的分流)交通分流的基本形态 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 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 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分流“交通分流”的概念主要是指不同类型交通在交通网络和道路网上的分流。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的基本思路 分散交通(疏散城市中心区、城市功能分区、考虑机动车尺度) 分
6、离不同性质的交通(道路功能分工与结构变革、交通方式的选择、交通环境问题) 道路交通系统的系统协调及和谐发展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分析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城市用地布局带来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居民交通意识问题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对策研究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趋势、规律及对城市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交通政策。根据我国城市现状的交通政策主要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布局合理、结构合理、综合性、多层次,能适应各种交通要求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7、;严格控制摩托车发展; 合理使用自行车(近距离、休闲、健身); 引导发展小汽车、出租汽车,实现小汽车与公共交通的差别化、互补性发展。立足于城市布局向合理化转化,从根本上减少交通量,是交通分布趋于合理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结构 要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现代化城市交通要求; 要与用地布局相协调搞好交通规划与用地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结合。实施科学的现代化交通管理。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基本思路从交通“源”入手,减少交通的出行量和出行距离(减量)从城市具体的局部的交通问题要从交通需要和全局出发研究解决。提高交通设施的系统效率(提高交通效率)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组织各类交通,分散过于集中的交通
8、,提高交通设施的系统效率制定合理的城市交通政策 实现交通管理科学化。城市道路分类(国标)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功能) 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交通目的)疏散性道路服务性道路第二章城市交通因素 用地人车(机动车、轨道机动车、自行车和其他非机动车)路人的交通活动特性的要素 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道路道路是容纳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包括路段交叉口。速度V 流量Q 密度D停车视距ST是司机发现前方障碍物进行制动时所需要的最小安全距离,相当于动力净空长度减去车的长度。速度h 40 30 20ST m 45 30 20服务水平(判断) A级,自由状态的车流。 B级,稳定状态的车流。
9、C级,稳定状态的车流。 D级,车流趋向于不稳定。 E级,不稳定状态的车流。 F级,阻滞状态的车流。交通量调查交通量调查是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道路设计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城市交通现状的调查,摸清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分布状况,以及城市交通的产生、分布、运行规律及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道路交通量调查包括机动车流量、非机动车流量和行人流量及其流向的调查,速度的调查,交通事故及设施状况的调查。OD调查OD调查就是出行的起终点调查,目的是为了得到现状出行生成状态、交通设备资料、土地使用动态及影响交通的社会、经济等各项因素。反映城市交通流动特征的OD调查主要包括居民出行抽样调查、货运抽样调查两类。交
10、通规划方法出行生成(以土地使用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因素)出行分布(采用2种方法增长系数法 a常系数法b平均系数法c弗拉塔法d弗内斯法 综合分布模型法a重力模型b介入机会模型c竞争机会模型)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分配(零一分配法转移曲线分配法多路线按比例分配法)第三章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2.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3.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 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A. 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B. 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
11、、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C. 城市道路的选线应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并与城市绿地系统和主题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的景观骨架。2. 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A. 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道路的用地(道路两旁及两端的用地)的性质相协调。B. 城市道路系统完整、交通均衡分布C. 道路系统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D. 道路系统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3. 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4.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标目前我国城市采用人均道路用地面积和道路用地面积率两项规划指标评价城市道路设施水平。但是,这两个评价标准是不尽妥当的。人均道路用地面积7-15人,道路用地面积率为8-15。分散与集中为了适应不同
12、的交通状况,经常采用交通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旧城的用地布局较为紧凑,道路网络比较密而狭窄。密度高,交通可以较为分散,狭窄则可组织单向交通,也适用于分散的交通模式。对于大城市外围较为分散的用地布局,为适应出行距离长、要求交通速度快的特点,就要组织效率高的集量性的交通流,配之以高效率的交通设施,就需要有结构层次分明的分流式道路网络。疏通性的道路网要稀一些,以满足快速、畅通的要求为主;服务性道路网要密一些,以满足方便性的要求为主。城市干路网类型1. 方格网式道路系统优:施工方便有利于形成整齐的街坊交通流量均衡缺:道路功能不太明确交叉口较多对角线方向交通不太方便,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穿越中
13、心区的交通。适用于地形平坦城市(中小型);特大城市的局部地区。2. 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概念干路沿中心向外放射形成同心圆式的道路网结构)优:内部联系、内外交通联系紧密缺:容易引起外来交通在市中心集中形成不规则街坊,交通不太灵活引起城市扩张适用于特大城市。3. 自由式道路系统(滨水城市或者山丘城市由于顺应地势形成依山或水的灵活的自由交通系统。)优:能够良好结合地形形成良好景观建造比较经济缺:非直线系数较大4. 混合式道路系统不同形式的道路网系统所构成的道路网系统吸引以上各道路网系统的优点,克服了一些上述道路网系统的缺点。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布置城市中的公共停车设施按车辆性质和类别可分为外来机动车公共
14、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三类。规范规定:城市公共停车场(包括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可以按规划城市人口没人0.81.0,机动车的停车场用地宜占80%90%,自行车的停车场用地宜占10%20%。市中心和组团中心的机动车停车位应占全部机动车停车位数的50%70%,城市对外道路主要出入口的停车场的机动车停车位数占5%10%。道路网密度城市干路网密度=城市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城市干路总长度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的总长度。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城市道路总长度包括所有城市道路的总长度。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
15、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四部分。道路红线实际需要的宽度是变化的,红线不一定是直线。道路横断面类型1. 一块板道路横断面概念:不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的道路横断面优:占地小,投资省,通过交叉口时间短,交叉口通行效率高。缺:机动车的车速较低,事故多。适用范围:机动车交通量较小,自行车交通量较大,或机动车交通量较大、自行车交通量较小,或两种车流交通量都不大的状况下。2两块板道路横断面 概念: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为两部分的道路横断面优:解决对向机动车流的相互干扰问题,有较高的景观、绿化要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段,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缺:不适合城市
16、中心或单边吸引人流较多的地区。3.三块板道路横断面 概念: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为三部分的道路横断面,通常是利用两条分隔带将机动车流和自行车(非机动车)流分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优:可以提高机动车和自行车的行驶速度,保障交通安全可在分隔带上布置多层次的绿化,从景观上可以取得较好美化城市的效果缺:自行车车速受到限制机动车与沿街用地之间受到自行车道的隔离,经常发现机动车正向或逆向驶入自行车道的现象,占用自行车道断面,影响自行车通行,易发生交通事故自行车的行驶受到分隔带的限制,与街道另一侧联系不方便占地大,投资高适用范围: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而又有一定的车速和车流畅通要求,自行车交通量有较
17、大的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路,不适用于机动车和自行车交通量都很大的交通性干路,和要求机动车车速快而畅通的城市快速路。四块板道路横断面概念:在三块板道路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中央分隔带优:可以提高机动车和自行车的行驶速度,保障交通安全可在分隔带上布置多层次的绿化,从景观上可以取得较好美化城市的效果解决对向机动车相互干扰的问题缺:自身存在矛盾,机动车车速超过50小时,才有必要设置中央分隔带,机动车车流应是速度较快的车辆,而四块板由于没有低速的自行车道,故存在低速自行车流不时穿越机动车道的状况,故影响机动车的车速、畅通和安全占地大、投资高。适用范围:对于城市交通性主干路,需要同时满足其快速交通的通行要求
18、和慢速交通与两侧用地的联系的要求。城市道路网系统性分析城市道路网的系统性表现在:城市道路网同与之相关的子系统对外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之间的功能衔接、转换、偶合关系,城市道路网同为之服务的子系统城市用地之间的功能协调关系以及城市道路网系统内各组成要素协同配合关系等。城市生活型主干路宜布置为机非分行的三块板或分向通行的两块板横断面;次干路和支路宜布置为一块板横断面。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因素分析1. 城市区位的影响2. 城市发展阶段的影响3. 城市规模的影响4. 城市布局形态的影响第四章 步行适宜的出行范围4001000m,公共交通适宜的出行范围在20km以内。城市公共交通包括道路上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交通 道路 系统 规划 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