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第三版).doc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第三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第三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第1章 绪论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而在高渗环境下存活,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所发现。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据此所有细菌分为细菌型和L型。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细胞类型特点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
2、结构、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缺乏完整细胞器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整的细胞器真菌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m) 1m = 1/1000mm球菌:直径 1m 杆菌:长 23m 宽 0.30.5m螺形菌:23m 或36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G+菌G-菌外膜脂蛋白无有脂质双层无有脂多糖无有厚度20-80nm10-15nm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层数可多达50层1-2层糖类含量多少脂质含量多少磷壁酸或磷壁醛酸有
3、无医学意义:染色性:G染色 紫色(G+) 红色(G-) 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 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主要功能:保护细菌和维持菌体形态;物质交换;与致病性有关;与耐药性有关;与静电性有关。3. 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 (1)革兰染色基本步骤:1涂片、干燥、固定。2染色:初染:结晶紫染1min;媒染:卢戈碘液染1min;脱色:95%乙醇30sec;复染:稀释复红染1min。 (2)结果: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3)意义:经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G+菌和G
4、-,有助于鉴定细菌,用来指导临床选择药物,有助于研究和了解细菌的致病性等。 6. 与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有关因素是: (1)芽胞内由多层致密膜状结构构成,化学药物和紫外线不易渗入; (2)芽胞含水量少,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 (3)芽胞形成时能合成一些具有抗热性的酶类; (4)芽胞核心和皮质中含独有的吡啶二羧酸,与耐热性蜜切相关。芽胞发芽时,该物质由芽胞内渗出,耐热性亦随之丧失。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
5、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第2章 细菌的生理名词解释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7. 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及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细菌,占细菌的大多数。简答题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盐酸利用(C)大肠埃希菌+-产气肠
6、杆菌-+3. 叙述细菌的群体生长方式。分裂方式:二分裂a.迟缓期: 短暂适应阶段, 14h , 分裂作准备b.对数期: 818h后 , 几何级数增长, 研究细菌最佳c.稳定期: 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活菌数不增加d.衰退期: 死亡数繁殖数4.分析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1. 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致源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除去热源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法2. 毒素及侵袭性酶:、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 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侵袭性酶:某
7、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3. 色素:由某些细菌产生的,含不同颜色,有助于进行细菌鉴别,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4.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5. 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6. 维生素:由细菌合成,供自身需要,也可分泌到周围环境7.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名词解释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共同特性。溶原性细菌:具有前噬菌体的细菌。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
8、,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第4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一、 名词解释1. 病毒: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严格宿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二、 问答题病毒衣壳作用:保护病毒核酸;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病毒的增值过程:吸附、穿人、生物合成、释放。第5章 感染与免疫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条件致病菌:
9、正常菌群在正常寄居部位和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当正常菌群成员的定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故称之为条件致菌。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例:伤寒的菌血症)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但不侵入血流,而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例:破伤风)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例: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脓毒血
10、症(pyemia):化脓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引起全身各组织的化脓性病灶。(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G-菌侵入血流,繁殖,崩解释放内毒素入血所致。少量内毒素引起发热,大量内毒素引起DIC、内毒素休克、死亡。(例:脑膜炎)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时,或病原菌侵入的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潜伏感染:致病菌与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显性感染:侵入病原体足够多时,机体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包涵体:感染病毒的细胞,用普通光学显微
11、镜在胞核或胞浆内可看到大小不等的着色斑块,称为包涵体。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高频重组菌(株):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干扰素(IFN):是细胞在受到病毒等物质的诱导后,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质。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消毒:是指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4. 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来
12、源 G+菌与部分G-菌。G-菌。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稳定性 不稳定,6080 ,30min灭活。稳定,160 ,24h灭活。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具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病变。较弱,各菌的毒性 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加、微循环障碍、休克、 DIC等。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脱毒成类毒素。弱,甲醛不能脱毒成类毒素。作用方式与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5详细分析细菌的毒力,并举例说明。细菌的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
13、面。一.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疫机制,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组成:1. 黏附素(adhesin):菌毛黏附素:如大肠杆菌菌毛黏附素(普通菌毛)。非菌毛黏附素:如A群链球菌细胞壁的LTA(脂磷壁酸)。2. 荚膜与微荚膜荚膜:如肺炎链球菌荚膜。微荚膜:SPA、M蛋白、Vi-Ag、K-Ag。3. 侵袭性蛋白/酶侵袭蛋白:如G-的型分泌系统分泌的蛋白,可直接注入感染细胞,促进细菌的传播。侵袭性酶类:如金葡菌的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链球菌:透明质酸酶扩散。1. 细菌的微菌落和生物膜微菌落:是人肉眼看不到的细菌集落,一般为一个克隆。生物膜:不是细菌的简单堆积,而是
14、以微菌落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社区”结构,可为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如:牙菌斑)。6. 抗病毒免疫的特点与意义特点:高活性;广谱性;选择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不同的敏感性。意义: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第9章 球菌1、SPA:即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2、ASO试验: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是一项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中和试验。常用于辅助诊断风湿热。简答题:1. 分析5种致病性球菌的形
15、态与G染色性。分类形态G染色葡萄球菌葡萄串状排列,无 鞭毛、无芽胞。G+A群链球菌球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样结构,G+肺炎链球菌菌体呈矛头状或瓜子仁状,成双排列,有较厚荚膜。G+脑膜炎奈瑟菌肾形双球菌,成双排列,大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大多有荚膜及菌毛G- 淋病奈瑟菌与脑膜炎球菌同G- 2. 简述SPA及其医学意义。葡萄球菌A蛋白(SPA):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为完全抗原。 SPA与IgG复合物能与吞噬细胞争夺IgGFc 段,具有抗吞噬作用。 SPA应用于协同凝集反应,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检出。3. 叙述金葡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致病物质
16、(主要是侵袭性酶和外毒素):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及SPA。疾病:(1)侵袭性疾病 :局部化脓性炎症(皮肤、器官); 全身感染( 败血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毒性休克综合症(TSS);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症)5. 简述假膜性肠炎。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杀死肠道敏感的大肠杆菌,而肠道耐药菌(主要为艰难梭菌、金葡菌为伴随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腹泻,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坏死组织)覆盖。6. 叙述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1. 致病物质 细菌细胞壁成分脂磷壁酸:黏附,M蛋白:抗吞噬、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微生物学 复习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