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文献综述】.docx
《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文献综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沃文网上搜索。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 : 为 活 着 而 活 着 试 论 活 着 中 福 贵 的 生 存 方 式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 主题争论焦点)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人,1960 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 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的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 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从 1984 年开始发表 小说,是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 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著有短篇小说 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
2、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等。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 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 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 002 年)。写于 1995 年的活着,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分水岭, 它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 由“先锋”向“写实”的转型。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创作的灵感都是源于与现 实的那层紧张关系和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正因为如此,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 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 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 活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内心的
3、愤怒渐渐平息,他的心态也渐渐的变得平和, 他发现了一个真正作家所寻求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控诉、揭露,而是 向人们展现高尚,是对万物理解后的一种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 眼光看世界。当时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 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 首歌深深打动了他,他决定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这就是 我们今天看到的活着。它奠定了余华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充满 温暖的情感之力作,小说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朴实平和地叙述着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故事,在悲剧性氛围里发掘种种人性的善良和光辉,凸现人格尊
4、严的力 量,寻找内心温暖的亮光,并显示了余华对人生、世界的独特审美观。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与老黑奴有着类似的生存方式在遭受苦难后 仍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就字面意思来说,生存方式是指生命的存在方式, 也就是生命生存样式和活动。相对于一般的存在物,人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主 要体现为人不仅是有生命的,而且具有自我意识。因此,人的生存活动也相应不 仅仅具有对象性和主体性纬度,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意向性纬度,即人的生存还具 有意义性。这样,相对于一般存在,人是有生命的存在,而相对于有生命的存在, 人又是不断追求生活意义的存在,也就是说,生存是否具有意义成为人的生存区 别于一般生命生存的根本特征。活着中的
5、福贵,竟然在一次次灭顶之灾的打 击下,一次次在死亡的边缘止步,于苦难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苦 难并无怨无悔的活着,而且越活越通达,这就让人不得不就他的生存方式做一番 特别的研究了。对此,余华在活着的中文版自序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 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1 也就是说,余华认为生存 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而不是其他。此外,“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 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2 ,余华就以福贵为例,讲述中国下层民众的生存方式 是怎样的。本文试从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着手,通过对福贵的少年、中年、老年 三个时期不同的生活状况分析福贵是如何活着的,从而来阐述中国下层民众
6、是如 何活着的,从而剖析出余华写福贵的这种生活状况的创作目的是什么,并进一步 深入阐述他想告诉人们怎样的追求,以期更加接近作家内心,呈现一个更为透明 的余华。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 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关于福贵的生存方式,很多评论家都关注到了这一点。他们大多将福贵的生 活方式与余华的另一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的生存方式进行对比着 论证,因为许三观卖血记是活着的延续与升华,并且这两部作品表达着 相似的主题,那便是“活着”,两个主角的生存方式很类似,想要弄清“活着”的意义,就得先研究他们这种生存方式。 对于这种生存方式,评论界分歧甚大,甚至尖锐对立。一派意见
7、认为,余华“为没有任何外在于生命的名利追求可能的百姓提供生存下去的信念和意义” 3,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并体现了“深切的意义追问和民间关怀。” 4 姜飞、洪治纲等人都持这种观点。另一派的观点则基于存在主义的“人”的 立场,批评余华在鼓吹“苟活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从精神上自行阉割 自身对苦难的痛感神经”,展示了“某种以民族精神的集体遗忘为标志的良知 的贫困。”5夏中义、谢有顺、赵歌东都持这种激烈否定态度。昌切、叶李提供 了中间意见,认为“福贵们的生存态度无疑是缺乏存在主义悲剧精神的,然而在 这种无可抗拒的宿命中宁静地继续着生存,这本身一样可以感受到人类那种永恒 的对生命的热爱
8、与坚韧。这与存在主义主体的精神立场不同,但结果却呈现出殊 途而同归。”6在这些歧异的意见中,我比较认同姜飞等人的观点。支持并赞成余华笔下福贵的生存方式的评论家们,认为余华揭示了某种中国 式的生存方式,深刻体现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道 主义关怀,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中下层民众的生存哲学。在福贵历经苦难之后, 最终昭示出的是一种宁静、忍耐、温情的受难,执著于此生此世的人性光辉,这 也正是一种中国底层老百姓在残酷的境遇中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他们忍受痛 苦,植根于广阔的大地上,用坚忍享受痛苦中的幸福,为“生命寻找充足的理由 和神圣的哲学意义。” 8 於可训也认为,“(活着)不但反
9、映了在一个特定的 历史阶段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艰难的生活历程,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 义,而且,也借以在一个更深入的层面上,揭示了一种带有某种乐生主义色彩的 生存哲学的奥秘。”9并且,夏中义、富华也认为活着是“乡土中国的生存 启示录或本土圣经”10,这是批评者亦承认的。张新颖认为,“这样的作品 特别能够唤起朴素的、深厚的、本土的现实感受和文学感受。”11 著名学者张 梦阳先生认为,“富贵承继并凸现了阿 Q 的乐天精神,说明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 以至几千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是怎样乐天地忍受着种种苦难,坚忍地活着的。 正是本根于这种精神,阿 Q 才不致发疯或自杀,福贵也没有跟随他所有的亲人 去死,
10、中华民族也才坚韧不拔地顽强延续了五千年。” 12 这些表述,与余华写 出了“活生生的中国人”13的说法,可以互相参考。同时,余华所说的“中国人”应该是指“没有自己名字”的底层群体,而非官、绅、士等各种握有政治、 经济、话语强权的人,这是与精英知识分子人生很不相同的、异质的生存哲学, 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此外,“忍受”,福贵生存方式最关键的一种生存“方法”, 在他们看来也是很值得探讨学习的,“默默地忍受着这些难以忍受的人生苦难无 怨无悔、无怒无争地活着”14。除此之外,以洪治刚为代表的赞同者们还认为“在福贵的这种活着的 背后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也折射出了对命运的自然承受,包含了某种宽广 无边
11、的生存意味,也体现了自然生命的坚韧,具有非凡的潜在力量”15。认为 “活着”这个语汇本身,就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展示了生命中最深厚最顽 强的精神力量,它的包容性很强大,足以覆盖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尤其是 当余华将它安置在一个乡间农民的命运之中时,又无形之中赋予了其深厚的悲悯 情怀,使创作主体的情感力量与人物的命运之间达成了内在的共振关系。并且, 他们认为余华其实试图通过对福贵这种生活方式的描绘来回答一个这样问题:如 果活着意味着苦难,如果苦难并不来自社会的不公,如果苦难并不能获得彼岸的 救赎,那么,人是否还有必要活着?显然,答案是肯定的:人应该活着,并且, 在活着的期间,我们要心存善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更划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活着 文献综述 试论 中福贵 生存 方式 文献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