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oc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oc(15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走进企业就能直接进入一线的关键技术岗位熟练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与一线多变和多样的关键技术岗位结合起来,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而合作办学就是紧密结合的极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推进和我国加入WTO,知识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经济,社会生产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企业对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产生了空前强烈的要求,企业关注高职教育的发展成为必然。因此,校企合作既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
2、战略。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手中的教育”;在中国,随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研究问题较多,吸纳企业的意见较少,职业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校企联合办学尚处于浅层次水平,学校与生产企业之间还有较大的鸿沟。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距离企业实际需要还存在差距,课堂教学不能反映一线生产的实际状况,实践教学不能保证,教学过程企业生产不能合拍。具体表现有:1.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多数内容局限于按企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
3、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虽能根据社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但师资力量不强,未真正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2.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
4、求合作伙伴,相关院系与有关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实习点或实习网等途径,为高职学生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实践场地。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上。3.当前校企合作多数是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没有从深层次考虑到这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
5、学制约因素(一)政策因素从高校来说,目前实行的种种政策不利于调动教师主动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例如,评价一个学校的地位主要看它的规模大小、教授多少、论文数量等。从企业来说,由于技术创新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投资高科技的风险很大,缺乏国家在资金、人员、政策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因而企业不愿或不敢将自己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与高校合作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联合办学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在这种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政府在政策制定、协调关系、经费支持和质量认定等方面的领导作用与法规保障,职教目标就无法实现。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若干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条例
6、,对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做出具体的规定,但推动力不大。因仍然是许多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认识和行动不到位,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中指令性条款少,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1而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法律具有较好的系统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制度中,企业和学校必须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企业为核心,学生编制在企业,学生在实习期间有津贴,职业技术学校为企业提供理论教学场所。违法一方将受到严厉处罚。(二)体制因素我国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办学体制以公办为主,多种办学体制并存。从高校来说,尤其是公办学校,一方面缺乏
7、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长期形成的僵化办学模式和观念较难转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合作的动力仍显不足。从企业来说,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影响企业成败的因素还十分复杂,很多企业还可以借助体制上的漏洞来获取竞争优势,因而对加强技术改造,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除少数领域外,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20年。我们已经认识到,进行应用性人才培养,在生产或工程中进行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由于目前企业效益不佳,企业正面临着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化和企业利益机制的强
8、化,企业机构缺乏人力物力支持,难以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使学校在利用企业的生产工程环境方面存在较多困难。因而,尽管学校、学生、家长均认为校外实习对培养实践能力极为重要,但成效并不显著。(三)观念因素从高校来说,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仍存在着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许多家长和学生不愿报考职业技术院校,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持怀疑态度。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出现毕竟没有多少年的历史,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而对于为企业服务不屑一顾。教育与经济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从企业来说,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欲望不够强烈,还满足于以增加资金、资源、劳动力投入
9、来扩大生产。竞争压力增大,对科技的需要显得急迫,但对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尚未意识到这一步,因而与高校合作的动力不足。有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高职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培养高职人才也是企业的责任,所以缺乏办学的主动性。三、创造条件促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一)从办学模式及内容上实现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现有的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其一,校办产业(企业)模式,即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其二,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其三,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
10、行校企合作。要达到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可以采取高校与企业共同组建集团的新模式,实现人才、项目、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共享。聘请高校教师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企业设立基金支持集团技术项目研发及成果转化,企业的老技术工人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举办的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参与办学的企业服务的,其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其专业建设是由企业和学校(院)共同完成的。即要求每个专业都成立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组成,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学院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训实习次数及时间的确定、考试的组织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等等都
11、是校企共同研究决定。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来自企业,也是为了企业。这些内容是校企合作的“血肉”,血肉交融了,合作才具有本质的意义,真正实现“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的高职教育办学宗旨。2.科技开发科技开发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对新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基本方式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合作开发、合作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等。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如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葛洲坝集团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塔
12、带机自动控制装置”,在三峡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解决了塔带机在坝顶运行控制难题;校企合作研究开发的“高边坡锚固定处理技术”,成为适应三峡工程环境的最先进处理技术。这些合作项目为企业和学院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高职学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4.健全利于校企合作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职业教育 合作 办学 模式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