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经中国教育学会批准立项的十一五规划课题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批准编号为082881713)从2007年3月正式开题,至2010年4月,杀青历时三年。在三年的研究中,本课题组在中国教育学会及省、市教育学会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特点、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等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提出课题结题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从世界范围看,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世界变小了,地球变
2、平了。一方面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不断加强,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国际事务民主多极,思想文化多元共存,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变成地球村;另一方面世界的不和谐因素也在凸现,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无处不在,不仅在一些地区和国家战火连绵,而且地球与人类都面临着地球变暖、能源粮食短缺、灾害频繁等等生存危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大变革、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大家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从我们国内形势看,21世纪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和平崛起的时代。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践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
3、上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承担着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但我们还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起点上,我们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时代特点和历史背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任务,即需要培养一大批新型人才,他们有博大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奉献的精神、能与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拼搏,又能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作出贡献。面对这样的历史重任,作为为培养人打基础的中学教育责无旁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研究育人问题,我们不能不正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及学校德育现状。当前开放的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使我国青少年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全球化时代科技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开放,信息
4、更加透明,交通更加便捷,文化更加多元,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使青少年一代能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最新成果,掌握着最先进的信息工具,了解世界最前沿资讯,有着前辈们所不曾有的最优越的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有着最好的发展机遇;他们中的多数人聪明好学,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有个性,有爱心,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接受新事物快。这些都有利于这一代人的成长。但是,开放的多元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充满了竟争、挑战、风险、误区、诱惑和陷阱。尤其在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的社会使新与旧、传统与时尚、本土与外来、坚守与融合、高尚与低俗、公平与差异、改革与保守、发展与风险、甚至正义与邪恶等等复杂社会现象共存
5、,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对青少年一代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他们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缺乏人生磨炼的这一代青少年,没有对比,不善鉴别,容易误入岐途。加上应试教育、考学文化盛行,不堪承受的重压,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感到压抑、厌烦,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想躲避现实或寻找剌激,自我解压。他们对外来文化感到新鲜,喜欢模仿,对网络文化痴迷,把虚拟世界当成真实,而对本民族光辉灿斓的文化缺乏认同,兴趣逐渐淡漠,甚至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在他们面前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加上自身的努力,从而健康成长,将来有大作为;反之则没有受到良好且有效的教育引导,又不善自我把握,从而陷入误区
6、,不能自拔,成为“垮掉的一代”。这两种可能在现实中都已存在。这就给我们学校家庭社会提出了尖锐而紧迫的问题:我们如何负起责任,为青少年一代创设科学的教育,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认知、学会办事,成为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栋梁之才,担负起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共同和谐进步的重任?之所以感到紧迫和尖锐,是因为时代己经把教育推到了十字路口。虽然多年来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教育,从战略高度制定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许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艰苦卓著的改革探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
7、验。但从总体上看教育仍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当代中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一种“去道德化的倾向”在蔓延,学校德育还是处在一个“应为”与“难为”的尴尬境地。其一“德育首位”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更多地停留在理论认识上,停留在口头上。从早晨到晚上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几乎全被文化课学习挤占;从社会、家庭到学校师生看重的还是这样分数那样名次,这个状元那个名校。其次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开放,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厚外薄内的倾向让人担忧,加之随着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物欲膨胀等等在社会上的流播,学校道德教育一点点成果也几乎被消解殆尽。其三,一部分家长忙于创业,忙于拼搏,疏于对孩子
8、的教育管理,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其四,传统教育内容空泛,方式方法单一呆板,缺乏针对性、时代性和吸引力。最后,学校的教育对象的“早熟”看到的很多,听到的很多,“懂得”的很多,享受的很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很多,但道德的缺失与迷茫也显而易见,要教育和转变他们难度很大。由此可见学校德育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改革学校德育势在必行。在考虑学校德育问题时,我们又联系到了学校办学的愿景。美视国际学校是应本地区改革开放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于2002年创办的四川省第一所大型全日制的民办国际学校。经过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教育市场的现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和时代
9、发展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调查分析,在教育“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确定将学校办成“面向海内外在川工作人员的子女,为本地区改革开放国际化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的综合性的国际学校。“兼容并蓄、整合创新、科学育人”是它的办学理念;“纳五洲学子、育国际人才、办优质教育、创百年名校”是它的目标追求;以“小班化教育、多样化课程、素质化模式”为办学特色,逐步实现中西教育优势互补,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和模式,提高学生适应全球化时代生存与发展要求的素质,为他们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学校的这个定位,其核心是提高办学的国际化程度,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如何使我们的这个办学
10、理想付之于办学实践?这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促使我们在办学实践中以德育为切入口,深入地、系统地研究新时代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这一课题。二、课题研究的依据本课题的研究有比较坚实的理论依据,也有鲜活的实践依据。(一)理论依据1.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社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百废待举,受到最严重摧残的教育急需拨乱反正。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拨开迷雾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下简称“三个面向”),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
11、了方向。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我国教育要立足于未来,赶上世界教育发展步伐,培养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面向世界的人才。因此我们坚持将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作为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2.党和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是我们课题研究遵循的核心理论。3.国际教科文组织以及国际教育局等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文件报告所提出的关于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教育使命、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国际理解教育、环境教育等论述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借鉴。4.我们还从国内省内市内专家如刘金南(武大校长)
12、、郑金洲、周卫、査有梁、纪大海、姚文忠、张乃文、顾美玲等关于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全球化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方向、国际理解教育、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德育教育的坚守与吸纳、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等等的论著与观点以及朱小蔓教授主持的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中吸纳了很多理论营养。(二)实践依据1.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加强道德建设的实践为本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自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探索加强道德教育建构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些实践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2.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已着手开展培养国际人,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成为本课题的某种样本。如上海福山
13、路小学成功地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黄冈中学、惠州学校、澳门濠江中学、北京十一中等学校也在探索如何着眼开拓国际视野,构建新的学校德育。3.本校开办以来对教育国际化的一系列探索实践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我们学校对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人的探索实践应该讲从学校开办初就已开始。在学校定位时,我们就确立了“兼容并蓄、整合创新、科学育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纳五洲学子、育国际人才、办优质教育、创一流名校,为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制定了“三年打基础,六年上台阶,九年创名校”的“三六九规划”,初步建立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并尝试渗透国
14、际知识、国际礼仪教育,开展英语大世界、烛光西餐会、圣诞艺术节等中外师生共同参加的活动。在德育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阳光教育,关心每一位学生全面成长”的思想,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尊重互爱的氛围。到办学的第二个三年(2005.92008.8)通过总结、反思,对“什么是国际学校,其本质要求是什么?”,“国际学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全球时代所需要的国际性人才应有什么样的素质?”,“应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应当构建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能为国际性人才打好坚实基础?”以及“应构建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才能办出国际学校的特色?”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宏观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
15、索活动,特别是在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果,提高了办学水平,提升了对办学理念和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这些为“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研究奠定比较坚实的实践基础。三、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目标、特点研究。即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观念、意识等素质。2.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德育内容上着重研究:根据我们提出的培养目标,如何选择德育内容,在德育实践中如何安排和落实德育内容。在德育方法途径上研究如何突破旧有的德育方法途径的束缚,进行创新,努力体现德育的时代
16、性、针对性和有效性。3.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通过上述研究与实践,我们要达成的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架构起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新格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课题研究的方法1.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即一边进行理性的学习思考,一边进行德育实践的研究探索,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德育实践;又用德育实践的成果验证推动深化理性研究。2.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相结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课题组随时向学校德育处提供研究成果,以供德育工作的参考;德育处随时反馈德育实践的鲜活素材,促进课题研究深化,两者互相推动、互相促进。3.专家、课题组成员与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形成合力
17、,推进研究。4.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5.研究工作分准备开题、前导性研究、德育实践、总结结题四个阶段,层层推进。四、课题研究的实施(一)开展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培养目标及其素质要求的研究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培养目标及其素质要求的研究主要由第一子课题承担。我们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调查分析。我们广泛阅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大国的崛起系列丛书;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我们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德育规范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等一系列文
18、献以及国际国内专家关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论著;收集和研究了许多反映关于中国教育现状和国人素质现状的论文、报导;我们也开展了对我校中学生德育发展水平的对比调查。在这基础上形成了以下一些认识。1.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国际人才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战略。例如:韩国颁布“新的国家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自治和自立能力的人才,引领信息、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措施之一:帮助学生建立自我领导的意识,使他们能够迎接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挑战。新加坡开展了“思考的学校、学习的国家”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在学校
19、里形成一种重视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文化氛围。这一改革的关键策略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日本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计划”。该计划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增强情商教育”,把学生培育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第二,建立一个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并能给他们多样选择的学校教育体系;第三,建立一个尊重学校自主权的教育管理体系。英国提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孩子、年轻人和成年人在全球化经济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在他们的学习经历中灌输全球化的意识,训练和培养雇主和雇员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推进能力资格的国际互认和透明度。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是美国新世纪教
20、育改革的开端。其中“国际安全语言”项目着重解决通晓与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关键外语(如汉语、阿拉伯语等)的人才短缺问题。一份反思美国现行教育的教学建议则提出了年轻一代要掌握21世纪的必备技能:一是更加了解世界;二是超常规思维;三是辨别信息真伪能力;四是交际能力。荷兰在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人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列。荷兰教育文化科学部在充分征询各层次教育机构及学校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荷兰全面实施国际化教育计划。我国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近在全国人大和政协公开讨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1、纲要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战略目标。2.适应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成为国内外教育行家探索的共同课题。美国的吉布斯和艾丽提出了“能为所有文化接受的、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十种“核心价值观”,即同情、勇敢、礼貌、公正、诚实、善良、忠诚、坚毅、尊重、负责;美国的贝内特则在美德书中推崇“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等九种美德;日本政府提出了培养“走向世界的日本人国际人”的十个基本条件:(1)积极肯干,但不蛮干;(2)人际关系融洽,不以自我为中心;(3)兴趣广泛,知识丰富;
22、(4)外语出色,乐意结交外国人;(5)行动迅速;(6)能很快适应异国他乡;(7)意志刚强,富有忍耐性;(8)深谋远虑,但不优柔寡断;(9)安排、处理好家庭生活关系;(10)身体健康、精神焕发。新加坡国会于1990年提出并通过了全体新加坡人认同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全球生活价值教育项目(LVEP项目)(70多个国家1500多个地区推行)提出培养儿童青少年12种核心价值观(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的主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
23、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四大支柱(1)学知(learning to 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具有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2)学做(1earning to do),即学会在一走的环境中工作,报告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3)学会共同生活(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4)学会发展(1earning to do),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 国际化 背景 学校德育 研究 课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