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凉山州自然环境对当地彝族风俗习惯的影响.doc
《浅谈凉山州自然环境对当地彝族风俗习惯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凉山州自然环境对当地彝族风俗习惯的影响.doc(8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浅谈凉山州自然环境对当地彝族风俗习惯的影响摘要: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彝族文化的研究,注重于社会属性,却忽视了自然属性的研究。在四川省的一个地区凉山州,在这个地区崇山峻岭、高山峡谷的立体气候以及江河纵横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的彝族的风俗习惯与其他地区的彝族相差较多,无论是当地彝族的经济状况、教育状况,还是他们的人文风俗都有他们的特殊性。关键词:凉山州 自然环境 彝族 经济 风俗 教育提纲:1. 凉山州区域概况2. 凉山州区域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2.1历史原因2.
2、2思想观念落后2.3农业经济基础薄弱2.4生态环境脆弱3.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风俗的影响3.1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食物结构的影响3.2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的影响3.3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婚姻的影响4.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教育的影响4.1直接影响4.1.1入学年龄4.1.2教学质量4.1.3语言与成绩密切相关4.2间接影响5 结论目录1. 凉山州区域概况2. 凉山州区域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2.1历史原因2.2思想观念落后2.3农业经济基础薄弱2.4生态环境脆弱3.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风俗的影响3.1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食物结构的影响3.2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的影响3.
3、3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婚姻的影响4.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教育的影响4.1直接影响4.1.1入学年龄4.1.2教学质量4.1.3语言与成绩密切相关4.2间接影响5 结论浅谈凉山州自然环境对当地彝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张菊摘要: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彝族文化的研究,注重于社会属性,却忽视了自然属性的研究。在四川省的一个地区凉山州,在这个地区崇山峻岭、高山峡谷的立体气候以及江河纵横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的彝族的风俗习惯与其他地区的彝族相差较多,无论是当地彝族的经济状
4、况、教育状况,还是他们的人文风俗都有他们的特殊性。关键词:凉山州 自然环境 彝族 经济 风俗 教育1. 凉山州区域概况凉山的区域概况“为西部高原区和东部山地区。西部有大雪山山脉,东部有大凉山山脉。雪山山脉间耸立着太阳牦牛山。太阳山由西北而东南,东至冕宁,南抵米易、盐边,绵延数百里,山脉中部于冕宁境内被雅砻江截断,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太阳山东有锦屏山,向南延伸经西昌,南至安宁河;牦牛山东有安宁河,西有雅砻江,为一狭长山脉,海拔平均在32003000米左右。位于自治州东部的大凉山山脉北起石棉,南及金沙江。由东而西,主要大山有小相邻,是凉山州越西、喜德、冕宁的分界邻,由石棉经越西于泸沽被孙水河切
5、断。地势陡然下降,向南延伸至西昌县境南部拔地而起出现螺髻山,主峰海拔高达4000米,向东南延伸至宁南,会东直抵金沙江北岸为鲁南山,向南延伸至会理县境东部为龙帚山,再是碧鸡山,由甘洛向南延伸经西昌、昭觉、普格、宁南等地,最高峰海拔4500米左右。大凉山主脉黄茅埂,绵亘于自治州东北部雷波、马边、美姑三县境内。最高峰为美姑、马边交界处的大风顶,海拔在4035米。自治州境内地表起伏大,高低悬殊。西部木里境内夏俄多季峰海拔高达5959米,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高原次之。丘陵、平坝、盆地仅占5%-6%。山地多为高山和中山,相对高度一般在10002500米。低山仅见于马边南部和会东、会理之
6、间,以及西昌大兴至黄连坡小庙一带。木里县境内高原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高原和山地被河谷分割为条状。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水系纵横流经于山地和高原之中,从而形成了高山耸立,峡谷纵深,山川相间的川西南高山峡谷区。”以上可以将凉山州的区域概况总结为两点,一是凉山州高山峡谷、崇山峻岭,有着比较特殊的立体气候;二是凉山州江河纵横。而就由于这两点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用着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2. 凉山州区域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生活在河谷平原地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
7、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2.1历史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2.2思想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很多群众一直延续着从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俗。最典型的就是生活方式还处在原始落后的境地。彝族群众的住房建造普遍都十分简陋、矮小,有的四处透风,难以遮蔽,自然而然地不开窗户。室内黑暗、阴湿,牛羊和人混处一室。同一房屋内一边关牲畜,一边住人,饮食起居都以“三锅庄”为中心,日为炊饮之所,夜为卧歇之地,室内除设粮屯外,别无它物。大多数住房不配院坝
8、、不配厕所和畜圈,门前就满满地堆积着一年来的生产用肥,任其日晒雨淋,卫生条件极差,要进室内必须从粪堆上踏过。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长期受到压抑,萎靡不振,加之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制约,人们普遍存在苦熬不苦干的思想。其次,比较典型的就是在彝族地区现阶段“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依旧比较明显。2.3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在彝族地区,很多农民从根本上不具备学习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能力,既然没有学习的能力,当然也就谈不上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文化水平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前提。一是农民缺乏科技意识。即使一些青年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科技知识和农业知识技能缺乏,科技意识不强。他们缺乏发家致富的门
9、路,满足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小富即安。这种观念阻碍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制约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2.4生态环境脆弱 彝族地区的人民环境意识淡薄。对于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农民很少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他们往往只重眼前利益,对农业资源的开采过度,森林破坏严重,致使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许多沟渠逐渐断流,人畜饮水困难,危及当代,祸及子孙。3.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风俗的影响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从而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人们不仅从自然界获得赖于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和自然界发生精神上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10、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居住地域、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往往形成谋地区人们所遵循的民俗也不同。3.1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食物结构的影响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食物的形成,是和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力方式有关。或者说受到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制约,而经济和生产方式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由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因此,饮食结构往往带有地区和民族特色。高寒山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只能种植荞、麦及洋芋。所以,“荞巴”、“洋芋”便成了生活在高寒山区彝民的主食,另外辅之以燕麦面、小麦面等。二半山则适应于种植玉米、豆类、洋芋、荞麦等。因而,生活在这里的彝族食物结构较之高寒山区复杂。玉米饭是主食,还辅之以洋芋、荞巴
11、、豆类等。 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指饮食结构中的素菜和荤菜。彝区素菜高寒地带大多为园根制品。如酸菜、园根头、园根丝菜等;春夏之际还辅之以野菜。高寒地带气候寒冷甘燥,人体需要大量的维生素。而园根是含维生素最为丰富的蔬菜之一。这是与彝区生态适应分不开的。二半山地带因其自然地理环境优于高寒山区,所以素菜较之高寒区丰富的多,青菜、白菜、瓜类、豆类等应有尽有。 荤菜,高寒山区以猪、牛羊肉为主。食法最为盛行的是“坨坨肉”、“全羊汤”。这种食用方法,恰好与气候寒冷干燥和生态相适应。因抵御寒风袭击,人体热能消耗大。而牛羊肉本身属热性食物。加上“坨坨肉”的特点是鲜嫩而不腥、肥而不腻,故能多食。此食法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凉山州 自然环境 当地 彝族 风俗习惯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