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地区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王雨岑基金项目: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计划项目(2013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KYZ201131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摘要:基于改进的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构建出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评价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用地扩
人口增长Tag内容描述:
1、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 诺 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
2、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出生率,了解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2、研究人口增长模式的确定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特征; 3、运用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不同地区资料的分析,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 2、 借助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
3、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较弱 ,呈现土地快速扩张态势 ;全省土地快速扩张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江城市带以及沿海城镇聚合轴上 ,紧随区域战略要 求 ,城镇化加速发展 ;人口基本协调城市为扬州市和宿迁市 ;人口明显增长城市南通市则是唯一沿江又沿海的地级市 ,发展前景广阔。
在此基础上 ,针对如何实现江苏省各个地级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用地扩张 ;人口增长 ;协调性 ;江苏省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8581(201501 0100 04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apid Urbanization Areas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WANG Yu cen ,XIA Min *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Chin。
4、其中进口3400万吨,成了第二位进口大国。
到2030年,如果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一样的话,中国钢铁的消费量将是美国的三倍,煤炭的消费量更多,纸张产量是世界产量的两倍,如果四个人三辆车,能源消费达到每天消费九千万桶原油,而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产量是8400万。
,第一节 世界人口动态 第二节 古典人口经济理论 第三节 马尔萨斯和凯恩斯人口论 第四节 马克思人口经济理论及其发展,第一节 世界人口动态,世界人口的增长,18世纪前,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年均自然增长率大多在0.1以下,公元前100万年,世界人口仅为12.5万人; 公元前2.5万年,世界人口为334万人; 公元前1万年,世界人口为532万人; 公元元年,世界人口达到3亿。
,18世纪以后人类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0.5%,1950年后人口加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上升到1%甚至2%,1820年左右,世界人口达到10亿,1930年,世界人口达到20亿,1976年,世界人口达到40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 2009年,世界人口69亿,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公元前9000年公元2000,。
5、部分结果为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预测 13.244 13.326 13.406 13.483 13.558 对长期预测问题,先分别统计出 市、镇、乡的 女性 存活率矩阵和生育模式矩阵, 在此基础上以 Leslie 矩阵构建女性人口的动力学方程 ,然后由男女比例得到总人口;模型误差为 3.71 ;讨论了总和生育率对人口的灵敏度分析,计算出我国人口总量先增后减,在 2044 年左右达到高峰; 长期人口预测部分结果为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预测 134910 136240 137560 138840 140050 关键词: 阻滞 Leslie 矩阵 总和生育率 2 一、 问题重述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上述特点出发,参考 给出的 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收集到的部分数据,建立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由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
6、准(其他部分数据通过网站查询得到),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数学模型得到了对于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的统计模型。
对中国人口做 出分析和预测,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人口做短期预测分析; 首先采用灰色系统对人口数量及人口分布即。
7、方法(非线性单元拟合,线性多元拟合)对数据进行整合,得到的改进模型对短期预测具有极高的准确性,证明了我们的修正方式与模型改进具有一定的正确性。
模型二中我们分别考虑了城、乡、镇人口的发展情况,利用不同年龄段存活率和死亡率的不同,采用迭代的方式也就是LESLIE矩阵的方式对人口发展进行预测,迭代的方式不同于拟合,具有逐步递进的准确性,在参数正确的前提下,能够保证每一年得到的人口都有正确性,同时我们分男女两方面来考虑模型,不仅仅用静态的男女比例来估算人口总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然而LESLIE模型涉及的参数较多,如果采用动态模型的方式,计算量过大,我们首先用均值的方式对模型进行简化,同样得到迭代矩阵后的人口数值,发展趋势与预测相同,能够很好的预测中国人口的长期发展,同时,由于LESLIE矩阵涉及多个参数,所以我们用最终的结果来表征老龄化程度,城乡比,抚养比等多个评价社会发展的参数,得到了较好的估计值,使模型在估算人口的基础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通过LOGISTIC改进模型和LESLIE模型我们分别对中国人口发展进行短期和中长期预测,均能得到很好的效果,说明了我们的模型在适用范围内的准确性和实用。
8、提高人口素质,问题思考,“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积极解决人口问题 的重要措施 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基本要求,目的,婚姻法规定,女年满20周岁、男年满22周岁可以结婚。
女方年满23周岁、男方年满25周岁以上结婚为晚婚,夫妇达到晚婚年龄后生育第一个孩子为晚育。
,知识园地,晚婚晚育,1.如果20岁结婚生孩子,100年有几代人?25岁结婚生孩子,100年之内会有几代人?,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什么意义?,控制人口数量,看图回答,优生,通俗地讲可以把这两个字倒过来理解,即“生得优”。
这里所说的优,就是指生育的子代要健康、聪明、漂亮,尽可能地降低“缺陷儿”的诞生。
优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保健和教育。
前者以促进小儿体格生长发育为主,如提供充足的营养、进行体格锻炼、防治疾病等。
后者主要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进行智力开发,培养良好品德等。
总之,优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儿童成长为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优良的新一代。
,知识园地,从材料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什么意义?,提高人口素质,材料分析,除此之外,说说。
9、口自然增长率,并比较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得更快一些?2、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3、你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宁波的人口增长?,思考,1.85,0.12,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机化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不很发达,多子多福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
,一、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二、受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 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举例(P3),影响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条件:,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人口增长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大致有哪些人口发展模式?,“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低-低-低”模。
10、因是什么?,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4.23亿。
1963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5.37亿。
1973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7.13亿。
198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8.02亿。
1993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9.14亿。
注:历次人口统计数据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一、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1、我国人口近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2、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讨论:,主要原因: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过快;,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因此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但人不同于一般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
,人口基数过大,1、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2、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2005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3.3亿内;201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内;。
11、思奎(11)课标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课堂实录第一部分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及引入人口增长模式概念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人口增长的时间的变化情况;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人口一线,增减变化自现。
这幅图大家看纵轴标的是人口数量,而纵轴是时间轴。
所以我要求大家来读图完成思考题的三个问题。
仔细读图然后来看一下怎么来做看明白后我找一位同学说一下应该怎么来做。
同学人口增长模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人口,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速度越来越快,人口增长的拐点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
老师还有一个拐点吗同学新技术革命的开始。
0330插播录像老师回答不错,但是我要强调,人口增长的特点大家要注意他说增长越来越快,实际上我们如果再来分析具体一点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分为三个阶段;工业革命之前这个阶段,主要的概括特点缓慢。
工业革命之后新技术革命开始,增长较快,新技术革命后增长迅猛了。
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突破,继而引发了人口数量的变化。
这是一条线,我如果再来点复杂的两条线呢双线模拟,尽知人口增长。
大家看这幅图,出生率、死亡率的曲线我告诉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呢我们得到了人口的增长模。
12、的增加量比不上人口增加的快,使人均耕地减少。
2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答案A3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BCD答案C2解析由题目获取的信息是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同;坐标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不同。
解答本题时,要在读懂坐标图的基础上,从种群的特征入手分析比较。
本题要结合种群的相关知识理解人口增长问题。
从曲线上可以知道,横坐标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纵坐标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那么自然增长率应该是两者之差。
据此可以知道,选项C符合题意。
4下表表示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年份出生率自然增长率1970年334325832002年128665A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B我国人口基数变小C。
13、TIC模型。
由于模型考虑的影响因素越多,其预测的时效性越短。
因此,三个模型考虑的实际情况依次减少,而其预测的时效性却在增加在短期预测的LESLIE人口增长模型中,以2001年作为初始时刻,将人口总体分成90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时间期限为一年,并且将人口总体分成城市、城镇、乡村三部分考虑,每部分综合考虑了生育率,死亡率,迁入率,得到了各自的LESLIE矩阵,再结合各自的初始年龄分布,便能得出各自今后若干年的人口分布,进而得出总的人口分布,我们预测了2006至2010年中国总人口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人口(亿)1399652621464405154394616395841752754在中短期的灰色预测模型中,我们分别对六类人(市男,市女,镇男,镇女,乡男,乡女)的死亡率与出生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处理,分别得到了死亡人数与出生人数的预测值,进而得出净增长人数与总的人数,得到中国每年的净增加650700万的人口。
在长期预测的LOGISTIC模型中,假设人口增长率为人口数量的函数,将该函数应用于指数增长模型的微分方程,得出人口数量与时间,人口最大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
14、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了一级的灰色预测模型,再将近几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带入模型,便得到未来较短时间内我国的人口数量。
所得结果为我国总人口将于2006年、2007,2008,2009,2010年分别达到131495,132212,132909,133587,134246亿人。
然后分析人口发展方程中按年龄死亡率及生育模式等参数函数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其对总人口的影响,建立了莱斯利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参数函数的不同特点,建立了生育模型和死亡模型等子模型。
在将所得子模型和主模型结合,依据当前人口结构现状对我国的人口做了长期的预测。
所得结果是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别达到1351058,1438295,1478661亿人与国家发展战略报告数据一致。
最后对所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灰色预测模型,改进的莱斯利模型,老龄化指数,平均寿命,平均年龄。
一、问题的提出11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已有数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中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