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俗史复习资料.doc
《中国古代风俗史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风俗史复习资料.doc(33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风俗史复习资料前言:1、“风俗”释义“风俗”一词的出现:管子法法:“变易风俗,诡服(心口不一,与心志相违)殊说犹立。上不行君令,下不合于乡里,变更自为,易国之成俗者,命之曰不牧之民(言其不可统治也)。”荀子王制:“广教化,美风俗。” 荀子王霸:“政令行,风俗美。”荀子议兵:“政令以定,风俗以一。”荀子强国记载了荀子西行入秦之所见:“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佻(to),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荀子正论:“风俗之美,男女自不取于涂而百姓羞拾遗。”汉代学者对“风俗”概念的解释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下写道:“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
2、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也写道:“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圣人作而均齐之,咸归于正,圣人废,则还其本俗。” “风与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风中有俗,俗中有风,两者共为一体,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风俗文化发展运动的全过程。”(韩养民:中国风俗文化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群体生活方式的差别是风俗的基本内容,风俗是在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风俗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意义。这个视野广
3、阔的阐说,也成为汉代以后传统中国人文学界对风俗概念的共识。”(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风俗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在对待外部环境以及交往中所呈现的普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作为其外延部分则是构成这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基础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所谓普遍行为意味着风俗是一种群体方式,所谓精神世界则是指任何一种风俗都具有精神基础或心理凭藉。由此我们可以在逻辑上将风俗史研究对象与诸如社会史或生活史等相近领域区分开来,尽管这种区分有时并非泾渭分明。” (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2、学习和研
4、究中国古代风俗史的意义有助于人们更真切、更具体地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面貌和历史进程,从而领略中国古代风俗文化的历史魅力。可为当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提供独特的风俗文化资源。第一章 服饰风俗第一节 衣服探源关于衣服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有实用、遮羞、美观三种说法。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jio,草索),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jng,凉)。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冬足以为轻且煖(xun,温暖) ;夏足以为轻且凊。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御寒防晒的实用功能)白虎通衣裳:
5、“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遮羞)韩诗外传卷一载:“衣服容貌者,所以说目也。”(美观)(距今约18000年,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新人)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枚骨针,骨针残长约83毫米,最粗的直径3.3毫米 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缝纫工具。山顶洞人发明骨针,反映当时已能缝制兽皮衣服,增强了御寒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反映了山顶洞人的手工艺发展水平(钻孔、磨制等技术)有了显著提高。 山顶洞人的兽皮衣服除了有御寒的实用功能外,很可能也有遮羞和审美的用意。 山顶洞人已有了爱美的观念和对美的追求。这集中表现在装饰品的制作上。山顶洞人遗址出土有成串的小石珠、穿孔的兽牙和
6、截成小段的兽骨,还有经过加工修饰的鸟骨、鱼骨及海蚶(hn)壳等,这也表明原始艺术的萌芽已经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文化遗存中,普遍出土陶石纺轮、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如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原始织机的部件。在距今约6000年的晚期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布纹印痕(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10根,当是一种粗麻布);在距今约6000年的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下层发现有葛布残片(用葛的纤维制成的布,比较细薄,俗称“夏布”)。而到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的纺织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 如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的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有
7、苎麻制作的麻布残片和细麻绳,平纹麻布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16至24根,有的经线31根、纬线20根,密度与现代的细麻布相当(距今约6000年的晚期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发现有布纹痕迹,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10根,当是一种粗麻布)。出土的丝织品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纤维原料都属家蚕丝(养蚕业)。残绢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48根。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麻制品是这一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特别是丝织品的发现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织绢最早的国家。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一、衣服的样式1、头衣头衣即冠帽,又称首服或元服。“元”的本义是“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狄伐晋,先轸(zhn,晋国执政) 入狄师,死焉。狄人归
8、其元,面如生。” 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月)吉日,始加元服。”从考古上看,史前头衣形象不多,在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一件仰韶文化(距今约六七千年)陶塑人头,似戴有平顶帽。在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女神像上,有戴扇形帽的形象。(1)冠在中国古代礼制等级社会里,冠是官僚贵族和上层男性的头衣。“在古代中国人的意识中,头为元阳之府,是身体中最重要的部位,同时它也是最直接表达人情绪和情感的部位,可能由于这两种原因,冠遂成为服饰上最重要的等级特征以及服饰礼规最明显的展示。” (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126页)冠多用淄布(缁布,黑色布)、缟素(白
9、绢)和纚(x,古代用来束发的黑色布帛)等物制成。冠一般由冠圈和冠梁组成。戴冠前,把头发束在一起,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纚包住,然后将冠套在发髻上。冠梁在上,从前至后覆在头上。再用笄(j,簪zn)左右贯穿冠圈和发髻,将冠圈两旁的丝绳在下颔(hn,下巴)处打结,以此定冠。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出现过的冠主要有切云冠(高冠)、鸟形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侧注冠)、法冠、却敌冠、樊哙冠、武冠(大冠,武弁bin大冠)、鹖(h)冠、进贤冠、冕冠、委貌冠、皮弁冠、长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爵(雀)弁等。切云冠(高冠):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 可见楚国有切云冠(高冠)鸟形冠:河南信
10、阳楚墓中漆瑟上头戴鸟形冠的人物通天冠:通天冠为天子日常所戴。高九寸,正竖,顶微后弯,前有山述(为通天冠前面的山形装饰)。远游冠:远游冠为诸侯王日常所戴。制如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微后弯。但无山述高山冠:高山冠(侧注冠)为天子近臣谒者(行宾礼时的司仪,选拔条件:年未五十、孝廉、晓解宾赞、威容严恪、美须、大音)等所戴。制如通天冠,高九寸,无山述。但顶不弯,直竖。法冠:法冠,一曰柱后冠,或谓之獬xi豸zh冠。高五寸。侍御史、廷尉之类执法官服之。 却敌冠: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卫士服之。 樊哙冠:汉将樊哙造次(仓猝之间,情急之下)所冠,以入项羽军。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马殿
11、门卫士服之。或曰,樊哙常持铁楯(dn,盾牌),闻项羽有意杀汉王,哙裂裳以裹楯,冠之入军门,立汉王旁,视项羽。 武冠:(大冠,武弁大冠)为中高级武官之冠。天子近臣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dng,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鹖(h)冠:(武冠加双鹖尾)是武士之冠。 鹖冠似又有隐士冠之义。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列道家类文献时说道:“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 颜师古注:“以鹖鸟羽为冠。”进贤冠:为文臣和儒生所戴。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冕冠:是天子、三公诸侯、卿大夫等在祭天地、祭祖先等祭祀、礼典活动中所戴之冠。一直沿用到明代。但至明太祖朱元璋时,冕冠为皇帝、皇族祭祀时专戴,官僚不
12、得染指。 冕冠往往以延(装在冠上的长方形冕板)前后悬垂旒li(玉珠串)的数量和每旒玉珠的数量及颜色实现分等,如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冕制天子前后十二旒(每旒白玉珠十二);三公诸侯七旒(每旒青玉珠七);卿大夫五旒(每旒黑玉珠五)。三公诸侯七旒和卿大夫五旒皆有前无后。此据续汉书舆服志下 据隋书礼仪志七 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所定冕制:天子大裘冕无旒;衮冕十二旒;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玄冕四旒,用玉三十二? 三品、公侯鷩冕七旒,用玉八十? 四品、伯毳冕五旒,用玉五十 。 五品、子男絺冕四旒,用玉三十二 。 一品至五品玄冕三旒,用玉十
13、八 。 据明史舆服志二 记载,明朝天子衮冕十二旒(前后各十二旒,毎旒五采玉十二珠);皇太子衮冕九旒(前后各九旒,每旒贯五采玉九 ); 亲王衮冕九旒(同皇太子 );亲王世子衮冕八旒(前后各八旒,每旒贯赤、白、青 三采玉珠八);郡王冕冠七旒(前后各七旒,每旒贯三采玉珠七)。关于冕冠旒数及玉数之小结1、除了东汉永平冕制三公诸侯九旒和卿大夫七旒及南朝陈文帝陈蒨时,公及位从公、五等诸侯九旒,卿大夫五旒有前无后外,其余似皆为有前有后,总旒数“旒”字前之数22、对于天子之冕旒、玉之数,除了大裘冕无旒及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所定天子玄冕四旒,用玉三十二有疑问外,其余似皆可用这样的数学表达方式:总玉数12
14、总旒数( “旒”字前之数2)3、对于臣下之冕旒、玉之数,除了上述有前无后之情形及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所定三品、公侯鷩冕七旒,用玉八十有疑问外,其余似皆可用这样的数学表达方式:总玉数“旒”字前之数总旒数( “旒”字前之数2)委貌冠、皮弁冠: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委貌以绀gn绢(深青透红的绢)为之,皮弁以鹿皮为之。行大射礼于辟b雍(行大射礼等礼仪活动的场所),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执事者(主管具体事务的仆役)冠皮弁。 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民谓之鹊尾冠,非也。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此冠高祖所造
15、,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 汉书高帝纪:“爵非公乘(秦汉二十等爵制的第八级,言其得乘公家之车也 )以上毋得冠刘氏冠。” 建华冠:天地、五郊(谓东郊、南郊、西郊、北郊、中郊,古代礼仪,帝王于五郊设祭迎气: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五方中央神名,即地神名于中郊,祭黄帝;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等礼仪大典,皆在此举行) ,育命舞乐人服之。 方山冠:祠宗庙,大予、八佾、四时、五行乐人服之。 巧士冠:前高七寸,直竖。不常服,唯郊天,黄门从官四人(4个宦官)冠之。爵弁
16、:一名冕。广八寸,长尺二寸。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乐人服之 。 以上续汉书舆服志下 所述的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侧注冠)、法冠、却敌冠、樊哙冠、武冠(大冠,武弁bin大冠)、鹖(h)冠、进贤冠、冕冠、委貌冠、皮弁冠、长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爵弁等,其中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侧注冠)、法冠、却敌冠、樊哙冠、武冠(大冠,武弁bin大冠)、鹖(h)冠、进贤冠为常用朝服,而冕冠、委貌冠、皮弁冠、长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爵弁为祭服。汉代的冠虽在分类上已显示出分等意味,但“汉代冠服中的分等元素,主要就是进贤冠的一梁、二梁、三梁了,由此造成了级别分等”(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
17、结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40页)。公侯三梁(冠上横脊),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此外,似还应指出:汉代祭服冕冠中的分等也是汉代冠服“级别分等”的重要表现。如东汉永平冕制天子前后十二旒(毎旒白玉珠十二);三公诸侯九旒(毎旒青玉珠九);卿大夫七旒(毎旒黑玉珠七)。三公诸侯九旒和卿大夫七旒皆有前无后。此后,祭服冕冠的分等和朝服梁冠的分等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冠服“级别分等”的主要体现。这两条线索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祭服冕冠分等的演变(以旒数为主)据晋书舆服志和宋书礼志五 记载,晋南朝刘宋天子冕冠(平冕,平天冠)垂珠十二旒,王公冕冠(平冕,平天冠)
18、八旒,卿冕冠(平冕,平天冠)七旒 。而阎步克先生认为晋志、宋志所记的王公八旒、卿七旒不是晋宋之制,而是南齐永明六年(488年)改定的冕制,并根据南齐书舆服志的记载,推断晋志、宋志的“王公八旒,卿七旒”,必为“三公八旒,卿六旒”之讹。并进一步总结:自汉明帝始,汉冕本是三公诸侯九旒、卿七旒,而魏明帝把三公降为七旒、把卿降为五旒了。三公七旒、卿大夫五旒的制度,是一直实行到永明六年的。(参见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19222页。)据隋书礼仪志六 记载,南朝梁陈天子冕冠(平冕,平天冠)垂白玉珠十二旒。南朝陈文帝陈蒨时皇太子冕冠(平冕,平天冠)九旒 ;凡公及位从公
19、、五等诸侯,冕冠(平冕,平天冠)皆垂青玉珠九旒,有前无后 ;卿大夫冕冠(平冕,平天冠)垂黑玉珠五旒,有前无后 。 对此,阎步克先生指出:“青玉珠、黑玉珠、有前无后跟东汉永平冕制很像。” (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74页。)据隋书礼仪志六 记载,北齐天子冕冠(平冕,平天冠)垂白玉珠十二旒;皇太子冕冠(平冕,平天冠)垂白玉珠九旒;诸公卿冕冠(平冕,平天冠)青玉珠为旒,上公九,三公八,诸卿六。据隋书礼仪志六 记载,北周天子诸冕冠十二旒;诸公诸冕冠九旒 ;诸侯诸冕冠八旒 ;诸伯诸冕冠七旒;诸子诸冕冠六旒 ;诸男诸冕冠五旒。而北周宣帝宇文赟yn于579年即位时,
20、制冕二十四旒,衣服以二十四章为准 ,“堪称中国上下五千年最崇高的冕服”。(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98页。)据隋书礼仪志七 记载,隋文帝时天子衮gn冕冠(祭天地、明堂、五郊、朝cho日、夕月、宗庙、社稷、纳后等 )垂白玉珠十二旒 ;皇太子衮冕冠(侍从皇帝祭祀及谒庙、加元服、纳妃等 )垂白玉珠九旒 ;王、国公、开国公衮冕冠(初受册、入朝、祭等)垂青玉珠九旒;三公衮冕冠(助祭 )垂青玉珠九旒;侯鷩b冕冠(初受册、入朝、祭等)八旒,伯鷩冕冠(初受册、入朝、祭等)七旒 ;子毳cu冕冠(初受册、入朝、祭等)六旒,男毳冕冠(初受册、入朝、祭等)五旒 ;三品官 zh
21、冕冠(助祭)七旒,四品官 冕冠(助祭)六旒,五品官 冕冠(助祭)五旒。关于“自祭之服与助祭之服”,可参看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9158页。据隋书礼仪志七 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所定冕制:天子大裘冕(祀天地之服)无旒;衮冕(于宗庙、朝日、夕月、纳后等场合所服)十二旒;鷩冕(祭先公之服 )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毳冕(祀四望山川之服 )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絺冕(祭社稷、五祀一说祭祀五行之神,一说祭祀住宅内外的五种神之服 )五旒,用玉一百二十;玄冕(祭群小祀同大典相对而言,祭山林川谷丘陵、水边及低平之地、四方之神、百物众神之服 )四旒,用玉三十
22、二?皇太子衮冕(侍从祭祀、谒庙、加元服、纳妃之服),青珠九旒。三公(摄祭:代天子行祭礼 )、诸王(初受册、入朝、助祭等)衮冕,青珠九旒。三品、公侯鷩冕(助祭)七旒,用玉八十? 四品、伯毳冕(助祭)五旒,用玉五十 。五品、子男絺冕(助祭)四旒,用玉三十二 。一品至五品玄冕(祭其私庙)三旒,用玉十八 。 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朝天子大裘冕(祀天地之服)无旒;衮冕冠(于践祚、飨庙、纳后、元日受朝贺等场合所服)垂白玉珠十二旒 ;鷩b冕冠(有事远主之服 )八旒;毳cu冕冠(祭海岳之服 )七旒 ;絺zh冕冠(祭社稷飨先农之服)六旒 ;玄冕冠(蜡祭百神、朝日、夕月之服)五旒 。皇太子衮冕冠(从祀、谒庙、加元
23、服、纳妃之服)白珠九旒 。一品衮冕冠青珠九旒;二品鷩冕冠八旒;三品毳冕冠七旒 ;四品絺冕冠六旒;五品玄冕冠五旒(三品以下私祭皆服 );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爵弁(从祀之服,五品以上私祭皆服)无旒 。 据宋史舆服志三记载,宋朝天子大裘冕(与衮同冕)十二旒;衮冕冠十二旒(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用青、赤、黄、白、黑五色玉,南宋仍旧制 ,凡用二百八十有八 );皇太子衮冕冠白珠九旒。据宋史舆服志四记载,宋朝诸臣祭服前后屡有变化:宋初,亲王、中书门下、三公九旒冕;九卿七旒冕;四品以下、御史、博士五旒冕;太祝平冕无旒。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 ,正一品,九旒冕;从一品,九旒冕 ;二品,七旒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风俗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