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汉语的现实意义论文.doc
《学习古汉语的现实意义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古汉语的现实意义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学习古汉语的现实意义【摘要】:汉字是一种表义性的文字,汉字的字形与词义之间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因而学习汉字知识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古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从拓展阅读、古今对照、探究文本“疑点”、提高能力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升华主题学习古汉语的目标和意义。【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意义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arning the ancient Chinese(Wang Yanna)(Internet Network S
2、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WUST)Grade: 2012 Class: Class 7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bstract】: Chinese character is a kind of expressive language and glyph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its meaning. Therefore,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ancien
3、t Chinese vocabula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o chang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from expanding reading, contrasting ancient with modern, exploring the text doubt, improving the abili
4、ty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us highlight significance of the theme of learning ancient Chinese. 【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 ; teaching ; meaning目 录序 言1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21、畏惧心理22、内容枯燥23、积极性不高2二、关于词义的古今差异问题31、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用,造成误解词义或词不达意32、因
5、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用,造成表达上的矛盾43、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重复,造成语言啰嗦44、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写,造成表达不当4三、古汉语教学中激发兴趣的措施51、拓展阅读,扩大视野52、古今对照,比较求知53、探究文本“疑点”,加深理解54、学以致用,提高能力6四、古汉语教学的目标和意义6参考文献:8致谢辞9序 言所谓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古代汉族群众的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而编辑,是用物质文
6、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而这些精神产品,往往是以汉字为载体形成和传播,深深植根于汉字形成和发展的汉语之中。认识、理解并逐渐熟悉、掌握汉语,对塑造一名合格的编辑具有极大意义。汉民族语言中,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各类方言的继续;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将来,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各类方言的将来;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过去,各类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过去;汉语言民族对自己语言文化的根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对蕴涵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语言有着无比的深情。现代汉语各类方言所在地域的自然人群对自己所讲的方言的感觉
7、,就好像方言是一棵树,一旦扎下根来,他们就不要移动;现代汉语普通话好像是树叶,一旦从树上跌落下来,就不知道它的根是属于哪一棵树。其实这正说明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根就是中华民族语言之丛林,是汉民族语言各种树木的最大归类,是中华民族语言之亲。现代汉语各类方言所在地域的自然人群正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语言的“根”,“根”在哪里,所以他们才在刻意的保留中去“寻找”,而“田野调查”和“时间空间化”都是实施这种“寻找”的具体而又最佳的策略。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在相关学科中,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据调查,目前不少中学生、大学生能熟练地阅读英文书籍
8、却看不懂文言文,对母语重视不够,对外语的过于功利性的认识,使得很多大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远远多于母语。以某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本科生学习英语总课时190多个,而古代汉语却只有90个课时。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词汇、语法差异相对较大,学起来有一定难度。而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直接导致学生古代汉语素养低下,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严重不足。如“尚书中盘庚、洛诰,在当时不过一种告示,现在我们读了,觉得估屈聱牙,这也是因我们没懂当时的白话。所以如此。”1而在传承国学中,人们又往往重视经典思想内涵的掌握,忽视古代经典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古汉语学习的认识与学习心理,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
9、小型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对授课内容和方法的看法、对教材的评价、课余学习的情况等方面,力图多方面地体现学生对该课的认识状况。经过对中文专业49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发现以下情况:1、畏惧心理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有畏惧情绪约有40的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深奥难懂,较难学习。课程内容既有理论又有文选:理论部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文化常识;文选篇目囊括了从先秦直至唐宋的散文、韵文,学习内容较多,知识点涉及面广,很难完全掌握。因此对古汉语的学习很抵触,一提到古汉语,还会产生恐惧心理。2、内容枯燥学生对该课的讲授有较高要求学生认为古代汉语内容枯燥,要求授课要生动、有趣,要求补充教学内容
10、,要求参与课堂讨论等。对于古代汉语多媒体课,约有85的学生除了要求课件精美、增加视频材料外,还要求教师授课要风趣幽默,并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约有90的学生认为以教材为纲,补充新的语言材料,增加练习和实践的机会。3、积极性不高学生课余学习积极性不高约有89,他们认为学习古汉语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进一步了解历史,以此作为自己学习古汉语的动力。但同时,约有81的学生表示只会在古代汉语课堂上进行学习,没有课下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可见,多数学生对古代汉语这门课程学习动机明确,却又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动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古代汉语能力尚且如此,其他专业的学生
11、阅读经典的能力更是令人堪忧。大学语文课未落到实处,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停留在中学水平,这种现状如何传承国学?不只是学生,连某些教古文经典的老师古代汉语能力低下。“2004年曾发生一件贻笑大方的文化丑闻。华中科技大学某副教授自1996年开始给学生讲授中国道家经典著作老子的道德经。截止2004年,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已达8000人。该教授在讲稿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了道德经浅释一书。该教授所出版的书还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人文类)二等奖。然而,2004年5月,来自台湾大学的陈鼓应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王煜教授指出:道德经浅释是一本千疮百孑L、随心所欲、浅释之误多达300多处的书。”教师不懂字词古义,导致
12、歪曲理解典籍的思想内容,不但误了自己,更误了学生。除了某些读者缺乏必备的古汉语知识,不少作家也是如此。黎千驹呼吁,对于作家来说,“有一种应该必备的修养往往被某些当代作家所忽略,那就是汉语知识修养。由于某些作家缺乏这方面的修养,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误用的古语词、典故、成语和古代文化知识等方面的问题。”黎先生列举了文学作品中因缺乏古汉语修养而造成的误用现象,归纳起来有: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造成词义误解或词不达意;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用,造成表达上的矛盾;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重复,造成语言啰嗦等。一旦作家将错误的古汉语知识带进作品,将直接误导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虽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所有民众都在
13、古代汉语和古文字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民众拥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却是必须的。”二、关于词义的古今差异问题所谓词义,就是人们对词所指称的事物、现象、关系等的概括认识或反映。它的作用在于体现人们思维活动的成果,确定词的称谓对象。说得明确一点,词的词汇意义的基本功能就是巩固人们思维活动的成果,确定词语和它指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作为负载着一定意义的词来说,它必然是音、形、义的统一结合体。因此,词义既是客观事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客观事物、现象是形成词义的基础,又是人们思维活动的成果,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能动地反映。所以,词义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两重性。由于词义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
14、,而人是社会的人,他的认识活动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范畴,只有人在社会交际中才能使词义确定下来,为人们所共同理解和接受。社会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反映这种发展、前进的人的认识活动,就要用语言的词汇来巩固和贮存,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语词,这些新的语词,一部分是原来的词的词义发生变化或者产生多义,即意义的缩小、扩大或者转移;另一部分则是利用原有的词组成新的结构的词,以巩固新的思维成果或表示新的概念和意义,产生了古今词义的差别,这就是词义发展的历时性特点。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古今汉语词汇有了很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这种差异不是混乱无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则是一脉相承的,甚至有的古今一致,没有什么
15、差异。我们的教学就是要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遵循古今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给学生以“渔”,正如M文所说的“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如果只给学生说某个词的古义是什么,今义是什么,而不把它的演变规律讲清楚,即使是你给学生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也恐怕只能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教人以渔”了。由于词义的差异,古今在词义上给我们现在的学生造成的影响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1、因不明古汉语词义而误用,造成误解词义或词不达意(1)“八九十岁之际,还要更加讨厌自己,那时必定是讨厌自己老而不死。先哲说:老而不死谓之贼。我不愿意做贼,我这辈子还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沙叶新沙叶新的鼻子)(2)“像我,当时只能算是一个文
16、学青年,初试笔锋,不也搭上五十年代的 右派末班车,从此碧落黄泉了吗?”(李国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例(1):“ 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 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贼”的本义是“破坏,毁坏”。说文:“贼,败也。”段玉裁注:“败者,毁也。”引申为“破坏者”。例如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作者所引论语宪问中的“贼”是其引申义,可解释为“ 害人者”。在先秦,“盗”与“贼”的意义跟现在正好相反:现在所谓“贼”(偷东西的人),先秦叫做“ 盗”;现在所谓“ 盗”( 抢东西的人),先秦叫做“贼”。由此可见,“老而不死,是谓贼”中的“贼”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 古汉语 现实意义 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