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市场运行规律探究.doc
《碳金融市场运行规律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金融市场运行规律探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 存档编号: 中期论文 题 目:碳金融市场运行规律探究 摘要:近年来,由温室气体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多,也日益严峻,如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在较少等等。而碳金融,通俗地讲,就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碳金融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更加重视,很多国家也都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制定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因此低碳经济也就此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碳交易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部分国内外学者关于碳金融研究进行了一些分类、总结及论述。关键词:碳金融 碳交易市场 碳金融制度 一、碳金融和碳金融市场的产生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是对碳排放进行
2、规制社会中的一种新型金融运作模型。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认为“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各缔约方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并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因此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当率先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1997年,国际社会在日本
3、京都通过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创造性地引入了3个灵活机制:联合履行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机制(ET)。JI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称为ERU(减排单位)。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称为CER(经核证的减排量)。这两种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附件一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而后者是附件一国家和非附件一国家(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机制。ET机制则是由管理者确立、分配或拍卖排放配额的机制:即环境管理者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企业将从环境管理者那里分配到相应数量的AAU(分配数量单位)。碳资产,原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它既不是商
4、品,也没有经济价值。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政治家们人为规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即碳资产。这种逐渐稀缺的资产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前提下,出现了流动的可能。另一方面,减排的实质是能源问题,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需求很大,发展国家供应能力也很大,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二、 碳金
5、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不同学者针对国外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有着大同小异的认识。李阳世界主要从碳交易三个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亚洲碳交易所(Asia CarbonExchange, ACX-Change)着手着重分析了美日英三国的现状。美国是最早建立自愿性减排交易市场的国家。美国虽然退出京都议定书,但却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表现最为活跃。而日本,无论是其“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还是其年度各部门的预算申请中,都能体现其在未来加强能源和环境领域研发的决心和意志。近年来,日本也开始推动这种环保车辆的普及。英国通过参照汇丰、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银行等金
6、融机构投资指数,将低碳市场商业化纳入监测范围,准确掌握清洁技术和气候变化发展趋势,其金融服务部门已经从完善的环境成本中获益,尤其是碳交易。张建军,段润润,蒲伟芬除了从碳交易体系分析碳金融市场现状,还从全球碳金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以及碳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增长速度,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等方面作了研究。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及其机制日趋完善,碳金融交易的模式及产品等也呈现出多层次化的发展趋势。碳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现货、期货、期权以及掉期等,碳期货合约则是作为碳期权交易合约的基础资产。张晓艳从碳交易额度为出发点,她对比了2009年和2005年项目市场和配额市场的碳交易额度,并分析出其
7、中的龙头主导交易市场,可以看出碳交易的发展是异常迅猛的。同时,她还创新性的从碳基金的角度来说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及潜力不可限量。碳基金是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投资设立的专门基金,一般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在全球范围购买碳信用伺机转卖获利或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我国碳金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信用供应国, 却处在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这或许是一个初级市场发展的必经阶段。王遥和刘倩认为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发达程度和金融产业成熟程度与美国、欧盟相去甚远, 但碳金融市场在全球都是一个新兴市场。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重视碳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我国在这一
8、新兴领域有可能赶超美国、欧盟的契机,并可以在国际经济、 金融体系重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她认为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碳信用供应国, 但处于整个碳信用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中国卖家在 CDM 项目的交易中议价能力十分薄弱,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客观上来看, 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 中国为全球碳金融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但始终处于加工碳资产阶段,不能进入利润很高的二级市场;主观上来看, 一方面, 国内企业缺乏相关经验。由于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政府、金融机构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缓慢,碳金融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苗绘和李海申认为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相关法律
9、法规有待完善,国家政策支持不到位,碳金融监管不给力。其次碳交易制度还不成熟,碳交易场所不完备。再而碳金融市场不发达,碳金融产品单一,缺乏碳金融衍生品。再次投融资渠道狭窄,缺乏适合本土的碳基金和专业的中介机构。另外发展碳金融的激励机制不明确,企业参与积极性受限。最后在国际上没有碳交易定价权。杨波、肖苏原和田慕昕认为中国企业在碳金融市场上充当 “卖炭翁”角色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内金融机构在碳金融领域的参与度不够有关系。 目前,我国参与碳金融的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 业务类型也比较单一。 碳金融之于国内金融机构尚属新鲜事物, 许多金融机构尚未认识到其背后隐藏的巨大的商业价值,未能及时涉水碳金融领
10、域。颜海轶和郁璇从法律法规体系、银行内控制度体系、碳交易市场及其平台建设以及碳金融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纵观国际碳金融的成功实践, 碳交易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持, 我国政府虽然已经签署了议定书,但目前并没有从立法上强制要求减排,而且减排目标的落实还需要后续的额度分配、监测、考核、问责等配套政策支持。赵儒煜和张清正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他认为我国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万元GDP 能耗也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当前我国减排成本较低,碳减排的投资回报率很高这一方面可以改善自身的能源消耗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市场 运行 规律 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