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位化学论文小作业之酞菁配合物论文.doc
《配位化学论文小作业之酞菁配合物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位化学论文小作业之酞菁配合物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酞菁及其配合物的发展研究与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酞菁化合物的发展简史;综述了酞菁的多种合成方法;对酞菁化合物在光电导体,非线性光学,发光,和有机超晶格结构等方面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描述;并对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如,在癌症治疗方面)作了简要说明;同时也阐述了酞菁三明治的发展、合成和应用前景。关键字:酞菁、合成、配合物、应用1.酞菁化合物的发展史l907年。Braun等人在乙醇中加热o-cyanobenzamide。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蓝色沉淀,后来证实这就是酞菁。在三十年代早期,Linstead及其合作者合成了许多酞菁 。1935年,伦敦皇家学院的J. Monteath Robert
2、son用升华法得到了可供X射线衍射研究的单晶,从而使酞菁成为第一个以X射线衍射方法被证实其分子结构特征的有机化合物。酞菁环组成二维共轭-电子体系,在此体系中,18个-电子分别于内环CN位1,在红光区,酞菁具有强烈的吸收;其固态颜色依据中心原子,晶型,颗粒大小不同,可在深蓝色到金属铜和绿色之间变化。由于酞菁是由van der waals构成的分子,存在各种各样的堆积方式,Iwatsu认为酞菁分子堆积是柱状平面结构,在一个酞菁柱内,其作用力主要来自第一临近位。由于酞菁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在空气中加热到400-500不发生明显分解),加上酞菁化合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其表现出的优异性能,使得酞菁的基础和应用
3、研究得以广泛进行。在工业上,酞菁化合物已经广泛应用于染料和色素 但是,酞菁化合物最近在其它领域也引起了广泛兴趣如能量转换(光伏打和太阳能电弛),光电导材料,气体检测,发光,光学非线性,光敏化荆(photosensitizers),整流器件(rectifying devices),光存储器件,液晶,低维材料和电致变色等。这些应用大多与酞菁电子结构紧密有关。对酞菁吸收谱研究表明酞菁有两个吸收带:一个是在600-700nm的可见光区(Qband),另一个是在300-400nm 的近紫外光区(B-hand)。分子轨道理论研究表明:Qhand吸收主要起源于非定域酞菁环体系的*跃迁。特别地, *跃迁包含一
4、个电荷从酞菁外苯环到内环的转移。影响酞菁化合物性质的内在原因主要有中心原子以及化合物的晶型;晶型改变可以通过热处理和溶剂处理进行1。2.物化性质描述酞菁是一种具有18个电子的大共轭体系的化合物,它的结构非常类似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卟啉,但是,与在生物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卟啉不同的是,酞菁是一种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化合物。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酞菁是由四个异吲哚单元组成的平面大环共轭体系。与卟啉一样,酞菁因为其特有的18电子共轭大环体系符合休特尔规则而具有芳香性2。酞菁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从中可见,酞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是四个异吲哚单元由N桥联所成的大环结构,具有较大的共扼体系,其内环为八个碳原
5、子和八个氮原子交替组成的十六元环,形成平面共扼大键结构。环内有一空穴,直径约为2.7xlo一1Om,可以容纳铁、铜、钴、镍、钙、钠、镁、锌等许多过渡金属和金属元素3。图1 酞菁和金属酞菁的分子结构图酞菁类化合物分子中心的2个氢原子可以被不同的金属取代,并与氮形成共价键,另2个氮原子以配位键与金属键合成十分稳定的络合物。能和酞菁络合的金属元素目前已知有近70种。酞菁的苯环上可以引入多种取代基 ,如烷基、氨基、硝基、磺酸基、羧基、卤素、苄基、硫氰基、苯基、烷氧基、芳氧基等,从而得到酞菁的许多种衍生物4。概括的来说,酞菁分子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具有特殊的二维共轭-电子结构。(2) 对光、热具
6、有较高的稳定性。 (3) 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易裁剪性。分子可以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取代配体,可以依据合成目标对配体进行设计、裁剪和组装。 (4) 配位能力很强,它几乎可以和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金属元素发生配位,形成配合物。由于具有以上特点使得卟啉、酞菁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用途广泛2。3.酞菁的合成33.1 对称酞著化合物的合成对称酞菁化合物一般是指在酞菁苯环的相同位置上有相同的取代基。这种化合物一般是四取代、八取代、十二取代和十六取代的酞菁。绝大 多 数 的无取代酞菁化合物的溶解性能都很差,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都不溶,一般只能溶解在浓硫酸中。在酞著环上引入取代基团可以改善酞蓄化合物的溶解性,
7、取代基团可以是磺酸基、硝基、烷基、烷氧基、狡基、胺基、卤素原子,也可以是冠醚环、氮杂环、硫杂环等等,取代基的性质对酞菁化合物的溶解性有较大的影响,使得酞菁化合物能够溶解在水中或有机溶剂中。3.1.1 邻氰基苯甲酰胺路线Lineteasd等人将金属镁(或金属锑)或者它们的氧化物(或碳酸盐) 与邻氰基苯甲酰胺混合后一起加热到230,先得到镁酞菁或锑酞菁),然后在室温下,将得到的酞菁溶解在10倍重量的浓硫酸中,在-3下保温一段时间,再用砂芯漏斗过滤,用冷的浓硫酸洗涤,过滤,将滤液缓慢倒入冰水中,析出的蓝色沉淀物经过滤、水洗和干燥而得到无金属酞菁,产率高达40%,但是使用邻氰基苯甲酰胺为原料合成酞菁的
8、报道很少。反应式1 邻氰基苯甲酰胺路线3.1.2 邻苯二腈路线到目前为止,以邻苯二腈为原料来合成酞菁仍然是合成酞菁的主要方法之一,现在所合成出的酞菁及其衍生物中有半数以上是经邻苯二腈路线得到的,因为用此方法合成酞菁不仅产率高,而且产物的纯度也很高。邻苯二腈路线可以用固相法和液相法合成,如在甲醇或其他的醇中加热邻苯二腈与醇钠可得到二钠酞菁,经硫酸处理会脱去金属钠而得到酞菁。在N、N一二甲基乙酰胺介质中,加热邻苯二腈和胺可直接得到酞菁,不需经过酸处理步骤,产率高达90%。利用这个方法,以取代的邻苯二腈为反应试剂则可以制备各种对称取代酞菁。反应式2 邻苯二睛路线3.1.3 1,3-二亚氨基异吲哚路线
9、室温下,在甲醇钠存在的条件下,将氨气通入邻苯二甲腈的甲醇溶液中,则邻苯二甲腈会很快转变为1,3-二亚氨基异吲哚琳,在丁二腈腊或四氢萘等可以提供氢的介质中受热即可生成酞菁。产率分别为34%和45%。然而,它在N,N-二甲基乙醇胺介质中经回流可以85%的产率得到酞著。同样,八取代的酞菁也可以用5.6-二取代的1.3一二亚氨基异吲哚加以制得,产率为80%。反应式3 二亚氨基异吲哚路线3.1.4 苯酐-尿素路线苯酐-尿素路线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制备酞菁的方法之一,主要原料为苯酐、尿素、金属盐,催化剂一般为钼酸铵。苯酐-尿素法又有固相法和液相法之分,液相法是将原料溶解于三氯苯、硝基苯、煤油等溶剂中进行反
10、应,产率可达85%以上;固相法是将原料在不加入溶剂的情况下直接混合,加热至140融化后再装入金属盘内于200-300左右反应4-6h制得,其工艺十分简单。也可用偏苯醉或4-硝基取代苯配在硝基苯中以钼酸铵为催化剂,与尿素、金属盐反应得到相应的对称取代金属酞菁(见反应式4)。反应式4 取代苯配合成取代金属酞菁3.1.5 酞菁的低温合成酞菁一般在高温合成,有时反应温度高达205以上,但酞菁也可以在低温合成。例如:1-亚氨基-3-甲硫基异吲哚的5位或6位衍生物在N、N一二甲基乙醇胺中,室温条件下就可以生成相应的酞菁,产率为5一18%。如果反应在醋酸锌的存在下,反应可在-20-15发生,且产物单一,产率
11、为5一11%。反应式5 低温合成酞菁3.2不对称酞著化合物的合成不对称酞菁化合物是指酞菁的四个苯环上连有不同的取代基。对于带取代基的酞菁,以A、B、或C代表组成酞菁的四个异吲哚单元上的取代基,BBBB代表对称的酞菁,BBBA指三种取代基相同,一种取代基不同的酞菁,BABA、BBAA、BABC等类型不对称结构以此类推。迄今为止,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和研究大多数以对称的酞菁为主,不对称酞菁的研究工作由于合成和分离方面的困难,开展的工作还相对较少,有文献报道的也不是很多.归纳起来,不对称酞菁的合成主要有三条合成路线:(1)统计法(2)高分子化方法(3) 亚酞菁法。3.2.1 统计法目前制备不对称酞菁使用
12、较多的方法是统计法,即两种相同的酞菁前体一起进行环化反应,生成按统计量分布的酞菁化合物。如两种不同的二取代前体(A、B)环化时,生成按统计量分布的硫杂环酞菁化合物(AAAA、AAAB、AABB、ABAB、ABBB、BBBB)。此方法在合成上比较简单,一次可以得到多个化合物,但是由于产物为几种结构相差不大的酞菁混合物,使得分离纯化变得相当困难。3.2.2 高分子化方法高分子化方法是在邻苯二腈上引入取代基A,A的另一端在接到聚合物上,即先将一个反应前体与聚合物键合,这个反应前体再同另一种带有B取代基的反应前体缩合,就可以得到带有聚合物的不对称酞菁和对称的四取代B酞菁,用不能溶解高分子的溶剂先洗去可
13、溶性成分如对称的酞菁,再经过反应把不对称酞菁从高分子链上脱下来,就得到BBBA型的不对称酞菁。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分离相对要容易得多,能够有效的对目标化合物的某些官能团进行保护及对其他的官能团进行化学修饰,但步骤较长,产率低,对于大量制备不对称酞菁是不适用的。3.2.3 亚酞菁法亚酞菁法是由三个异吲哚组成的中心原子为硼的平面分子,三个异吲哚与硼原子相连构成一个内层为14-电子的共轭体系。亚酞菁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利用其结构扭曲便于开环的特点,用作合成不对称酞菁的中间体。用这种方法合成不对称酞菁产率较高,生成的产物易于用柱色谱分离并且有很好的选择性,最重要的是只生成单一的酞菁化合物。在这一方面,Han
14、ack 研究的较多,他们首先合成出了多种亚酞菁,然后让其与1,3-二亚氨基异吲哚或取代的1,3-二亚氨基异吲哚反应,即可合成出不对称酞菁。SastreA等人用亚酞菁和5,6-二取代的1,3-二亚氨基异吲哚反应,合成出4种不对称酞著。如果用取代的亚酞菁与1,3-二亚氨基异叫噪或取代的1,3-二亚氨基异吲哚反应,也可以得到取代的不对称酞菁。4.酞菁及其配合物的应用近二十年来,酞菁及其类似物的研究已经得到各国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许多具有新型结构和特性能的酞菁化合物不断被合成出来,这不仅大大推动了配位化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它已用作化学传感器的敏感材料、电致发光器材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光信息储存材
15、料、液晶显示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染料电池中的电催化材料、催化氧化还原材料、低维导电材料等等。此外,在癌症的光动力学治疗方面,酞菁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1酞菁在光电导体方面的应用4光电导体材料是指在光的辐射下能产生光生载流子的一类信息材料。广泛应用于静电复印、全息照相和激光打印等领域。有机光电导材料与无机光电导材料相比较,具有价廉、低毒、来源丰富、易于加工成型和成像率高等优点,并可通过在分子水平上的设计以达到不同性能的光电导材料。目前,90的激光打印机和80的静电复印机采用有机光电导体。目前,国内有步数几家单位从事有机光电导体的研究。其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酞菁、偶氮(hisazo)和北(
16、perylent)及其衍生物等。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扩大光谱响应范围,制备出既能用于复印叉能用于激光打印的全光谱光电导体;提高光敏性 及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为此,可以通过有机与有机之间的复合(比如酞瞢与酞菁,酞菁与偶氮,酞菁与北等,因为它们在不同的光谱区具有不同的光敏性,通过复合可以达到协同互补效应 );另外,还可进行有机与无机之间的复合,因为有机材料具有高的光吸收系数,但载流子迁移率却很低而无机材料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为了简化制各工艺,提高光敏性,可以采用单层结构 (图2);而制各出纳米颗粒的OPC可以太大改善其性能。IFL:预涂层CGL:载流子产生层,CTL:载流子传输层,PSL=
17、CGL+CTL(功能上)图2 双层(a)和单层(b)光电导体结构示意图尽管OPC已经产业化t但其光电导机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一般认为酞菁化合物载流子光生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束缚的电子一空穴对的形成,第二是电子一空穴对分离成自由载流子 其中第二个步骤可以用Onsager理论得以适当解释,而电子一空穴对的形成过程依旧是很模糊。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其光电导机理,就能够依据性能的要求指导材料分子的设计。4.2酞菁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4近一、二十年来,在改善性能方面,无论是晶态硅还是非晶态太阳能电池都取得极大进展,转换效率在20 以上 然而,就目前而言,硅太阳能电池制造成本非常昂贵,这限制
18、了地面上大规模使用太阳能;另外,硅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几乎达到了技术投限。在这种情况下,有机凝聚态太阳能电池倍受关注 潜在的低成本,重量轻和分子水平上的可设计性。为了开发有机太阳能电池,科研工作者对各种各样的有机染料和半导体高聚物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求设计新的材料(比如:掺杂、敏化、载流子注入、使用SPP(surface platoon polaritons)激发技术、模拟光合作用、合成施主一受主共轭高聚物体系以及有机与无机复合 踟等)和设计新颖的器件结构(从单层的肖脱基势垒,双层结掏到三层以及多结多禁带结构) 可以说,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酞菁占有重要地位,从KGhosh制造的A1
19、MgPcAg,CWTang首次报告的双层IT0CuPcPVAg结构到MHiramoto等的ITOPTcPc+PTCPcAu以及HLee等的AuPbTeCuPcSi(转换效率为346 )都离不开酞菁;这主要是由于酞菁优越的热、化学稳定性及多洋性。就目前而言,在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太阳能转换效率依旧无法与无机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在提高转换效率,扩大光谱响应范围,改善稳定性等方面,有机太阳能电池还有待于解决。4.3 酞菁在非线性光学方面的应用4非线型光学是研究在强光作用下物质的响应与场强呈现的非线性关系的科学f物质在激光束的强振电场作用下产生一个非线性的极化响应,从而可以产
20、生一个性质改变了的新光源。随着激光的出现,非线性光学弓l起了科学界的巨大兴趣。要使非线型光学得到实际应用,开发出具有剪裁结构的新材料的任务就变得尤为紧迫 能够实现此目的的剪裁材料主要有三太类:1以LiNbO3和KDP为代表的具有良好透明性和硬度的氧化物和铁电单晶。2外延生长的约束结构形式的-族半导体。3有机材料;就有机材料而言,由于其典型的Van derWaals相互作用,从而可 依据需求实现分子水平上的材料设计。第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来说,具有二维非局域共轭 电子体系的酞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KMartin等对气相沉积的H2Pc和SiPc(OSiMePhOH) LB膜研究表明:酞菁具有高的共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论文 作业 配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