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笔记.doc
《经济地理学复习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笔记.doc(12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 关系的学科。2、 研究内容:(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的区位 (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研究重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现象及其形成机制,进而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配置。3、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2)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3)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研究(5
2、)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2、区位条件:是指不同场合所具有的不同属性或资质。3、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的降低。 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4、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的区别: (1)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的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区位条件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条件、属性、特点为依据,区位因子则关
3、系到企业成本或收益,存在区域差异。5、要素投入:土地(土地是通过自身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劳动对象或者作业的空间活动场所)原材料(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能源(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资本(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劳动力(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技术6、区域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限制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2)市场环境:主要包括市场规模和市场特性。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续存;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3)产业环境:产
4、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4)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7、交通环境:(1)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有关,站场费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2)交通便捷度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及可达性。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 杜能农业区位论(1) 主要内容:提出六个假设条件,采用孤立化的方法来考察问题,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象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杜能圈结构包括自
5、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六个圈层。杜能环画出了各种农作物地租曲线,根据不同区位的地租高低画出了最佳作物空间配置图。(2) 意义:一、农业地理学意义: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会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揭示了两个原理: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距市 场越近,单位收益面积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越合理。二、经济学意义: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3)局限性: 一、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 二、现实中农业大部分都是自给性经营 三、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2、韦伯工业区位论 (1
6、)内容: 在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和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且劳动力不能移动、劳动力成本固定的假设下,通过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2)意义:一、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二、最大的贡献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三、韦伯的理论不仅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的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指向理论已成为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3)局限性: 一、运费与现实中的运费制度不同 二、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是不显示的 三
7、、就工厂经营而言,可分为生计性经营和企业性经营 四、工厂区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五、技术进步使最适区发生变化,运费、原料指向弱化,消费指向增强 六、交通发达程度的提高使得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比重越来越小 七、未考虑地域政策因素3、胡佛的区位理论:(1)把运费分成场站作业费和线路作业费,认为中转站布局可以节约运费。 (2)按照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可以通过选择运输方式降低运费。 (3)送达价格是采掘费和运费之和,送达价格相等处是相邻两企业边界,边界与运费倾斜线相切的点是市场的最佳规模。 (4)提出了运费最小区位分析方法,结论是在区位三角形内部一般很少存在最小运费点,相对的三角形顶点处出
8、现的可能性大。4、廖什市场区位论:(1)由基础聚落形成的蜂窝状六边形 (2)门槛值不同的产品,需求相应数量的基础聚落作为其市场区。 (3)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形成疏密相间的中心地分布格局经济景观。 需求圆锥体:廖什认为如果一个区域之存在一个企业,随着距离生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销售价格增加、需求量随之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量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生产地的销售量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基础聚落:廖什中心地理论中等级最低的消费者居住地和企业的分布地。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遍在原料: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局地原料:只有在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原料指
9、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区位重量:单位产品所产生的运送总重量。中心商品:在少数地点生产、供给,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门槛值: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或购买力。纯粹集聚: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而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带来的工业集中。综合等费用线:是总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1、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1) 内容: 市场原则:一、中心地具有等级性,各级中心地与中心只能相应 二、中心地按照一定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三、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
10、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K=3)交通原则:各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中间点(K=4)行政原则:一、划分行政区域时,尽量使低级的行政区域完整地从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二、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区域行政作用相对较强。(K=7) (2)意义:一、是地理学有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之间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二、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对城市等级划分、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三、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按照中心地理论可以合理的规划布局公共服
11、务设施及其他社会经济职能。 (3)局限性:一、只重视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的。 二、中心地系统中,K值固定不变,事实上K值会随区域条件而变。 三、忽视了消费者的主观意愿 四、忽视了设施机制布局会产生集聚利益 五、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加以叙述。2、影响零售业区位抉择的基本因素:消费市场状况(密度、收入)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零售业间的竞争(排斥、互补)地价的作用3、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个人和家庭、企业、办公机构性质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1、 企业成长动因:(1)实现规模经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 (2)实现
12、内部交易(减少市场风险) (3)技术优势的发挥(领域扩张) (4)竞争激励(积极与防御角度) (5)管理者的成就感 (6)政府政策扶持2、战略决策:(1)横向一体化: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或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2)纵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3)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3、企业的空间扩张阶段(1) 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复杂。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场频,具有一个工厂,组织结构单一,仅故那里一个工厂的生产。(2)生产功能逐步多样化。分理处公司总部和子公司
13、,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门在空间上的分工,变为多区位企业。(3)地理范围逐步扩张。形成分布节后,每个部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企业日常运作管理。空间扩张规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中国特色的通道扩散。4、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1)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核心意义:反映众多小公司通过合并而引起空间组织变化的过程,该模式阐述了早期具有成本优势的公司,通过兼并众多相邻小企业在市场空间上连续向外扩张。 不足:一、理论基础是假设生产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在某些规模经济不甚突出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 二、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其销售
14、量与人口规模密切相关,不适用与生产中间产品的公司 三、在该模式中,市场区为理想的连续向外扩张与实际上的非连续不符。 (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核心意义:将空间分为地方、区域、全国和多国四种尺度。公司在由地方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每跨越一次门槛边引起一次组织变形。(3)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核心意义:该模式描述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从本土到海外的扩张过程。市场占领被称作为该公司扩张的主要动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公司的扩张促进公司总部的发展,进而带来该区就业机会增长。 不足:公司占领并不是公司空间扩张的唯一动力。(4)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核心意义:该模式展示了一个制造业公司从仅仅在母
15、国生产发展为在多国生产的理想演变过程。与前三个模式相比,该模式既有投资过程也有抽回投资过程。5、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 (1)功能部结构:各部门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司的所有同类功能均一集中于一个部门之内,多出现在生产产品领域相对狭窄的公司。 (2)产品部结构:公司管理较为分散,多出现在生产产品领域较广的公司。 (3)区域部结构:下属分部以区域为单位而与功能、产品无关,多适应于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区域较小的公司。 (4)顾客部结构:每个分部服务于一类顾客,并不考虑这些顾客的区位。 (5)矩阵结构:即联合采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类型。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1)产品周期
16、理论: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不同,生产地布局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要求联系起来,可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不足:在规划企业未来投资国别,说明跨国公司为其总体利益而实行全球化战略行为时不尽人意;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 (2)折衷理论:当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利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有权优势,同时充分利用世
17、界各国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1)成本、利润取向(成本低或预期利润高) (2)市场取向(较大潜在市场,交通运输成本,国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3)要素取向(资源优势) (4)战略取向(战略重点区位)3、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1)区位要求: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2)区位变化:在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的很少讲总部从母国迁往他国。 在一国之内,公司总部在都市间的迁移因兼并及公司市场变化则时有发生。 在都市内,公司总部为了避免市中心的过分拥挤而由市中心区往外迁移。4、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1)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 (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地理学 复习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