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解.doc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解.doc(29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解第一章 古代 露布3 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4 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 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 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
2、各地的主官。 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开元杂报”8 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 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 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敦煌进奏院状”9 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
3、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首尾完整。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长安的活动情况。 这两份进奏院状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点: 没有报头。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提供的信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
4、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 代邸报11 宋代邸报就是宋代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 机构: 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进奏官一般由地方委派,但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发报制度方面,先是由各地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后来发报工作仍由各地进奏官自行负责,但稿件的采编、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 内容: 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战报;刑罚。 特点: 不像唐代那样只是一种进奏官向自己的主官报告新闻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
5、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提高。 它的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和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已有一部分采用了雕版印刷。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 限制:灾异。军情,特别是涉及兵变、起义、反抗官军等信息。朝廷机事,主要是指容易遭到反对和引起争议的事情。未经批准公布的章奏。 “定本”制度15 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 “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 宋代小报16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
6、的民间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始于北宋,盛于南宋。 内容: 诏令、官吏任免、章奏等。 特点: 无报头和固定名称,不定期,有手写也有印刷。 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 读者面很广,有京官、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及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 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较强。 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消息并不完全准确,还出现过故意作假的情况。 意义: 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禁止刊载的信息,或先于官报报道,满足了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限制: 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但小报始终没有完全被禁绝,原因是邸
7、报从内容到发行范围都有局限,无法满足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 明代邸报21 明代邸报就是在明代中枢部门统一安排下发自首都的官报。 机构: 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邸报的发布抄传工作,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提塘将这些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各级官绅中传阅。 内容: 诏旨。皇帝及皇室的消息。官吏任免。章奏。军事信息。社会新闻。 特点: 日刊。无固定报头,书册形式。以手写为主;到明末时手写和印刷并存。 限制: 明代各朝都对邸报的抄传活动进行控制,但控制尺度不一,
8、主要禁止传播的是容易涣散人心、动摇统治者权力地位的事情。限制邸报抄传活动的结果,虽然保住了一些机密,但也使广大官员信息不灵。 明代民间报房25 明代中叶以后,在北京和不少省的抚按驻地及大一点的府县,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最初的民间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 消息来源: 民间报房的官方消息仍然得自六科或提塘报房,两者的内容基本一致。 印刷: 民间报房发行的邸报,最初都是手抄的,后手抄与印刷并存,直到明末,才普遍使用印刷。因为民间报房报纸的发行量大,所以比官报更需要使用印刷术。 经济联系: 明代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9、民间报房和抄报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也都是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急选报27 万历邸钞 明代邸报抄本,共32册,抄录者不止一人。所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 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还作了一些整理工作:筛选和删节。增加了一些摘由、附录和注释。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 天变邸抄 是一份专门报道一起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因被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所谓“天变”,其实是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 天变邸抄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出自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属于临时发
10、刊、大量复印出售的那一类民间报纸。 急选报 是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具有极珍贵的价值。 这份急选报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作小册状,有报头,使用雕版印刷,逐个介绍了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 清代官报31 机构: 清代官报的发布和发行和明代十分接近,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使司负责收受臣僚题奏;六科负责发抄谕旨和章奏;提塘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塘奉朝廷之命自设的报房。 内容: 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消息。上谕。章奏。 特点: 逐日进行。手抄与印刷并存。读者主要
11、是各级官员,平民百姓则与官报无缘。 清代小报34 小报又称小抄,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限制: 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小报受查禁的原因是: 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 报道失实。 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清代民间报房36 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是被禁止了,直到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民间报房。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所出报纸通称京报。
12、内容: 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消息。上谕。章奏。 特点: 乾嘉两朝时无报头、封面,每天一期;同治以后各朝有报头和封面。基本都是印刷的。 京报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言论。各报房的京报大同小异。 读者绝大部分是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清末有个别市井贾儿也成为读者。 以盈利为目的。 限制: 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京报 最初用来泛指发自京都的各项文书邸报。 清代中叶以后也用来称官报。 清代民间报房所出报纸也通称京报。 辕门抄40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
13、的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目的是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 清代单页小报41 出现于清代中叶以后,无报名,不定期,内容往往是当地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一事一报,公开发售。 这类小报虽不完全具备报纸的条件,但已突破了旧式官报的模式和京报、辕门抄垄断报业的格局,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化报纸的先声。 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44 1815年由外国传教士米怜创刊于马六甲,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该刊编辑和撰稿人主要是米怜。中国书式,免费赠阅,主要传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中国境
14、内也时有输入。 内容: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科学知识。 后期增辟专栏,介绍各国概况,开始涉及时政。 没有新闻专栏,但在第2期刊出了中文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特点: 考虑到读者多属下层劳动者,热爱祖国,文化程度不高,因此该刊: 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 常用对话、讲故事等方式以求生动易懂。 长篇文章则采用连载以求短小。 蜜蜂华报46 1822年由葡萄牙立宪派创刊于澳门,葡文,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该报是澳门葡人社会新当权者的喉舌,以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猛烈抨击贵族保守派。1823年保守派发动政变,报馆被封,创办者也被捕。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
15、传48 1833年由外国传教士郭士立创刊于广州,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目的是使中国人了解西方,清除中国人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内容: 内容结构与察世俗一样,也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宗教内容与察世俗相比大为减少。 伦理道德部分大谈友好、和睦、买卖公平。 科学文化知识大增,并且着重介绍的是西方实用科技以及人文史地。 增设了新闻和言论专栏,鼓吹中国应向他国学习,并极力粉饰西方人来华的意图。 遐迩贯珍53 1853年由传教士创刊于香港,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 内容: 除少量传教文字外,大量介绍西方国家的政史地和科技知识。 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 重视新闻报道,新闻内容涉
16、及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方面。 首创: (中文报刊史上)新闻图片。刊登广告。铅字印刷(境内)。中英文目录。 香港船头货价纸53 是香港英文报孖剌报于1857年出版的中文附刊,这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该报以香港各铺户为发行对象,主要登载行情、船期和广告,也登载少量新闻。后易名为香港中外新报及中外新报,成为独立的报纸。 字林西报55 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内容: 内容主要为行情、
17、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重视时政新闻。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万国公报57 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由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刊于上海并主编,起初完全是一份宗教性刊物。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宗教内容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而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信息,并增设了论说,变成综合性杂志。读者也从教众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 1883
18、年停刊。1889年复刊。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复刊后的内容: 大量发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 大量介绍西学知识。 当维新思潮兴起时,大谈变法革新,并提出过许多建议和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 字林沪报61 1882年由字林洋行创办于上海,以与申报竞争。中文商业日报,是上海有影响的报纸。 内容: 人员、样式、内容都尽量中国化。 重视言论、新闻和文艺。 言论方面,创刊初期正值中法战争,该报抨击法军,鼓励中国军民抗击到底。 新闻方面,因和字林西报属同一报系,因此也享有刊用路透社电讯的特权。 文艺方面,开中文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先河,并曾出版了中国报纸的第一
19、个副刊。 第三章民族近代新闻事业 国人早期办报的主张:一、早期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观点: (A)循环日报1、概况:A、1874年,香港,由王韬和友人合伙创办并自任主笔。B、得名:王韬本人认为强弱可以转化。C、共4版:第一版是商品行情,第二版是新闻(三栏:录京报,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第3、4版是航运信息及广告。商情和广告占大多数版面,是一份商业经营型报纸。2、地位:A、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B、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刊。3、特点:A、业务上,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以立言为目的。 B、文体特点,开创了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
20、通俗易懂。 C、发行:1878年,每天早上出版的报纸提前到头一天傍晚印好送出。 1882年,又恢复每晨出报的规定。4、内容:在论说中大力鼓吹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抵御外侮,对洋务运动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有所批评。他的言论是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先声。 5、评价:王韬在循环日报发表的论说,思想和学识水平在当时均堪称一流,经常被内地报刊转载,产生过一定影响。所以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6、日后发展:王韬不再担任循环日报主笔后,该报思想日渐保守。 (B) 王韬:概况:(1828-1897)是近代早期的维新思想家,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曾参与编撰六合丛谈、主编近事编录。 其政论文章被选集,命
21、名弢园文录外编,成为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重民下主要观点(哈书P50):一、政治:呼吁政治改良,提出改变封建专制政体,极力推崇君主立宪制;二、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A、学习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对重农抑商的观念提出异议。B、大力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发展贸易,扶持民族工商业,以实现国富民强。三、在报业上的观点:(方本75页)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借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报纸的功能和作用:使民隐可以上达;宣扬君王的恩惠,传播朝廷的政令;达内事于外:主张创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通外情于内:学习西方,师其所长,避其所短。(主张设立翻译外报的专门机构)。论述新闻自由的思想:提出言论
22、自由。(最早提出言论自由要求,允许民间办报,允许报纸“直陈时事,无所忌讳”)在报刊政论文体上:A、就时政问题充分陈述意见,文字浅显通俗,不附典雅;B、直陈时弊,内容丰富,国内外时事都有涉及。C、文风独特:一扫当时令人窒息的时文(科场应试文章)气息,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报章文风。他推崇“经世致用”的学说。5、论述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通才,品德高尚,持论公平。(C)郑观应的主要办报活动及其思想:(方书P76)郑观应概况:(1842-1922)地位: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著作:盛世危言主要新闻观点: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主要工具;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维护民族尊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丁淦林 中国 新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